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

2023-11-27廖艳彬赖青延

老区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文化价值

廖艳彬 赖青延

[摘 要]江西赣抚平原岗前渡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水利建设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豐富的时代文化价值内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党的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水利技术和建筑审美价值的体现,成为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推力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借鉴。目前其保护开发存在着文化挖掘不完整、文化功能管理薄弱、文化宣传薄弱、文化管理人才不足、文化保护机制缺乏等问题。加强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保护与开发,需要坚持完整性保护开发原则,注重文化关联性保护,推进岗前渡槽文化建设,加强水利文化保护管理人才培养,做好总体保护开发规划。

[关键词]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价值;保护开发;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10-0059-07

[作者简介]廖艳彬,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赖青延,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江西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YG2020126)

水利文化,是指人类在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水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水利特点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水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绕水利文化的研究逐步兴起并繁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传统水利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2-8]、保护开发策略[9-12]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但对现代水利工程文化的研究则不多见[13-14],对现代渡槽工程文化的研究更是稀少[15]。现代渡槽工程是水利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的重要成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价值内涵。但目前对该类型水利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却较为薄弱。基此,本文以江西赣抚平原岗前渡槽工程为例,分析了岗前渡槽工程文化的价值内涵及其保护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岗前渡槽工程保护开发的措施,试图为现代渡槽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赣抚平原岗前渡槽工程概况

赣抚平原灌区位于江西省中北部的赣江和抚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排涝、航运、供水、发电、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自兴建后成立了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专门管理机构。岗前渡槽是赣抚平原灌区西总干渠跨清丰山溪排渍道输水建筑物,是始建于1958年的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第一批大型建筑物,也是至今未经除险加固改造、且保留工程原貌的重要主体建筑。岗前渡槽位于西总干渠桩号34+950处,渡槽槽身共17跨,全长171.7m,宽28m,槽内设计过水流量74.5m3,相应水位为24.60m,加大流量113m3,相应水位为25.48m,水深3m,可通行百吨级轮船。岗前渡槽进口段地处南昌县三江镇上岗前村,出口段则属于南昌县广福镇下岗前村。渡槽南连抚支故道,东接岗前滚水坝,北通东方红船闸,跨越清丰山溪排渍道。

岗前渡槽于1958年冬兴建,原设计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当时材料缺乏,因而仅排架保留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槽身部分改为木质结构,槽座则为护坡式结构。1959年7月通水使用,使大片农田提前受益。经过数年使用后,槽身部分漏水较严重。1961年10月,受洪水影响槽身坍塌,后将进口槽座改为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及第一节槽身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3年3月建成通水。1982年6月,抚河发生特大洪水,箭江分洪闸分洪水量达到600m3,岗前渡槽下游侧槽身因受到洪水冲击而有所损毁。1987年,槽身老化的止水带被更换为环氧树脂贴橡皮止水带,渡槽下清丰山溪排渍道也得到扩深开挖及护砌。

作为连接赣江、抚河战备航道的咽喉性工程,岗前渡漕是江西省目前最大的渡槽,也是全国灌区输水流量最大的渡槽。岗前渡槽承担了西总干渠岗前渡槽以下70余万亩农田灌溉输水任务,调节和改良了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田尤其是稻作农田耕作面积。此外,在保障南昌等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供水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岗前渡槽工程的文化价值内涵

岗前渡槽工程系统主要包括岗前渡槽建筑本身和相关的干渠、支渠遗存,包含岗前大坝、箭江分洪闸、岗前滚水坝、抚支故道、清丰山溪排渍道等遗存。岗前渡槽工程文化是当地民众在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文化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岗前渡槽是赣抚平原灌区开建时期的历史见证遗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成就的展现。在当时技术、材料有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不畏困难、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协同拼搏”的精神,调动全省数十万劳动力采取联合奋战的方式,夜以继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岗前渡槽这座大型水利工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屹立不倒,已成为当年水利建设者战天斗地不可磨灭的丰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体现,其精神内涵与党的“两弹一星”精神高度吻合,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体现。

同时,工程修建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的政治意识”的制度优势。1958年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江西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科学组织,各级政府和民众积极响应,全省上下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配合,各地民众共20余万汇聚赣抚平原,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协力奋进,在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流动引导、建设通道管理、建设物资保障、生活物资运输等方面建立起紧密的沟通联系,最终保证工程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的组织管理效率、老区人民的作风精神和群众力量。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有力体现。

