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高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教学课堂实施初探

2023-10-24林秋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例一体化

林秋萍

【摘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县域高中的历史课堂更加追求教、学、评三者的融合,将彼此孤立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相互间良性导引的“教学—评价循环体”,促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本文以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对县域高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教学课堂实施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读思达教学法  校本作业设计  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169-03

課堂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从“双基”时代到“三维目标”时代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对教学的追求也从最初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如何培养答题技能到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如何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再到现如今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这种改变契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加强对评价目标、标准、类型、方法、工具等的研究,努力使教学评一体化,逐步构建以考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的评价体系。” 这些构成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动力。本文依托“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结合具体课例,探索适合县域高中的历史教学课堂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评”一体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

“教”指向的是教师以目标为导向,计划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评”是师生共同完成评价任务,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

构建历史教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评价的正向作用,课堂教学着力于解决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评分离的问题,追求教、学、评三者的融合,将传统上彼此孤立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相互间良性导引的“教学—评价循环体”,促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这种融合是即教、即学、即评的协同过程,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可反馈的学习方式和可见的学习证据将评价融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过程,依据评价的反馈推论教与学的成效,反思、改进,再以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教学效益能保持循环螺旋上升的形态。“教学评”一体化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也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二、县域高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教学课堂实施路径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这也使县域高中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当前亟需改革的重要动因。而在县域高中师资有限、生源限制、硬件设备不全等情况下,如何在教学课堂上践行教、学、评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课堂的最大正向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将教学设计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导”转向关注学习本身,以学习为中心。尝试跨过教与学之间天然的屏障,师生都以学习的姿态,融合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评价结果与学习反思,将教、学、评三方面有机结合。

桐乡高级中学的郑婷婷老师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路径的三个环节,强调关键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所在。关注环节强调以学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融合。镶嵌环节即教学评价,将评价持续不断镶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求评价环节的全覆盖。基于此,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以评定教,以评促学,尝试在历史课堂上实践。

(一)以评定教:县域高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以学案导学的读思达教学法为例

1.教学目标是核心,设计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指向学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通过预期结果达到的标准来设计。例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课标明确了三个核心概念:文明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2.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学习目标,关注环节聚焦以学为中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设计情境,将问题设置转化为与之适应的“真实任务”,在反思学习活动本身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工具完成任务,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感悟和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思考。这就对教学过程的情境任务设计有更高的要求。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由于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内容理论性强、枯燥无味,在设计任务时,笔者利用信息2.0背景下的技术支持,链接河南省博物馆线上数字资源,实现教材与博物馆的联动,聚焦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爬梳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教材知识进行结合,通过将情境任务分解成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步骤,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可操作性强。以第1到第3展厅为例,通过学案导学导引任务,设计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二)以评促学:县域高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分层作业设计,以校本作业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学习评估,根据学习目标设置预期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基于客观、可见的数据对学习进行准确、有促进性的评估。改变传统单纯的以教师个人经验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判,这些非正式的评估往往只是判定学生本人的上课状态和学习结果的正误,而对学习这个行为本身缺乏有效的、正向的指导。

在众多教学评价方式中,作业作为一种评价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县域高中教学评价的必要补充,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将作业置于课程与教学视域,在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以学校校情、学情为基础,以新课标、新教材和教学要求为载体,编制的一套符合县域高中的校本作业,强调真实性、表现性、反思性、激励性为评价导向,加快作业与学习的融合,真正以评促学,不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學习能力,也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作业融入学习活动指导,发挥作业的甄别、诊断、引导、促学等评价功能,让作业成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润滑剂,始终贯穿学习过程。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设计了预习作业清单、分层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

首先,县域高中学生基础一般,自律性差,他们希望作业是可预见的,是细化、明确的。因此在校本作业中列举特定的内容和学法建议,建立系统的规则和程序,发挥校本作业作为教学的方向性工具和技术,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下表通过提供“作什么”和“怎么作”的基本路径,导引学生进行精读教材,追问文本。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预习作业简单明了,立足于教材文本,聚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有自己学习的方法并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课堂检测的基础性作业随时穿插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精准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需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班,有很大的差异性,甲班级基础较差但是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乙班级基础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思考和表达。针对不同的班情、学情设置不同的检测方式和检测内容,在甲班级通过希沃平台设置基础题目,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更重视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乙班级通过以希沃平台中的游戏形式设置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检测和巩固知识。

最后,无论是哪种形式,作业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课堂学习目标和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作业,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课后创造性地布置“云游博物馆”的拓展性作业,浏览与本课有关的博物馆展览,介绍获取这个展览的缘由和方式,浏览该展览重点介绍最打动你的2~3处地方(注意细节、能与教材联系更好),你对这次体验有什么获得感。请以课件展示等方式进行5~8分钟的介绍。历史教学从来不仅限于教材,历史作业同样不能仅限于课内作业,应该有更多蕴含趣味的、实践性、拓展性作业。利用博物馆的线上资源打通教材与历史的世界,让每个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观看,并找到展示自己的方式和舞台,感受自我创造的快乐,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侯桂红.《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J].历史教学问题,2021(4):141-147.

[3]郑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历史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设计[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2(5):3-10.

[4]刘芳芳.“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9):13-16.

猜你喜欢

课例一体化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