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与图谱构建*

2023-11-15冯新雅

南方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窑洞陕北图谱

韦 娜,冯新雅

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源头,传统聚落保持着稳定和谐的发展状态,其特有的风貌一直得以保留。我国黄土高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陕北窑洞文化,传统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最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下,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陕北窑洞聚落面临着人居环境危机。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挖掘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实现景观基因的传承存续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话题。

国外学者对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方向已从聚落资源的开发阶段向聚落文化景观的修复与保护阶段转变[1],研究内容上注重景观风貌的内在文化基因,并已应用于具体空间区域的研究[2]。国内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及图谱构建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从具体的研究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景观基因研究层面上,刘沛林、胡最等学者首次以全国为视角对传统聚落进行景观区系划分,进一步剖析了传统聚落景观组图谱构建的现实意义[3];已有研究通过对聚落环境因子[4]、建筑因子[5]等物质景观要素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实地调研[6]、GIS 空间分析法[7]等研究方法,并结合类型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理论构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8];非物质景观基因研究层面上,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传统聚落的核心要素,聚落内的习俗、方言、宗族及信仰特征[9]是聚落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与生物基因相类似,都具有稳定遗传、个体变异等特性,并相继从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图谱构建及区系划分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关于景观基因各要素间内部结构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鉴于此,本研究以陕北榆林和延安地区46个国家级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聚落景观基因理论为研究视角、景观基因信息编码为框架,结合景观基因原型及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结果,厘清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10]。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陕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及21 个县级地区,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9%。除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靖边县、定边县、衡山区和地处黄土高原边界的洛川县外,其余17 个县均位于黄土沟壑地貌区。总面积4357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2%,共包含乡镇230个、行政村5570 个。

从陕西省传统聚落的核密度分布情况来看(图1),在榆林市东南部及延安市东部形成以绥德县、米脂县为中心的传统聚落分布核心区之一,这一区域是窑洞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也是窑洞聚落景观的典型区域,其聚落的发展大多沿河谷、冲沟延伸,同时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建设用地紧缺,发展空间狭窄[11]。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地区特殊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已成为该地区聚落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选择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内的传统聚落,结合当地聚落现状进行景观基因信息编码与图谱构建的相关研究,探究适宜此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的方向。

图1 陕西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图

1.2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来自陕北现存的46 个国家级传统聚落(图2),这些聚落或历史风貌保存较好,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域空间特征;或有独特的空间布局和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这对陕北传统聚落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12]。这些聚落先后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其研究价值已得到公认,村落的历史文化习俗较为完整,便于开展研究。

图2 陕北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包括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包括陕西省志、传统村落图集、传统村落规划文本及传统村落相关调查登记表等与陕西传统聚落相关的研究成果。此外,陕北地区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和地理空间数据云,并利用Google Earth、91 卫星图、Global Mapper 等软件收集了遥感影像数据及等高线地形数据,图谱绘制则通过AutoCAD、Photoshop、Arc GIS 等软件协同操作完成。

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基础与流程

2.1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识别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是指在微观层面探究传统聚落的本质特征。文章采用的是胡最[13]提出的特征解构提取法,该方法将传统聚落的景观划分为两类:物质景观基因(包括环境及建筑特征)和非物质景观基因(包括习俗、宗族、方言及信仰特征),其次再细化为6 大类17 项指标(图3)。

图3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2.2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

为获取某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图谱,则需要对其识别的景观基因进行排序与编码,即将景观基因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进而构建出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在对景观基因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文章运用类型学原理,采用的编码技术参考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运用N 级编码理论对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进行编码[14]。

以陕北地区为例,将景观基因的编码结构分为“区域码+类别码+特征码”:①区域码:陕北地区设置为陕E,其中陕代表陕西地区,E 代表北;②类别码:根据道金斯提出的“Meme”用M 代表景观基因,并根据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分为M1(物质景观基因)和M2(非物质景观基因);③特征码:将陕北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的从属关系依次划分为“一级要素、二级要素、三级要素、景观基因要素”4 个级别,每个层级用1 位数字表示,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图4)。通过景观编码,不仅可以识别已编码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还可以准确地确定众多景观基因之间的分类和亲疏关系。

