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龙门农民画画家黄伟平艺术特征

2023-10-25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惠州56007龙门县永汉中学广东惠州5687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卷农民画龙门

李 帆,王 瑜(.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惠州 56007;.龙门县永汉中学,广东 惠州 5687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上,农民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它以村落文化为母体,以民间美术为造型基础,是民族民间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龙门农民画可以溯源到明代弘治年间,其吸收了岭南刺绣、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特点。当时,来自粤北、粤东等地的移民,将各地用于装饰祠堂、庙宇等建筑的民间绘画技艺带入龙门,为龙门民间绘画奠定了基础。巧借他山之石,随着时间的变迁,龙门农民画不断借鉴老板书、杨柳青、工笔画、年画等传统美术技法,表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定名[2]。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龙门农民画画家群体始终保持着时代精神敏感性,创作主题与艺术特色紧跟国家发展和时代特色。其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二代龙门农民画画家代表人物黄伟平即为其中之一。在三十余年农民画创作生涯中,其艺术语言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又到如今具有叙事性的故事长卷的形式转变。其艺术主题随时代变迁,经历了从绘画传统民俗到表现农民现实生活,再到通过长卷叙事呼唤未来情境的叙事转变。本文以黄伟平和他的三幅典型作品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典型画家、典型作品窥视当下龙门农民画画家集体创作意识。龙门地区的农民画画家往往出身于此,做到了“画中人为己,己在画生活”[3]。理解龙门农民画的内涵即理解龙门生活,意味着既要深入了解龙门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又要了解画家画作的创作题材、绘画形式和艺术风格。近年来,龙门农民画画家的创作视野日益开阔。画家们从村民的视角出发,所绘画面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效。此外,体现节日、风俗内涵的传统农民画作品,也具有时代特征[4]。这些变化,大多来自传统农民画画家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既不脱离时代,又扎根民俗。

一、黄伟平的三幅长卷代表作

纵览黄伟平的画作,犹如朴实无华的山花,不以娇艳媚宠,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泥土清香;他以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特点,创作了许多新奇优美的美术作品。其中,他的长卷作品更能突出展示其艺术追求和特征。

(一)作品《百年梦想》

《百年梦想》这幅鸿篇巨制,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其表现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从南湖之畔起航的一叶红船到万里长征的坚定脚印,从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到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创作者用鲜艳的色彩画龙门农民,深情唱出对党的赞歌。农民画长卷《百年梦想》细节富含深意,画卷长2 021 cm、宽71 cm,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七一”党的生日。画面描绘细致入微,指甲大小的人物面部特征和表情都描绘得惟妙惟肖。鲜艳的五星红旗、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身姿矫健的军人、祖国壮丽的山河、色彩缤纷的烟火……生动鲜活的画面逐一呈现。从画面当中,可以回顾万里长征、开国大典、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饱含着画家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百年梦想》长卷作品中巧妙地呈现了龙门的地方元素,再现当时场景,内容上创新建构,创作上适度夸张,艺术上精心加工,既有壮美河山、花鸟林芷、城市建设,又有时代变迁、人文风情。画作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大到河流、城郭,小到形态多样的人物以及各类房屋、楼台、桥塔。

(二)作品《龙平渠 幸福渠》

《龙平渠 幸福渠》(图1)这幅长卷作品描绘的是20世纪50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郭常为了战胜旱灾和水灾,动员全县人民修建引水灌溉渠、水渠通水后带来的便利以及农业丰收的喜悦场面。画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建设者们在修筑龙平渠过程中的团结与坚韧,画卷中洋溢着百姓们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憧憬和喜悦之情,很好地体现了龙门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图1 黄伟平《龙平渠 幸福渠》(局部)

《龙平渠 幸福渠》作品用四个篇幅立体地展现了龙平渠对龙门人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画卷第一篇幅从当年龙平渠建设场面开始,描绘了1953年龙门县遭遇特大洪水和洪水过后又发生旱灾的历史。广大群众响应时任县委书记郭常号召主动自带口粮和简单的工具,采用“一手一脚一肩挑”的办法修筑龙平渠。第二篇幅描绘了水渠通水、农业丰收的场面。第三篇幅是节水改造、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场面。第四篇幅是龙平渠与受益者和谐共生的场面。作品整体描绘了水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龙平渠诠释了勇于担当、不辞劳苦、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也饱含敢想敢干、团结奋战、共克时艰的龙门人精神。

