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11-11潘晓曦

戏剧之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剧场戏剧

潘晓曦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 北京 100012)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政策背景下,数字赋能贯穿文化产业生产、传播、消费及相关活动的整个过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22 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占比首次突破30%,比上年提高1.6 个百分点。”[1]

2022 年,受疫情管控常态化措施影响,戏剧演出场次数据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大中型剧场话剧演出场次与上年相比降低37.95%。“线上戏剧”成为各剧场和演出机构积极探索的新方向,数据显示“2022 年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开展的各类型线上演播活动达1.21 万场,线上观众人数57.3 亿人次,线上收入2.43 亿元。”[2]

在传统剧场演出已恢复繁华景象的当下,如何保持“线上演出”的持续性发展并进行业态升级,如何发挥“线上演出”常态化运营的增效价值,成为戏剧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线上戏剧”发展现状

(一)政策扶持为“线上戏剧”常态化提供全方位助力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演艺产业创新发展格局”[3],为“双演融合”的新局面描绘出详尽的发展蓝图和实施要点。2023 年6 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正式启动2023 年线上演艺服务项目征集;广东星海演艺集团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 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演艺数字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启动报名……一些政府扶持和资助项目纷纷进入实施阶段,从突破数字技术、针对传播平台和文艺团体的资金扶持,到应用型、复合型数字演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线上演艺”的战略目标正在全方位的政策推动下开展进一步积极实践。

(二)“云剧场”好戏连台的精彩呈现

在政策推动和剧场演出停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云展播”“云朗读”“云创作”“云排练”等数字演出形式共同构成的“云剧场”成为戏剧与观众保持交流的重要形式。

以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为代表的戏剧院团,将保留的经典剧目录像以网络限时播放的形式免费展演,峰值单场过千万人次的在线观看数据,使话剧凭借跨媒介传播突破了剧场小众艺术形态的“天花板”。2022 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在现场演出的同时,也进行了线上展播,除个别剧目选择播放演出录像外,大部分剧目都采用了现场直播的形式。

“云展播”形式通过英国国家剧院“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等项目的多年运作已经获得了相对成熟的运营经验。观众可以在任意场所观看演出,高清多角度的舞台现场画面使剧场演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弱化了观演位置造成的欣赏落差,让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获得最佳视角和观剧体验,在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普及话剧的魅力并塑造院团的品牌影响力。尤其是目前国内推广的“云展播”平台,在政务新媒体平台、新闻媒体平台和戏剧院团有自己的官方视频账号,便于剧院团体吸引粉丝和私域流量,为后续线上传播和运营积累观众红利。但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云展播”难以消除话剧舞台演出和屏幕播放之间的异质感,只能作为特殊时期的变通手段和戏剧演出的衍生品而存在。

(三)戏剧演艺内容多样性的积极创新

“云戏剧课堂”是戏剧行业在线上艺术普及教育方面的积极尝试,拉近了剧院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它不仅是学校美育教育的补充,更彰显出其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推动社会艺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大剧院“艺术微课堂”系列,是国内第一家以剧场为平台的公众艺术教育品牌,内容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多个舞台艺术领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起前行·戏剧云讲座》和《口袋抓马》、上海大剧院的《在线一刻》和《非常舞台》、鹰剧场的《推开戏剧之门》等,在艺术家们的精心准备下,帮助大众快速了解看似深奥的戏剧知识,观众们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点评解惑,彰显了高质量和富有趣味性的艺术科普探索。赖声川上剧场推出带有互动性的《上剧堂戏剧创意线上练习包》,系统分享上剧堂工作坊的戏剧创意学堂内容,大家可以跟随视频内容在家随时练习;同时还配合进行线上直播,由上剧堂老师亲身指导,帮助广大观众一起迈开戏剧入门的第一步。响应上海市教委号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针对中小学生专门编排了《Home Play 宅玩有戏》线上亲子戏剧课程,包含戏剧创作、创编解析、艺术普及和投稿展演等环节。

长视频平台定制开发的戏剧影视化内容项目,依靠平台流量的海量入口和专业团队网生内容的制作经验,有机平衡了戏剧专业性和大众娱乐性的潜在冲突,满足了不同层次戏剧受众的心理需求,开启线上戏剧演艺内容的新维度。2021 年1月,融合戏剧普及和真人秀的第一档戏剧综艺《戏剧新生活》在爱奇艺视频播出,节目邀请8 位戏剧人以戏剧创作演出的形式进行为期2 个月的生存挑战,还原戏剧人创作和生活的“真实情景”,全方位展现戏剧作品创作的完整流程。《戏剧新生活》有效消融了戏剧作为一种剧场艺术形态与观众的距离感和刻板印象,被称之为话剧的一次“破圈”之举。