图4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

2.3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是运用图形语言对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进行的综合表达与分析,即通过拆解和提炼图形或图案,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分类和识别[15]。图谱构建方法的应用路径主要包括景观基因特征识别、景观基因编码结构、景观图谱的筛选与重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图谱构建,是采用抽象化、概念化及类型化的方法绘制图谱,该方法运用图示语言,通过对传统聚落景观基本特征的挖掘、整理、分类、选择、提取和重组,进而实现对聚落景观的基本特征的解释和表达。

3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

3.1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运用传统聚落类型学的表现形式来构建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采用“区域码+基因类别码+一类要素+二类要素+三类要素+景观基因要素”的形式,得到其具体结构为“陕E-M1/2-XXXX”数字编号码(图5)。根据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图可知,其景观基因分为物质景观基因(M1)和非物质景观基因(M2)两大门类。

图5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

其中,物质景观基因分为环境特征和建筑特征两类。(1)在环境特征方面,陕北地区窑洞聚落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聚落平面形态主要有条带形、树枝形、散点形、扇形、拟方形;街巷格局呈现枝状、带状和网状3 种形式。(2)在建筑特征方面,①传统民居主要根据其平面结构、建筑形制、屋顶及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局部装饰和建筑材料划分为七大类。②主体性公共建筑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宗族及宗教建筑、代表性民居建筑、军事遗址、亭台楼阁等附属建筑。

陕北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景观基因分为习俗、宗族、方言及信仰特征四大类。(1)在习俗特征方面,①游艺习俗有唢呐、秧歌、石雕、剪纸、说书、信天游、腰鼓、陕北道情、布堆画等。②集市贸易习俗以庙会为主,具体有三官庙庙会、佛堂寺庙会、龙王庙会及鱼河城隍庙庙会。(2)方言特征包括晋语、中原官话。⑶宗族特征分为地主式血缘传承、“堂”文化及姓氏文化。⑷信仰特征根据不同的信仰对象划分为自然神崇拜、宗教信仰、历史人物崇拜及红色革命信仰。

3.2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谱系生成

通过前文对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分析,并将其构建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可得出陕北地区的传统聚落大多基于家族传承和小农经济发展,体现在区位布局、宗族及民居建筑等方面。因此,将聚落内外部环境基因、传统民居与主体性公共建筑基因及具有相同文化意义的景观基因合并,可以构建该地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谱系,即“A+B+C+D”模式(图6)。

图6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谱系

4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原型提取及图谱构建

4.1 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原型提取

景观基因原型提取是对传统聚落的布局、建筑形态进行抽象提取和还原的过程,包括其内在结构和形成原理,主要通过图形提取、元素提取及含义提取等方法实现[13]。因物质景观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规律及清晰的表征形态,而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流动的“活态”景观,并在历史发展中与个各地域的文化产生多次碰撞与交融,表达了人为的活动形态及精神文化情感,故本文主要尝试将陕北窑洞聚落的物质景观基因图谱进行符号化表达。通过二维及三维图形对陕北窑洞聚落的选址格局、空间布局、街巷格局及建筑形制等景观要素进行图示化表达,并根据各要素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抽象化的符号提取,在图形表达的基础上抽象其内在涵义[16]。

4.1.1 陕北传统聚落环境基因的原型提取

结合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运用图形提取法对陕北传统聚落的选址与格局、平面形态、空间格局及街巷格局进行原型提取(图7)。

