APP下载

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强化对策研究

2023-12-11张丽

时代商家 2023年47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财政监督

张丽

摘要:在全球化和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强化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通过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公开的细化程度,可以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益,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增加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信任。因此,加强财政预算编制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分析加强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前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推动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地方财政预算管理。

关键词:财政预算;预算编制;地方财政

一、引言

预算在政府的战略和政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预算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财政预算包含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个独立的部分,然而一般公共预算与另外三本预算存在关联,编制时无法单独考虑,需多部门相互配合,工作重要且繁杂。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需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效率。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财政预算编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预测财政收入和支出非常困难。其次,政府部门之间角度的不同,甚至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影响资源分配的偏向。因此,加强财政预算编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强化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通过制定明确的预算目标和控制措施,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财政收支,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的更高效使用。同时,强化财政预算编制还有助于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减少甚至杜绝资源浪费,提升政府工作效益。其次,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强化有助于实现财政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通过制定明晰的财政政策和目标,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根据经济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和项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财政预算编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财政预算编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旨在规划和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实现经济稳定和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然而,当前的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一)财力部署需进一步强化

在地方财政领域,尤其是基层财政收支矛盾问题凸显。首先,长期以来西部地区面临地缘、资源、资金和财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缺乏优势产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增收渠道有限,税收收入增长乏力且后劲不足,非税收入占比过高。其次,各领域的财政支出面临刚性增长,涉及到“三保”支出、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以及拖欠工程款等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地方承担的事权越来越多,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问题,基层财政收支难以平衡,运行风险增大。此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制建立不全,国有企业普遍面临收益较低的问题。地县两级政府将大量国有资产移交给国有企业,但上缴收益比例偏低,甚至没有收益上缴。

(二)预算结构不合理

预算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预算结构指的是财政预算中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组成和分配方式。不合理的预算结构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偏差,限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首先,收入预算结构不合理。财政预算的收入来源过于依赖某一或少数几个来源,缺乏多元化和可持续性。这种不平衡的收入结构可能使财政面临风险,例如经济周期波动、资源价格变化等,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威胁。其次,支出预算结构不合理。在地方财政预算中,某些支出项目占据了过高比例,而其他领域的支出相对不足。这种不均衡的支出结构可能影响一些重要领域资金安排不足,例如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公众福祉。此外,预算结构不合理还可能体现为政府债务的过高水平。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的申请额度最高只能为项目的80%,剩余部分需地方自筹,尤其部分地方存在专项债券项目达不到预期收益,需财政垫付本息情况。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可能导致财政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增加,并可能削弱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以及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对于改善预算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三)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公开细化程度不足

首先,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差异可能导致资源分配并非最优方式。财政部门可能掌握着更综合性的信息,其他政府部门更着眼于本部门政策的落实和事业的发展。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决策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从而影响财政预算的有效性。

其次,财政预算存在信息公開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细化程度不足使得公众难以理解和监督财政决策的结果。细化程度不足可能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因此,细化预算公开信息,加强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财会监督体系不健全

首先,财会监督方法的有效性是一个问题。财会监督方法的有效性关系到监督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传统的财会监督方法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充分揭示和评估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缺乏科学、全面和实时的监督方法可能导致财政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影响了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财会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财会监督制度包括监督规章制度、监督流程和监督责任等方面的安排。现有的财会监督制度可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监督规章制度可能不够明确和完善,监督流程可能缺乏规范性,监督责任可能不明确或不足以追究责任。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财会监督的效果受到限制,无法全面保障财政预算编制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加强财政预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

1.规范政府收入预算管理

收入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综合考虑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等因素据实编制。落实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的要求,不向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县(市、区)下达收入指标。

2.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

在不影响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按不低于30%的比例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机制,促进基金收支平衡。按规定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根据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补充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二)优化支出预算结构

1.合理安排支出预算规模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根据收入和财力的可能,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严从紧编制支出预算。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建立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保障机制,打破支出固有的结构,合理确定支出预算规模。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农业等重点支出不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等层层挂钩。