(二)现代水利技术和建筑审美价值的体现

岗前渡槽是赣抚平原灌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综合技术水平的缩影。岗前渡槽槽身共17跨,全长171.7m,当时受工艺、材料所限,没有建造拱形基座的条件,故采用了排架式基座,这样既节省材料又美观大方,兼顾了渡槽输水通航和清丰山溪行洪,体现了空间跨越所呈现出的雄伟壮丽的美感。岗前渡槽在空间上的立体伸展和扩张,集中地体现了水利建筑的美学思想,实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虽然岗前渡槽在建设规模和材料上难以和当代水利相比拟,但其设计依旧具有极高的工程技术设计价值。箭江分洪闸、岗前滚水坝、抚支故道利用、清丰山溪排渍道排洪功能与岗前渡槽纳入一体,解决了输水、航运与防洪排涝的统一性问题,充分展示了工程设计上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其充分利用地势和水势,给天然的水力赋予了科技的力量和人文的思考与判断,自然成了人和自然、自然和工程、工程和情感的集结。

(三)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推力

岗前渡槽作为赣抚平原灌区西总干渠的关键性输水建筑物,承担西总干渠岗前渡槽以下70余万亩农田灌溉以及工业和城镇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的输水任务,是赣抚平原灌区关键性水利工程。在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供水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灌区的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对加快赣抚平原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前渡槽内设计过水流量74.5m3,相应水位为24.60m,加大流量113m3,相应水位为25.48m,可通航100T轮船,属赣江——抚河直通航道,发挥了较大的航运效应。同时渡槽工程的建设可以减少水旱灾害发生,为区域内人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四)地方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的借鉴

渡槽是一套系统的水利工程,持续运营了六十余年,它具有灌溉、防洪、排水、航运等功能,构成了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整体。其与河流生态及周边的土地、作物、村落和城镇等密切相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岗前渡槽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生产,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推动了赣抚平原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取得巨大的发展,同时并没有对其所在的抚支河道及灌溉区域等造成明显负面生态效应,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岗前流槽工程是“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念的最好论证。

三、岗前渡槽工程保护开发现状及问题

岗前渡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大兴水利特定时期建设的产物,其过流能力在全国灌区中位居首位,具有过水断面及过水流量较大、使用历史年限较长的特点,是水利建设重大历史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目前,其主体建筑物仍保存完好、运行正常。但由于年代久远,受当时的物力、财力所限,经多年运行,目前整个渡槽工程出现老化剥蚀、蜂窝麻面、钢筋锈蚀锈胀现象,且槽身和排架出现多处纵、横向裂缝,渗漏严重,对渡槽的工程修复迫在眉睫。

(一)岗前渡槽文化挖掘缺乏完整性

岗前渡槽尽管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受自然和社会条件影响,其所存的历史文献资料不全或者较为分散,同时围绕岗前渡槽的一些工程建筑、文化遗存湮毁严重,不利于岗前渡槽工程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开发。此外,目前对岗前渡槽工程文化的保护认识大都只是局限于水利设施本身,忽略了其他與之有关的村落、文献等文化遗产,从而使得水利文化的内涵大大压缩,且孤立地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二)岗前渡槽文化功能的管理力度薄弱

岗前渡槽具有“在用工程”和“文化遗存”的双重特性。始建于1958年的岗前渡槽至今仍然发挥防洪、除涝、灌溉、供水与水环境改善等功能,是一座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目前,在岗前渡槽的维护与开发过程中,着重于渡槽“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认识层面,更多的是注重其作为水利工程满足地方农业生产需求的功能职责层面,对于岗前渡槽的文化价值内涵与历史意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文化功能的管理力度薄弱。

(三)岗前渡槽文化宣传展示较为薄弱,媒介传播手段单一

目前岗前渡槽水利文化建设定位模糊,理论和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地主导水利文化传播的路径。传播手段和方式不够丰富,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比较微弱,主要停留在实体宣传与展示层面,缺乏市场运作和媒介宣传,网络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水利文化传播手段和展示方式不够创新,交流平台和路径较为贫乏,宣传载体较为单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与合作。水利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共识度不高,民众很难从多个渠道获得相关知识,相关单位和民众文保意识仍有待提升。