图7 陕北传统聚落环境基因原型

(1)陕北传统聚落的选址与格局共分为支毛沟型、梁峁坡型、坡麓台地型、河谷平原型、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型5 类。①其中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支毛沟型聚落分布数量最多,其沿两侧山体沿线发展聚落,聚落外部边界不规整,规模小,耕地少,交通不便,如:艾家沟村、常家沟村;②梁峁坡型聚落分布于地势较高处,聚落沿山体等高线呈线性组团状分布,外部边界模糊,规模小,耕地与聚落距离近,如:梁家甲村、虎墕村;③坡麓台地型聚落分布于地势高差较大处,坡度适宜,聚落沿山体走势竖向延伸,形成零星散布的布局特征,如:园则坪村、高杰村;④河谷平原型聚落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中游部分,聚落规模较大,外部边界明确,沿河道团块状组团分布,如:张寨村、泥河沟村;⑤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型聚落地形较平坦,聚落规模较小,外部边界明确,聚集度高,沿河道分布,如:刘家坪村、木头峪村。

(2)陕北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呈现条带形、树枝形、散点形、扇形、拟方形分布。①条带形聚落多以周围的水系和交通为基础,将街道和巷道作为传统民居的扩展单元,进而呈现出线性的延伸趋势。受两侧山体的影响,聚落沿等高线水平向延伸,靠山而建,建筑面向沟壑,如中角村、张峰村;②树枝形聚落处于多条沟壑交叉的地形中,以主沟壑为发展中心,四周延伸多个发展方向,在原始社会时期,聚落选址于深沟之中,由于道路和交通的阻隔,可以躲避战乱,能够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如:贺一村、桃镇村;③散点形聚落通常选址于梁峁坡顶部,聚落形态呈现若干组团,每个组团之间以街巷进行串联。民居建筑的发展并无明显中心,通常在周边的梁峁开垦梯田,增加耕地面积,体现了原始居民的生态思维。每个组团由多个小建筑群组合而成,组团之间以街巷连接,形成点状链接的空间关系,如:黑屹塔村、刘家山村;④扇形聚落通常选址于曲折沟道,聚落布局沿等高线呈现环绕状,空间轴线与山体或河流走向一致,如:贾大峁村、甄家湾村;⑤拟方形聚落外部形态较为规整,布局紧凑,内部结构清晰,空间轴线与两侧山体走向一致,如安定村、罗硷村。

(3)陕北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呈现向心式、带枝式、环山式、对称式、散点式5 种形式,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平面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平面形态呈现条带形发展的聚落通常呈现出带枝式的空间格局,平面形态为树枝形的聚落其空间格局多为向心式。①向心式格局的聚落多沿交汇沟壑向心分布,往往交汇点为布局中心,如:刘家峁村、岳家岔村;②带枝式格局的聚落多分布于黄土梁与梁、梁与沟之间的沟道中,以东西向或南北向带型发展为主,如:碾畔村、赵家河村;③环山式聚落通常在一个山头聚集,形态通常呈现扇形,如:凉水岸村、贾大峁村;④对称式布局的聚落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黄土沟壑区由于地势复杂,故分布较少,如:木头峪村;⑤散点式布局的聚落通常各聚落间无关联,呈现自由散点式布局,如:虎墕村、黑屹塔村。

(4)陕北传统聚落其街巷格局呈现3 种形态:枝状、带状、网状。①枝状形态通常出现在沟壑交叉较多的地貌类型中,此类型街巷在陕北传统聚落中分布比例最多,以主沟壑为发展中心,向两侧多个发展方向延伸发展,如:眠虎沟村、白兴庄村;②带状形态往往出现在选址于支毛沟或坡麓台地的聚落中,当两侧山体陡峭,受到山体坡度的限制而不利于在垂直方向上建造民居时,聚落将向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扩张,此时街巷在连接聚落民居的过程中便向带状发展沿一条主沟壑或沿主干道水平延伸发展,有明显的指向性,强调水平向结构,如:岳家岔村、沙坪上村;③网状形态通常选址于平坦开阔的地形,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高差小且地势相对平坦的聚落内部,街巷布局通常规整方正,但在地形略有起伏的地区,村落街巷布局则呈现自由交叉状,方格结合环状路网主次有序,周边交通便利,邻近县城或城市,如:镇子湾村、镇靖村。