2.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预算统筹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切实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在确保“三保”资金足额落实的情况下,结合国家战略部署、政府施政目标和宏观调控要求,加大对重点项目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的保障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用活用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效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3.加强专项债券申报审核

专项债券必须用于具有稳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加强项目的策划,申报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未来项目收益,科学分析论证项目可行性。加强项目收益测算的合理性,专项债券的收益测算是对预期收益的合理性预估,由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为提高风险意识,建议在收益测算中必须保持谨慎,对收入的测算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保守测算。

4.多元化预算编制方法

引入多元化的预算编制方法,包括零基预算、活动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这些方法可以突破传统的历史数据和固定指标的限制,更加关注项目和活动的实际需求和效果,从而提高预算结构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5.强化需求评估和优先排序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加强对需求的评估和优先排序。通过详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评估,将预算资源分配给最具优先性和效益的项目和活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预算结构。

6.加强沟通和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通过加强协调,可以避免预算结构中的重复和冲突,实现预算资源的整合和最优配置。

7.加强公众监督

详细纰漏预算信息和政策依据,鼓励公众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独立审计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预算结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理性。

(三)提高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

1.提高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

加强对财政预算编制所需信息的收集和整合,确保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数据来源。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各部门和机构的数据,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2.强化信息披露和公开细化程度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公开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關键信息和数据,包括预算依据、编制原则、预算分配等。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增强公众对预算编制过程的理解和监督能力。

3.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

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机构,对财政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全面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确保预算编制过程的规范性,外部审计机构可以提供独立的评估和监督,增强预算编制过程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4.引入独立评估和评估机构

引入独立的评估机构或专业机构,对财政预算编制过程进行独立评估。评估机构可以提供中立和客观的评估结果,发现信息不对称和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5.加强培训和意识提升

提高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和政策的把握能力,通过培训和意识提升,更好地理解应用政策和程序,提高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信息公开程度。

(四)优化财会监督体系

1.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参照上级部门标准,结合地方公共服务实际情况、支出成本、经评估的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地方标准,报上级备案经批准后方可执行。同时,强化重大政策事前论证评估,出台民生项目、津补贴提标扩面政策报上级备案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完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根据部门支出政策、项目分配要素等,建立项目支出体系。参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本变动和当前财力情况等动态调整支出标准。将绩效工作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加强项目执行全过程分析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按执行情况和实际效益调整项目支出标准。

2.继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

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模块相互衔接,强化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建章立制厘清各部门各级次职责,落实部门单位财务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编制,提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水平。首先,部门预算的真实完整要由部门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监督。部门要真实完整做好收入预计,合理提出支出需求,收入情况与支出需求不挂钩。完善项目库建设,项目入库必须有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明确的实施计划,项目滚动情况要参考外部环境、效益情况、财力情况等动态管理。积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展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其次,优化上下级财政间各类转移性收支管理。完善上级补助收入、上解支出在各级财政间系统逻辑关系。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前下达当年“三保”支出、直达资金的标准范围,二是进一步提高有分配方案的上级补助占比,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合理性。

3.强化财政监督

一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支出安排直接挂钩,“花钱必问效、低效必问责”,按实际产生的效益削减或增加预算安排,并及时安排存量资金。实时调整,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预算公开依法依规,财政部门要督促指导部门单位严格按照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时限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强化对策进行了研究,旨在解决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财政预算编制现状的分析,文章指出了财政预算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和公开细化不足、财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采取这些对策,以期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财政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实际执行中必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产生新问题、面临新挑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改进和优化。未来的研究亦可进一步探讨与财政预算编制相关的领域,如预算执行、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等,以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编制的体系和方法。只有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潇潇,谢天.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及管理中的资金风险[J].经济研究导刊,2023 (03):125-127.

[2]江莎.基于预算绩效管理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编制[J].营销界,2021 (20):137-138.

[3]房海云.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21 (08):24-26.

[4]高云.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J].财经界,2020 (05):8.

[5]高丽.乡镇财政预算编制管理现状分析及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 (12):289.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财政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