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11-27陈志兴万伟丽

老区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乡村振兴

陈志兴 万伟丽

[摘 要]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增强农民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受到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主体困境、存续困境、时代化困境的多重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们对乡土文化产生了疏远感。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延续民族情感要以加强思想引领为重点,提升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育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力量;以“文化+”为主题,赋能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创新为引擎,展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着手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新时代乡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10-0003-09

[作者简介]陈志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万伟丽,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与路径建构研究”(JD19098)

乡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情感羁绊。乡土文化是农村群体在乡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既包括乡土物质文化,也包括乡土精神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新时代乡土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认可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文化。新时代乡土文化克服了传统乡土文化的陋习和盲目崇拜,是在人民群众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发扬,凝聚了乡村群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新时代乡土文化以良好的民俗节庆、优良的家风传承、延续传统技艺和非遗传统等为主要内容,为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提供了精神动力。

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自强”,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让农民们看到了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2]。新时代乡土文化以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为根脉,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既给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得乡土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引领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能够充分回答时代之问、现实之需,以新时代乡土文化之发展,盛文化繁荣之志,圆文化强国之梦。

一、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乡土文化是传统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是既根植于传统乡土文化,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事业,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乡土文化。新时代乡土文化站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历史基点上,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扬弃。因此,“播种”好、培育好新时代乡土文化,必将为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为乡村振兴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增强农民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强,这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提供精神动力,为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擘画蓝图。增强新时代乡土文化自信自觉最本质的表现是:农民们在面对异质文化时能够以自信自觉的心态稳住文化根基,明白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找到情感寄托。当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物质化思维慢慢侵蚀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对乡土文化中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造成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缺失,甚至提到乡土文化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缓冲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用现代化的方式生动灵活地展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农民们进行思想引导,教育其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乡土文化,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时代乡土文化是农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能拉近农民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共鸣,重塑农民们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自信自觉。

(二)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人才、文化、生态、产业、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灵魂。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扶志”“富头脑”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物质前提。在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过程中,挖掘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并转化为文化产业,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先富带后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是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软实力”。在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风土民情,呈现出文明乡风进万家的美好画卷。“治理有效”是对新时代乡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合理运用。在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进程中组织新乡贤队伍、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保障制度,通过善治促进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的動态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化产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和谐关系,描绘出绿色、古色交相辉映的美好画卷,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永续发展的条件。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深远的、持久的、坚定的精神力量。

(三)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不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也包括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裕。新时代乡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是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根脉,其蕴含着“天人合一”“孝老爱亲”“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等优秀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重构农民对新时代乡土文化情感,筑牢农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促进共同富裕,推动现代化进程,最艰难的思想任务仍然是农村。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能将困难转为机遇,发挥其启迪人心、浸润人心的作用,让“文化荒漠”成为“精神绿洲”。

二、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现实困境

乡村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浪潮中,农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随之发生着深刻变革。乡土文化作为维系农民们乡愁的道德与情感纽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可实现自身的重塑与发展。但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还存在多处尚待打通的现实梗阻,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一)新时代乡土文化主体困境

农民是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继承和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主力军。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守护者、建设者和传承者,其对于乡土文化的态度影响新时代乡土文化未来的发展。

农民的乡土文化认同意识淡化。文化认同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形成的,农民们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共有的文化环境易对农民们的意识发展有影响。随着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冲突日益加剧,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动远离乡土文化,盲目追随西方现代化。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不断推进,部分农民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认为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是对立的关系,对乡土文化带有刻板印象。其次,忽视乡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譬如“尊老爱幼”的伦理观、“以善为本”的道德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但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部分农民由于不能辩证看待不同文化,受到工具化、世俗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使得乡土文化丢失了原本淳朴深厚的历史蕴涵。

