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经典散文独特性教学价值探析

2023-11-05牛文华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姚鼐荷塘月色泰山

牛文华

经典散文作为文学阅读内容的一部分,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既有古典散文名篇又有现当代散文名家代表作。对于这样具有经典意味的散文名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关键因素,在文本解讀上下功夫以把握其独特性。

文学作品的表达对象通常从分类上可以看出来,以散文为例,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状物的、有抒发感情的等,这样不要说同一类对象被进入表达内容的不止一篇文章,即使是同一个对象进入表达内容的也有很多。那么,这种表达对象的独特性如何界定呢?对于经典散文来说,这种表达对象不是指表面上的内容,而是作者抓住并浸透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对象本质上的独特性。显然这种独特性在同类或相同表达对象写出的其他文章中是见不到的,体现出作家无限丰富的个性色彩,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不可重复的精彩。

如《登泰山记》,历来以泰山为表达对象的文章可以说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名家如徐志摩、李健吾、冯骥才等,姚鼐的这一篇为何独领风骚成为经典呢?首先,姚鼐在选择材料上有别于众人,他记述的是冬日雪后登山的游历,那种“雪与人齐膝”的登山虽然有艰难但更有豪兴,才能使登山在姚鼐的眼中与众不同,别人在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的时节来登临泰山,也能够看到泰山的雄浑和壮美,但姚鼐在乎的泰山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景,自然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其次,姚鼐选择的重点表达对象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景,被打上人生的印记,姚鼐曾经的求学经历,是那样步步艰辛,克服重重险阻才能获得别人学不到的渊博学识和不具备的独特眼光,仿佛在齐膝的雪中登山,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绮丽景色和动人景观;而姚鼐作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在古文创作与理论创造上都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更能感受到登峰造极的万千气象,与日出的壮观高度融合。这种隐藏在表达对象背后的作者情感,正是学生发现不了的精彩所在,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引导把握文本经典性的关键内容。再次,文本中进入作者表达对象的内容,都符合姚鼐在古文创作上的义理、考据、文章缺一不可的主张,这也是其他以泰山为表达对象的作家无法追求的内容。仅以考据为例看,从文章选择的表达对象看,几乎处处可见,“古长城”“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在仅有几百字的文章中,居然涉及这么多的考据内容,足见姚鼐把古文理论融入创作中有天衣无缝、如盐入水的感觉。这种表达泰山的精彩当然只有姚鼐做得到,是《登泰山记》中独特性的表达所在。

经典散文的表达对象都有其深层的独特性,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意志,是作者对进入笔下的人物、事件、景进行个人感官过滤的结果。这样就要求解读文本时,需要进入文本深层之中,抓住那些体现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进行深入分析、体验。

首先,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体验。这关键语句是文意的凝聚点,因而最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如《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并没有浓墨重彩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人们心目中的著名景点,而是选择一些看上去很细小甚至不起眼的牵牛花、槐蕊、秋枣等景物着笔,以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况味。这种带着人生况味的表达,在文中集中在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上。文章开头一句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子中的“可是”明确告诉读者,句子表达的重点是后半句强调的,一下子给全文对秋色的描写定下了基调,那就是清、静、悲凉三个词组合起来的况味,也是作者内心对北国之秋萌生的一种强烈的独特感受;而且这种独特感受深入到了作者的骨子里,所以文章在结尾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作者在领着读者在极其平常的事物上品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强调北国秋味不仅深入人的心底而且让人爱不够的夸张表达。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意脉体验独特性。所谓文章的意脉就是指作者在文本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流转线索。阅读经典散文,抓住了文章的意脉,就能顺势解读出情感表达的独特性来。如《我与地坛(节选)》中,史铁生在清明如净水般的行文里表达了最诚挚的感情。作者先写“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却在思考“关于死”“为什么生”“怎样活”的问题,后写“我”去地坛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其中思考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这里,“我”去地坛的所见所闻的景物和人物是明线,“我”不断的思考、感悟是暗线,明线是铺垫,暗线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作者用敏感的心捕捉地坛中生命的律动,用物是人非的沧桑写儿子思念母亲的痛苦。二者合起来就在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感悟之中,表达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经典散文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一个作家的代表作,这种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作家表达艺术风格的形成上。学习经典散文,自然需要关注作家的表达特色,探究其在艺术风格上的独特性。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聚焦荷塘美景描写的散文中,具有经典意味的表达有很多。如课文第四至第六段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为排解现实中的“不宁静”走进满月的荷塘追寻内心的宁静,在荷塘的朦胧、幽静中感受到了诗意的美妙,在优美的词句中生动的比喻、精妙的通感的运用,实现了景物美、情感美、意境美的高度统一,具有情景交融的效果。实际上这只是眼前的情景中莲荷的静态美,后续作者写出的文化中的采莲,《采莲赋》里“嬉游的光景”,《西洲曲》里“低头弄莲子”的思念,这种是以虚写来体现文化视角中的莲荷的动态美。这样形成了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

这样的艺术特色还可以用朱自清的其他写景散文来进行比较,从而看出《荷塘月色》这一篇的独特性。以《绿》为例,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写,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联想、想象、衬托等手法,其中对梅雨潭绿的表达中,以女性美做底蕴,出现在朱自清笔下的女性有“洛神”“少妇”“少女”“妻子”“玉人”“西施”等,简直竭尽描写之能事。《荷塘月色》中也有女性美的表达,如现实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文化中的“妖童媛女”和“低头弄莲子”的青年女子。从上述比较中能够看出在对女性美的表达,《绿》中的表达是热烈而直白,《荷塘月色》则显得含蓄温婉;另外,《绿》中还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感叹句,《荷塘月色》在感情表达上相对来说就显得很内敛,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进去”就是很好例证。这些都足以说明《荷塘月色》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表达艺术很独特。

总之,在高中经典散文学习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学的高度抓住其表达对象、深层感情以及篇章风格上的独特性进行把握、感知和体验,进而真正领悟散文中的经典意味,让经典永留心间。

猜你喜欢

姚鼐荷塘月色泰山
荷塘月色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荷塘月色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