4.1.2 陕北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的原型提取

结合景观基因的识别结果,运用元素提取法对陕北传统聚落的传统民居和主体性公共建筑进行原型提取(图8)。

图8 陕北传统聚落建筑基因原型

(1)陕北的传统民居建筑其平面结构有3 种不同的形式:多孔联排式窑洞院落、厢窑式窑洞四合院及厢房式窑洞四合院。①多孔联排式窑洞四合院在陕北地区窑洞聚落中数量分布最多,也有少量地主的庄园如:贺一村党氏庄园运用此种院落模式。②厢窑式窑洞四合院为陕北窑洞民居院落最典型的模式,院落坐南朝北,正房为窑洞,多为五孔,在正窑的两侧对称分布有4 孔暗窑,东西两侧分布有6 孔厢窑,院落内部呈“正窑为尊,厢房次之,杂屋为附”的伦理功能布局,私密性和功能性较好,如:杨家沟村马氏庄园、刘家峁村姜氏庄园、高庙山村常氏庄园;③厢房式窑洞四合院主要分布于渭北北部,在陕北地区仅张峰村有分布,据罗内同时分布有厢房式窑洞四合院及关中窄院,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分异性。

(2)陕北地区传统民居以窑洞建筑为主。从建筑形制来看,分为靠山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其中靠山式窑洞依据建筑形式又分为靠山式窑洞和沿沟式窑洞。①靠山式窑洞背靠山崖,窑洞前是开阔的川地,平面布局受地形影响大,常平行于等高线呈曲线或折线布局;②沿沟式窑洞是在冲沟两岸的崖壁上向内开挖的窑洞,此类型窑洞通常平面布局曲折富于变化,因邻近冲沟,从而可有效躲避风沙,调节区域小气候,其生态环境良好,是理想的居所之地。③独立式窑洞则以砖石窑洞和土基窑洞划分。由于无定河流域石料丰富、采石方便,因而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土、石、木等天然材料建造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窑洞建筑。

4.2 陕北典型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图谱是其建筑、布局及文化等景观基因的综合表达,可清晰地呈现聚落的布局形态、建筑、信仰、民俗等景观基因,阐释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反映出聚落景观基因的逻辑性和有序性。结合上述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结构及景观基因原型的提取结果,文章构建了陕北地区15 个典型聚落案例的景观基因图谱(表1)。

表1 陕北典型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

表1 陕北典型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续表)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已初步形成。采用“区域码+基因类别码+一类要素+二类要素+三类要素+景观基因要素”的结构模式,通过对其聚落景观基因的分析,可明晰聚落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构成规律,从而实现对地域总体和分区景观特征的认知。

(2)对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原型进行提取与分析。运用图形提取、元素提取法分别对陕北物质景观环境基因及建筑基因进行原型提取,得出支毛沟型聚落和多孔联排式窑洞聚落为陕北地区的主要的窑洞类型及院落模式。

(3)构建陕北典型窑洞聚落景观基因图谱。选取15个典型聚落运用图示表达构建图谱,所获得的景观基因图谱可作为传统聚落保护规划的重要资料和信息来源,为陕北传统聚落景观的历史记忆恢复、地域性认同感的建立及景观的保护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5.2 讨论

(1)本文是在陕北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结果的基础上,探索其景观基因信息编码结构及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对于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传统民居的生态修复都具有实用价值。虽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为其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实践依据,但经过长期的发展,聚落内部存在一定的基因“变异”和功能转变,同时还面临聚落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空间的新需求。

(2)景观特征分区图谱的层级划分和聚落景观区系的划分,将成为文章后续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特定景观区系中传统聚落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最终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聚落景观区系图谱研究体系。该体系通过一套图谱即可逐层对应特定区域,而多级分区图谱可逐层对应传统聚落景观区系的大区、亚区、次亚区乃至单个聚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且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和表现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完善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体系。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制。

猜你喜欢

窑洞陕北图谱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绘一张成长图谱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