农民的乡土文化主体意识薄弱。乡土文化的主体意识是指文化主体在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传承是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前提。但随着整个社会发展节奏变快,部分农民缺乏静下心来感受乡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学习、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缺少了最基本的耐心。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对乡土文化的参与逐渐减少,使得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进程大打折扣。

(二)新时代乡土文化存续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3]。传承文化是根植新时代乡土文化沃土的前提,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到“后继有人”。就现实情况而言,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态度各异。

青少年群体流失严重,乡土文化继承主力缺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少年群体在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因此,青少年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生力军。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乡村人口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近14%[4]。在乡村流失人口中,外出务工、去城里上学的青少年占大多数,这使得农村逐渐面临空心化,乡土文化处于青黄不接、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同时,进城后深受都市文化影响的青少年群体,对乡土文化渐渐不熟悉、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抵触情况,也不能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历史责任。

老年群体有心无力,乡土文化受众群体有限。老年群体精通乡土文化,并对非遗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有着深厚感情。老年群体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做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但由于乡村整体环境发生变化,传统价值观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否定,使得技艺受众群体较小。同时,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老年人关于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的诉求渠道有时也不够通畅。

(三)新时代乡土文化时代化困境

传播乡土文化的手段一成不变。乡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个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每个地方的人文差异,造就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信息化传播给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渠道,但由于乡土文化的传播主体逐渐离开本土,加上农村信息化普及率较低,留守群体对互联网不熟悉,使得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隐退在人间烟火中,乡土文化面临文化空虚危机。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全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时代乡土文化的文旅价值。但是,有些企业忽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保护乡土文化的社会效益,使得某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变味。同时,因为相关政策未落实及资金限制,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很难打造集群效应,经营时间相对较短,使得农村地区缺乏文化产业投资的吸引力。

乡土文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乡土文化治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乡土文化治理过程中,缺乏体系化、系统化的治理队伍,通常一人身兼数职,导致干部不能把工作重心完全放在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上。加上制度化、体系化的工作规章制度不完善,使得文化治理队伍缺乏主动性的现象尤为明显。

三、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5]。文化与国运紧紧相连,新时代乡土文化也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在思想文化层面的集中表达。如何撬动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路径的有力杠杆,讲好乡村故事,是实现新时代乡土文化蓬勃与发展的现实课题。

(一)以加强思想引领为重点,提升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1.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新时代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新时代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和魂,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智慧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因此,正确认识新时代乡土文化对于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构建多姿多彩的乡村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纠正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高低之分的错误思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与农民谈心,让农民们了解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纠正农民们的认识偏差。通过构建一站式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主动了解农民们的所思所想,引导农民们正确解决矛盾,明确新时代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并非对立关系,也不存在好坏之分,而是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主动吸取城市文化中的可取部分融入乡土文化中,实现乡土文化的个性发展,形成有特色的新时代乡土文化共同体。

将乡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渲染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氛围。积极利用乡村文化广场,以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乡土文化活动。譬如,开展全国文明村镇评比活动,尊重并了解农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提高农民们建设乡土文化的积极性。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创新传统乡土文化,提升农民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农民们对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自信。

挖掘传统乡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理念,倡导讲道德、懂道德、守道德。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传递文明价值观,凝炼和提倡乡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譬如,诚信建设、廉洁建设等,丢弃落后腐朽的部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基因,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发扬向善向上的道德观,帮助农民们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乡土文化融合,推进农民参与乡土文化共治共享。推动传统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要落到实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实际生活相结合。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乡土文化结合起来,使农民们在诚信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乡土文化的温度、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精神的高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改造传统乡土文化中落后、迷信的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农民们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认同。

(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育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6]。培养新时代乡土文化人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发展新时代乡土文化需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下功夫。

1.吸引高素质文化人才,构建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共同体

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民族振兴需要人才的助力,实现新时代乡土文化振兴必须牵好人才这个“牛鼻子”,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政府出台乡土文化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吸引爱乡村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政策吸引大学生进入建设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当中,尤其是吸引青壮年,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新时代乡土文化帮扶计划,使青年成为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将所学所想展现在实践运用当中,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