(三)作品《愉悦龙门》

在《愉悦龙门》(图2)这幅画作中,黄伟平通过全景式构图,绘影绘形地展示了龙门的自然环境、历史资源、人文积淀、民俗风情和近年来龙门经济发展的新面貌。用农民的视角讴歌好政策、赞美家乡,作品创新表现形式、集采众家之长,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气质,既有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描绘,也有对物质富足、精神富裕、美好生活的艺术捕捉。作品内容涉及龙门的多个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南昆山、桂峰山、香溪村、茄荎庄、蓝田瑶族风情园等,展示了当地群众赛龙舟、舞狮文化、对唱山歌、舞火狗等喜庆的文娱场面。

图2 黄伟平《愉悦龙门》

整幅画卷构思缜密,布局恢宏,30多处场景重点渲染,凸显了龙门的盛世繁华。黄伟平给作品取名为《愉悦龙门》,为的就是通过这幅画留住记忆,留住乡愁。巨幅长农民画卷的诞生,可谓龙门农民画创作重大选题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和突破,其展示了创作者的工巧与细致,体现了创作者对龙门农民画艺术的驾驭能力。

二、黄伟平长卷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创作题材

黄伟平的创作题材均取自身边的实际生活,他将自身的见闻、所感所知诉诸笔端,创作的视角广泛、主题多样、表达生动,例如劳作生活、民规风俗、岁时节令、岁节庆典、村庄乡貌、家园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文、民俗技艺、春耕秋收、孝老爱亲等,无一不是他的创作主题。凡是生活中可见的场景,都可以作为笔下的画卷内容。小小的画卷只装得下现实一隅,但简单的笔触已经初现盛世风景。最普通、最接地气的就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农民画内容的扩充是在社会发展、国家盛强推动下才产生的。黄伟平的龙门农民画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也体现了龙门农民画画家们在不断推陈出新,守正破局。以心造型、以情用色、以真感人,是龙门农民画深入人心的秘诀。

(二)绘画形式

黄伟平的绘画形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独具浓郁的岭南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结合现代的绘画理念。农民画长卷《百年梦想》这幅作品就采用这种表现形式,将绿水青山的画面变得灵动流畅;用堆积厚叠法丰富画面层次感,同时结合画面需要而使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技巧加以表现,使得他的长卷新颖别致而具特色。

黄伟平作品画面在人物、山川、房屋等构图上十分讲究。他在不同的时间线上将山水景观作为背景,连接整个故事时间线和营造不同空间氛围,画家没有把视点固定于一个位置,而是以线性叙事方式,让人物跟随故事线流动,极具电影感。

黄伟平的作品构图严谨又不乏生动自然,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主题突出。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三)艺术风格

在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三十多年中,黄伟平的创作风格从具象到抽象又回到具象,从最初的单幅作品到现在的特色长卷,他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加完整充分地表现生活,并将生活中的事物提炼出来以表现岭南地区地方特色。

黄伟平认为,农民画者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去更新创作,无论是表现题材还是绘画形式,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品《百年梦想》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龙平渠,幸福渠》是顺应1953年龙门县遭遇特大洪水和洪水过后又发生旱灾的历史;《愉悦龙门》是为了顺应近年来龙门经济发展的新面貌而创作的。

三、结语

黄伟平的典型作品直观而系统地展示了农民画的创作动机、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精神内涵。龙门农民画内容的拓展和题材的推陈出新不仅反映了农民画的发展,也记录着当地的社会变迁,是盛世的必然产物。在分析鉴赏农民画时,历史和现实语境是重要的视角。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与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是无法分割的,只有用手中的画笔,去触摸潮流时代之脉搏,才能真正绘出祖国壮丽的江山。黄伟平的一系列长卷正如北宋年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彼时天下太平、商业繁荣,人们的生活一片祥和,这正与我们当今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此时,黄伟平创作盛世长卷,不仅是对这个时代的记录、赞美与歌颂,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猜你喜欢

长卷农民画龙门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龙门石篆联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龙门里的白居易
把你写进长卷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