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媒体作用,守护“条约”精神

2023-11-27李家祺

中国报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铁桥中日关系条约

文 | 李家祺

在第19 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媒体分论坛上,12 位来自中日两国的资深媒体人和研究新闻传播的学者,围绕“和平友好条约的现实意义与媒体责任”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坦诚的交流。

捍卫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初心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媒体,应当发挥自身作用守护条约精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指出,第19 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日受访者认同两国关系的重要性,这是支撑我们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信心所在。但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了解较少。面对这种情况,两国媒体应当持续解读四个政治文件的内涵与意义。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曹鹏程指出,中日之间推动的友好是“和平友好”,和平是友好的基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二条的内容是反霸权,这一点对两国来说,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至关重要。曹鹏程建议,媒体应为守护条约精神贡献力量。

朝日新闻社社长助理、编辑局前局长坂尻信义指出,此次民调结果显示,日本受访者对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认知度较低,媒体对这种现象也负有责任。

中方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两国间的积极历史遗产,希望两国媒体在守护这份“遗产”方面多多合作,引导两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全面认识今天的中日关系及条约在当下能够发挥的作用。

中央公论新社《中央公论》总编辑五十岚文回忆,条约缔结时的日本时任首相福田赳夫曾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使两国之间的“吊桥”变成了“铁桥”。当下,希望有更多民众愿意跨过这座“铁桥”,到对方国家看一看。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认为,当下正是需要我们为历经45年风雨的“铁桥”拧紧螺丝、擦亮钢筋的时候。对条约精神,不应片面强调、突出某些内容,而应完整、全面地将条约的精神和原则传递下去。

深入挖掘更多中日友好故事

近年来,中国游戏、中国科幻小说、中国妆造等在日本获得较高人气,为更多日本年轻人了解当代中国打开了窗口。日方主持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系教授川岛真表示,“北京—东京论坛”的民调和日本内阁府相关调查都显示,日本青年一代对中国的好感度更高。

对此,日本经济新闻社专务执行董事、论说委员长藤井彰夫指出,文化交流对提升双方对对方国家好感度十分重要。中日应为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创造更好的文化交流氛围和机会。

零点有数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中国的流行文化进入日本,而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也在中国有广泛受众,这种当代新形式交往互动的故事有助于推动两国人民友好感情。

五十岚文表示,许多日本年轻人通过流行文化对当代中国有所了解,但遗憾的是,他们仍然不太了解以前的历史。作为专业媒体人,应努力让年轻一代对两国过去的历史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澎湃新闻国际新闻部主编于潇清分享了自己在去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 周年时赴日采访的经历。在日本大船渡市,他看到当地消防中心仍将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赶赴此地支援的中国救援队员们的名片保存如新,以便让一代又一代的消防员记住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中国朋友们的名字。于潇清表示,这样的故事虽小,却很值得中日两国媒体进行更多挖掘和报道。日本媒体同行常说报道中国负面消息是因为更容易获得流量和销量。但作为机构媒体,为了中日的长久友好,应当更有责任感,多做一点所谓“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每日新闻社论说委员长福岛良典结合自身被派驻欧洲的经历,分享了法德两国如何通过制度化架构实现了官民两个层面的常态化交流。他指出,尽管日中关系与法德关系有诸多不同,但仍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媒体可以为推动构建一个有利于开展政治对话的环境和为民众增信释疑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铁桥中日关系条约
思辨式阅读任务
思辨式阅读任务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铁桥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