戏剧与时下流行的迷你短剧的结合也是一种有趣的探索。英国BBC 电视台制作的15 分钟迷你短剧《舞台剧》,目前共推出三季:2020 年第一季讲述舞台剧演员在疫情封闭困在房间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一起排练的各种尝试;2021 年第二季讲述舞台剧演员们如何在浮躁的情绪下共同面对疫情下的“新日常”;2023 年第三季讲述舞台剧演员们如何面对疫情后新的舞台职业生涯和对新作品的美好期待等。该剧选择以舞台剧和幕后排练中精彩纷呈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没有刻意强调戏剧的“实时”以及“现场感”,但故事完成度很高,亦可作为未来“线上戏剧”内容创新的一种借鉴。

(四)创意性表达和突破观演关系的积极尝试

互联网环境下,媒介技术迭代和舞台空间、观演关系及艺术边界的改变推动着戏剧创作和产业形态发生着适应性重构与变革,催化“线上戏剧”呈现出与传统剧场演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戏剧创作题材与互联网受众的情感契合,舞台演出向镜头语言的视点转化,沉浸感、临场感和交互性体验都成为创作者必须关注和突破的核心关键。2020 年4 月,青年导演王翀和广州大剧院、腾讯艺术频道携手推出《等待戈多2.0》,演员在各自家中,拍摄自己的表演并在线上汇集在一起呈现给观众,将原作故事中戈多的茫然等待与现实中屏幕前观者对未知的茫然关联起来;2021 年3 月,香港艺术节邀请王翀共同制作英语版《鼠疫》,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六位演员通过实时演出,将这则荒谬又贴近现实的警世寓言通过富有电影感的镜头,使观众身临其境。这两场“线上戏剧”的创新尝试,题材的选择都十分巧妙,紧扣当时网络观众的情感诉求,空间概念的表现方式也完全脱离了剧场的局限,唯一明显的遗憾是交互性的缺失。腾讯视频在第二场演出的过程中试图以短时间的实时弹幕弥补这一缺憾,但尚未形成线上观剧“礼仪”的观众在弹幕中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场”,对演员的表演无益,同时也对其他观众的观剧体验产生干扰。

二、“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策略的思考

“Z 世代”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群体,对包括“线上戏剧”在内的云演艺内容接受度较高。同时AR、实时交互和多视角全景呈现等尖端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赋予了云演艺不断挑战观众视觉审美和想象空间极限的巨大潜能,“线上戏剧”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无需质疑。但“线上戏剧”与传统剧场演出相比,不仅是舞台艺术呈现媒介形式发生改变,其演出内容、表现方式、审美构建、观演关系,以及传播模式和运营生态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因此,结合互联网特性,探索适合线上观众的独特艺术风格和产业生态体系,是“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策略的本质。

(一)基于受众群体心理共性的艺术形式创新

1.参照网络受众心理需求选择戏剧创作题材

调研显示,满足愉悦感、技术奇观期待和身份认同及自我表达是目前网络受众群体最主要的三大心理需求。满足愉悦感重视受众娱乐放松的精神诉求,主要体现在满足其审美需求;技术奇观期待强调戏剧与科技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满足其好奇心理;身份认同及自我表达强调情感体验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情感共享状态的实现。戏剧工作者在选择“线上戏剧”创作题材时,需要将以上三大心理需求作为核心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思考之中。

“Z 世代”年轻人是目前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B 站等网站视频播放数据统计显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类节目播放量增长显著,包括民族乐器、国风舞蹈、国风动漫和戏曲类内容等。这些内容在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在富有时尚潮流的创作演绎后,充分融合科技化的技术表现手法,获得了时下年轻人的青睐。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和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一夜之间在网络上的火爆传播,正是因为其新颖的视觉呈现方式和春节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使观众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也是“线上戏剧”与剧场演出相比更具优势的发展趋向。“线上戏剧”在创作时有可能会挑选更小众的题材表达,满足部分观众的身份认同及自我表达的情感互动需求,不必担心受制于空间无法满足票房基本要求。目前出现在小剧场中聚焦“被困”主题的《杂拌 折罗或沙拉》,假托身处《十日谈》时期的佛罗伦萨、实则讲述疫情和疫情中的种种情形滋味的《蛤蜊岛》等作品,集中表达了戏剧创作者对疫情下人们生存境遇的独特思考,这一类带有个性化思索的实验性戏剧作品,是“线上戏剧”在题材选择时可积极尝试的主题。

2.舞台艺术视觉化的审美重塑

由于“线上戏剧”必须依托影像完成演出过程,在常规戏剧演出艺术性的追求之外,对戏剧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舞台叙事的视觉化审美重塑。这是与电影镜头语言完全不同的视觉美感呈现体系,它的表达核心必须立足于舞台叙事,是为舞台故事的呈现而服务的。在2021 年国家体育馆举行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破晓”等节目在戏剧导演田沁鑫和视觉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舞台艺术视觉化方面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可喜进步,这种积极探索将会是未来很长时间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的体系,是“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必须解决的痛点。

首先,通过丰富和增强场景氛围使屏幕前的观众获得置身现场的身心感受。“现场感”和“沉浸感”是观众置身剧场欣赏戏剧演出实现感性共振的重要途径,“线上戏剧”由于观看媒介和设备的因素会在一定意义上疏离观众和舞台,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戏剧创作者可以构建更饱满的意境创造和想象空间,通过视觉元素中虚实结合的创意性表达,与观众形成强连接并进行有效交流,既有效消弭演出现场与线上观赏之间的“空间距离”,又增添了视觉观赏性。