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对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使之成为新时代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激励人才发挥更大贡献,鼓励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乡村大土地上、在乡土文化产业大市场中施展才华,带动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

2.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释放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价值张力

学习是持续提高创造力的基本方式,构建学习型乡村是挖掘乡土文化潜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的突破口。

大力宣传新型乡风。对新农村新风尚进行大力宣传,创办普及性报纸,宣扬新时代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观、伦理观、生活观等主流价值观,让儿童从小接受良好文化环境的熏陶,激发儿童对乡土文化学习兴趣,为壮大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提供软实力。

面向不同群体搭建乡土文化学习平台。依托大数据,关注乡村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供给,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大力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借助互联网,播放与新时代乡土文化主题有关的影视作品,组织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而提高青少年群体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关注度。同时着重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实现“一技走天下”,在实践过程中升华青少年群体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主动承担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拥有娴熟非遗文化技艺的老年群体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拜师学艺”文化活动,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展现新乡贤新作为,共筑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同心圆

新乡贤不同于传统乡贤的人员构成,新乡贤可以是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也可以是为乡村发展谋划创意的创业者,还可以是退休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等等。总之,只要是具有“三农”意识、热爱乡村、团结乡里的优秀人才,都能划进新乡贤队伍之列。

正确认识新乡贤与新时代乡土文化治理的关系。在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治理过程中,新乡贤是新时代乡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新乡贤队伍人才素质较高,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区分异质文化。因此,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弥补乡土文化发展资源不足、创意不够的困境,使其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同时,新乡贤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能够促进乡土文化形式与内容与时俱进,并引导农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平时生活中,丰富农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作用。新乡贤具有“见贤思齐”的重要特点。要重点发挥新乡贤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让新乡贤率先学习践行新时代乡土文化理念,为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铺路。也要发挥新乡贤的监督作用,在自治、德治中推进新时代乡土文化的善治,充分展现新乡贤在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中代言人的优势,展现新乡贤在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进程中领头羊的作用。

(三)以“文化+”为主题,赋能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

1.走好“文化+旅游”路子,凝聚文旅融合效能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7]。这为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借助旅游景点打造新时代乡土文化品牌,传递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区并将演艺形式的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设计成主要旅游爆点,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活动,让旅客参与体验活动,留住乡愁,拾起乡土文化延续的接力棒。例如,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给游客提供民族传统服饰,通过参加民俗活动,深化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充分利用好乡土文化中各种建筑风格,打造主题民宿,让游客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历史文明形态的再现,让游客们在“诗和远方”的连接中满足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美好期待。

2.擦亮“非遗”文化底色,挖掘新时代乡土文化生命力

新时代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与魂,没有文化的保护传承,新时代乡土文化便找不到发展方向。新时代乡土文化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以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时代乡土文化。

激活乡村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乡村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融入第一二三产业中,通过文创展示、电商直播带货、文化研学等实践方式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例如,将傣族剪纸、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变现为生活中可以用到的车饰、摆件、配件等,打响“手造文化”的品牌以带动乡村手工业的繁荣,再以互联网为平台,有效带动电商的繁荣。

探索乡土文化发展新模式,擦亮新时代乡土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好非遗文化,积极探索文物+旅游、非遗+旅游等新模式,唤醒乡土文化优秀文化基因。如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畲族民间的药膳食疗等都可打造成非遗文化IP,串联成饮食产业链,使乡土文化“以用促保”,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富有生命力。