(四)岗前渡槽水利文化保护和开发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灌区水利文化保护开发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各异,其中不少是“半路出家”,大多缺乏统一、定期的岗位培训,水利文化保护力量匮乏,无法为水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足够的人员支持与智力支撑。

(五)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保护机制缺乏

目前岗前渡槽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维护工程的灌溉职能,在文化保护层面没有制定专门的文化保护开发机制,由此容易造成水利文化保护意识的薄弱、水利文化遗存资源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岗前渡槽工程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展示。

四、加强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思考

岗前渡槽是赣抚平原灌区建设时代的缩影,工程记录了赣抚平原灌区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水事文化题材,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融合和聚集了灌区水利人优秀的劳动创造和文化成果,对灌区水利人的信仰、道德、人生产生过深刻影响,是灌区水利人强大的精神源泉之一,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影响力。以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为基点,深入挖掘灌区的精神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灌区文化传承。

(一)坚持完整性保护开发原则

岗前渡槽工程文化的组成不仅包括水利工程设施本身,还包括分水渠道、闸门、子堤分圩和农田等相关附属配套设施,村落祠堂、族谱、墓葬及纪念碑刻等相关族群文物与文化遗存,以及地方志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水利习俗活动等,蕴含了丰富的水利文化内涵。全面深入挖掘岗前渡槽文化,要以渡槽工程建筑物为核心,涵盖整个干渠遗存及相关村落文化遗存,对该水利工程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沿革、人文轶事等进行深入挖掘、合理诠释、运用保护,深入挖掘岗前渡槽的内在本质和实践应用价值内涵,重视它的系统性、整体性、实用性、科学性与生态性,注重时代感与历史意义,突出价值导向。

(二)注重文化关联性保护,坚持保护和使用并重

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保护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到保护和使用并重的原则。岗前渡槽建设处于新中国刚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间段,是我国社会经济从百废待兴走向高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各行各业均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联系。注重渡槽的文化关联性保护,可以从多个角度为公众还原当时的社会、经济与居住面貌,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方文化特色,传承历史记忆,科普时代知识,有效地形成历史文化遗存的品牌价值。

(三)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岗前渡槽文化建设开发

在岗前渡槽水利文化保护和开发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加大市场运作和媒介宣传力度,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吸纳社会捐资赞助和投资。另外注重加大媒介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积极宣传和介绍灌区水利文化特点和特色,扩大其社会影响力。[16]赣抚平原灌区文化遗存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包含工程建筑物遗存、干渠和支渠遗存、农田体系遗存以及人口村落文化与文献史料留存。以岗前渡槽抢救保护工作为契机,积极建设岗前渡槽在内的赣抚平原灌区水利文化展览馆,保护包括岗前渡槽在内的灌区历史文化、水工程文化和水生态文化等水利文化遗存,收集历史记录、影像资料、访谈笔记等,运用图片、视频、录音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展示。此外,采用沙盘、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岗前渡槽水利流域范围、地理地势等进行全景式展示,以更加形象和全面地展现岗前渡槽水利文化遗产的内涵。

同时,岗前渡槽作为现代重要的在用水工建筑,记录了灌区历史中重大的水事文化题材,有着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融合和聚集了灌区水利人优秀的劳动创造和文化成果,对灌区水利人的信仰、道德、人生产生过深刻影响,是灌区水利人强大的精神源泉之一,具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代表性建筑性质。需要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内涵,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的水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传承和弘扬赣抚平原精神的优质平台。

另外,大力开发岗前渡槽的旅游价值。岗前渡槽是岗前枢纽的一个工程景观点,是岗前枢纽次核心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发展旅游业的稀缺性自然文化资源。岗前渡槽东倚岗前岭,西接平畴沃野,距离南昌市较近,约30公里,人文自然景观组合较好,旅游价值、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颇高,适宜拓展水利文化旅游、水利文化教育、水利博物馆建设,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项目。灌区内的抚支故道水生态景观、十里荷塘湿地景观与岗前大坝、岗前渡槽工程景观连成一体,可以岗前渡槽为核心,打造二十公里的精品水上旅游项目。