其次,通过影像视觉审美的提升弥补观众被动感知的缺憾。传统剧场的戏剧演出中,观众获取舞台呈现信息的过程是同一时空下一种主动性的探索,即使是同一场戏剧演出,在某一个表演的瞬间,不同的观众也会由于自身不同的舞台审美和现实经历产生不同的视觉焦点。而在“线上戏剧”演出时,舞台上的演出和观众彼此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完全割裂的,摄影机成为二者之间的媒介。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所有的信息感知只能通过摄影机所展现的画面被动完成,即使是全景多角度的镜头画面,也依旧会桎梏于现场摄影机的架设位置。戏剧创作者团队在关注常规舞台表现内容呈现的同时,镜头的美感和叙事属性作为重塑舞台审美的关键也成为戏剧创作的有机构成。

(二)基于新媒体时代策略的传播模式创新

充分拓展戏剧在融媒体上信息发布的渠道,并不断丰富戏剧相关资讯的内容,持续延伸戏剧在网络空间内的传播边界;同时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和阵地,将观后感、戏剧评论和戏剧批评的“话语权”在整个观众群体内广泛推广,形成类似于“猫眼”的评价体系模式,这两点是新媒体时代戏剧传播时的基本要素。

建立以观众为核心的数据整合思维是“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传播策略中的重要创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是数字化时代商业的核心思维。对“线上戏剧”的出品方而言,收集和整理的观众消费习惯和数据,积累以观众为核心的全新数据资料,通过数据整合思维建立相关数据资源分析库,可有效根据观众过往行为模式以及对未来戏剧观看的需求和有效传播途径及模式进行预测,打造观众群体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平台。好莱坞联合艺人经纪公司(UnitedTalentAgency)和娱乐数据公司Pentrak 推出的提前行动(PreAct)服务,可以帮助电影公司提前一年通过在社交网站提取的数据进行项目传播评估,是好莱坞制片方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同时,对观众数据的有效把握,对提升“线上戏剧”在面对视频平台公司时的议价能力以及完善线上剧场价格体系等方面都会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构建以品牌形象为核心的社群关系是“线上戏剧”常态化发展传播策略中的核心内容。传播度、参与度和好感度,是品牌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价值的三大维度。互联网络用户基于个性兴趣标签形成不同的圈层,“在线传播时代,应以聚类而非分类的视角来争取消费者,将品牌打造为代表某一气质、品性和价值观的流行符号,才能克服代际传播的难题,与消费者形成‘神呼应’。”[4]

打造线上剧场品牌是“线上戏剧”传播运营模式建设中的第一步。2023 年5 月24 日,中国国家话剧院“CNT 现场”召开首映发布会,此次合作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爱奇艺云影院共同完成,是国有剧院团体独立线上剧场品牌的首次亮相,也预示了数字赋能与传统戏剧创作团体合作模式的新方向。可以预见,更多由传统剧院或独立艺术创作团体与互联网媒体协同共营的线上剧场品牌即将陆续登场,充分展示出传统创作实力和戏剧制作资源在互联网效应叠加下品牌效应的迅速扩展。线上剧场的普及,将有效突破剧场和演出场次对戏剧行业,尤其是戏剧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在戏剧普及、观众群体数量增长、商业价值增值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催化剂”效应。

其次,以线上剧场品牌自媒体为核心的品牌形象视像化系统设计、价值观认知体系建设和社群关系连接是“线上戏剧”传播运营模式建设后续的重要内容。视像化系统设计包括整体VI 设计和IP 形象设计等内容,是凸显品牌差异化、深化受众印象的视觉化风格体系的统一,更是品牌脱颖而出的表层特性展示。2020 年国家大剧院建院十二周年推出的线上IP 形象Art 鹅,综合天鹅的高贵气质和亲切讨喜的性格,充分诠释了国家大剧院让高雅艺术普惠大众的定位理念。价值观认知体系建设涵盖形象定位、内容风格和交互体验等内容,是应对高度细化的受众心理需求的深层特性展示。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了演前导赏,在演出开始前三十分钟由艺术家们通过专题记录、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高级定制”有针对性的艺术普及节目,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尝试。优秀的品牌自媒体应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和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力量,高比例转发的深度传播、用户活跃度和贡献度以及对社群运营的互动性参与,都是作为最深层次情感连接的社群关系建立的积极呈现。

“线上戏剧”的常态化发展尚属于萌芽阶段,未来需要在“算法时代”和“科技赋能”技术条件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产业运营生态和格局进行更多探索,例如版权保护技术的升级、内容审核机制的深化和时效性、沉浸式体验效果的构建等方面都还需要继续摸索和创新。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深度沉浸戏剧体验的发展方向,“线上戏剧”必将成为“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中重要的鲜活新业态。

猜你喜欢

剧场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开心剧场
戏剧类
开心剧场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