3.推动“文化+教育”同频共振,让行走的课堂更加精彩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畴”[8]。这为乡土文化与教育结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传承为纽带,激发学习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通过展示和表演手工技艺,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用最直观的感官教学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整合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归类,如:知识类、实践类、互动类,进而形成完整的课程资源,将乡土文化的课程资源实现最大化,激发学生对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同时,借助研学活动,整合新时代乡土文化资源,引导乡土文化由点状分散向区域集中发展,使得行走的课堂和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融入乡村体验空间,增强对新时代乡土文化情感认同。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研学的体验空间,主要分为教学空间、展示空间、互动空间。教学空间主要是为研旅学子科普新时代乡土文化知识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展示空间是以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手段,通过带领学生直观感受乡土文化的历史遗迹,参观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文化建筑,并融入VR、3D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使研学学子身临其境感受新时代乡土文化。互动空间是带领研学的学子们近距离的感受乡土文化,走进各家村子,切身体验不同村落的民俗,使其在体验过程中产生乡土文化情感共鸣。

(四)以创新为引擎,展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1.灵活运用新媒体,让新时代乡土文化“活起来”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乡土文化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搭建“文化+互联网”传播平台,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新时代乡土文化及其风土民情的新载体。农民们可以利用拍摄短视频、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大家感受乡土文化的淳朴和历史底蕴,以此纠正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偏差。借助新媒体不仅增加了农民们释放话语权的渠道,还拓展了新时代乡土文化的新媒体表达方式并增强了其流量变现的能力。同时,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云同步”,让游客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新时代乡土文化的魅力,进而拓展乡土文化的受众群体,让欣赏传统古建筑和传统技艺的民俗活动在现代化的生活中蔚然成风,真正让新时代乡土文化“活起来”。

2.深化数字技术赋能,让新时代乡土文化“炫起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8]。文化产业赋能乡土文化不仅可以带富农民们,也可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新时代乡土文化可利用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IP”。“文化+IP”是指:将经过历史沉淀的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代含义的特色IP,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激活乡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企业的介入,以电子商务为推广形式,推动“数商兴农”,使新时代乡土文化以文化产品出现在大众面前,丰富其内涵。譬如,将乡村特色文化、著名人物等设计成动漫短片,并挖掘乡村手艺、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制作成微电影,打造“乡土+国潮”IP文化,不仅能够在全媒体时代让人留下深刻记忆,也能够赋予乡土文化新活力,帮助农民们实现共同富裕。

3.创新文化治理模式,让新时代乡土文化“规范起来”

政府要加大对乡土文化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政府需从土地流转、平台搭建、资金引入等多个层面建立新时代乡土文化保障平臺,更好地吸引外资在此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新时代乡土文化在本地与外界的相互融合中实现更好的发展。政府工作应该秉持“富民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协调好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因地制宜,帮助农民走出一条独有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道路。

制定合理规范的新时代乡土文化保障制度。无规则不成方圆,新时代乡土文化治理队伍要根据规章条例办事,明确职责。一要制定乡土文化建设监督机制,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新时代乡土文化活动。二要制定乡土文化建设激励制度。通过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将新时代乡土文化发展与工作人员的绩效挂钩,并将考核成绩进行排名,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县、乡适当奖励,对履职不力的干部进行约谈,鼓励文化治理人员“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激发乡土文化治理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甄奇.塑形 铸魂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826/c437948-325 12293.html,2022-08-26.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3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91.htm,2 021-05-11.

[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5/c_1126614978.htm,2020-10-15.

[6]高云才,郁静娴.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央农办负责人就《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21-02-24(01).

[7]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21〕32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2021-01-20.

[8]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EB/OL].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2-02/22/content_269430.shtml,2022-02-22.

[9]桑志华.活用乡土文化资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6).

[10]傅琼,郭岩.新时代乡土文化自信重构路径研究[J].长白学刊,2022,(3).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Chen Zhixing Wan Weil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farmer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fluenced by the dilemmas in main body, survival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farmers who were born and grew up in this area had a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rural loc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national emotion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guidance,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cultivate the strength of rural lo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ake “culture +” as the theme, empower the value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take innovation as the engine to show the unique charm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We will sta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side suitable for life and work, and let rural lo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hine brightl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Rural local culture in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