(四)加强水利文化保护开发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在推进岗前渡槽工程文化保护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水利文化保护开发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主要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培育文化管理人员等手段。政府和水利企事业单位通过向高校招聘水利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水利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各级水利管理人员文化培训和激励机制,令其在统筹规划中关注到地方农业水利文化的保护、利用,推动地方农业水利文化知识的普及;并积极面向地方群众弘扬传播水利文化,让公众认识到水利文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参与水利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效果。

(五)做好总体保护和开发规划

建立有效的多部门合作保护机制是有效保护岗前渡槽设施的保障。建立健全涵盖岗前渡槽在内的灌区水利文化遗存保护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局/灌区—基层站/片区分级保护体系,建立灌区与基层站点面结合、站点与个人分级负责的全方位保护机制。同时由水利部门与文物保护部门共同合作,提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二次开发模式,成立一支专业团队专门负责岗前渡槽保护开发工作,让岗前渡槽在具备自身基本的水利价值的同时,拥有更高层面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同時还需要建立灌区水利文化遗存保护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灌区水利文化遗存的保护目的及范围、保护工作的依据、保护工作的流程、各级保护单位的职责、保护工作的内容、保护工作的方法与要求、保护工作总结及分析要求等方面。

另外,积极建立灌区水利文化遗存保护的内部宣传教育机制。在灌区设立水利文化遗存保护宣传周,每年于“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江西省河湖保护活动周”期间,举行灌区水利文化遗存保护专题宣传活动。并积极开展“党建+”和“团建+”的创新性主题活动[17],在广大青年党员(团员)中开展形式新颖的“党(团)建+”水利文化遗存保护活动,培养灌区青年的水利文化遗存保护意识。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8]。新时代“文化强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具有深厚时代精神底蕴的渡槽工程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任务要求。岗前渡槽工程文化是赣抚平原灌区文化的缩影,映射出赣抚平原灌区的精神内涵,为赣抚平原灌区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增强赣抚平原灌区发展活力。应积极借助新的观念、工具和手段,根据时代变化,对岗前渡槽文化加以发掘、提炼和利用,使这些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地方特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资源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赣抚平原灌区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春梅,陈苡慈,孙宗凤,等.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J].水利经济,2011,(04).

[2]赵科科,赵锋.试论万金渠水利工程的文化遗产特质[J].水利发展研究,2008,(12).

[3]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王磊.浅谈我国古代水文化遗产传承的一般脉络和特征——以水利工程与水利设施遗产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

[5]廖艳彬,田野.泰和县槎滩陂水利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开发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5).

[6]黄细嘉,李凉.江西泰和槎滩陂水利工程遗产价值研究[J].南方文物,2017,(6).

[7]朱璨.云南省水利工程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

[8]杨茜淳.文化景观视角下白沙溪三十六堰灌溉工程遗产价值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1).

[9]李云鹏,吕娟,万金红,邓俊.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策略探讨[J].水利学报,2016,(9).

[10]王英华,谭徐明,李云鹏,等.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分析[J].中国水利,2012,(21).

[11]张缨,周家权,孙振江.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探讨——以京杭运河德州段为例[J].中国水利,2016,(6).

[12]赵雪飞,戴昊,张建,汤树海.水利工程遗产保护策略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7,(12).

[13]詹卫华.现代水利工程要注入文化血液[J].河南水利,2006,(5).

[14]周小华.提升国家现代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与品位的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2,(12).

[15]萬小燕.长岗坡渡槽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4).

[16]廖艳彬.“美丽乡村”视阈下的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为例[J].农业考古,2015,(4).

[17]李向向.深挖治水历史,弘扬治水文化——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水文化发展格局构建[J].水文化,2023,(4).

[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xis Cultural Heritage of Water Conservancy

——Taking Gangqian Aqueduct Project in Ganfu Plain as an Example

Liao Yanbin Lai Qingyan

Abstract: The Gangqian Aqueduct Project in Ganfu Plain of Jiang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loc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the rich cultural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It not only embodi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irit of the CPC, but also is a reflection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value, becoming a driving force for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a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incomplete cultural excavation, weak cultural function management, weak cultural propaganda, lack of cultural management talents, lack of cultural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angqian Aqueduct Projec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evance,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Gangqian Aqueduct Projec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alents, and mak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s.

Key words: The Gangqian Aqueduct Project; Cultural valu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about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文化价值
新常态下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思考
关于建立健全合成维稳机制的对策思考
基层人民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的困境与进路思考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