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0-24何娜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对策研究

何娜

【摘要】课后服务,即学校根据“双减”政策的减负目标而创设的一系列课后活动,涵盖室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设立目标是减轻家长的课后教育压力,以及服务学生的成长教学。课后服务的科学展开,既能够发挥课后服务课堂的照管功能,也能够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响应减负增效,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从家校共育视角出发,分析当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课后服务效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课后服务  家校共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016-03

小学课后服务是以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在学校所开展的校内教育服务,最先为解决家长接送问题而产生,后依据家长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提供课业辅导和个性化课程等服务。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教育服务,实施主体是学校,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合作去开展。

一、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价值

(一)解决小学生课后监管难的问题

解决小学生放学后无人接送的问题是小学课后服务的本体价值。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1],且双职工家庭大幅增加,但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不能有效衔接,部分家长会选择将孩子送往课外托管班、培训机构,此类机构不仅有违“双减”政策的减负理念,还存在很多无证非法经营等问题,一度成为教育整治的难点和痛点。学校课后服务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了应对家长接送孩子的监管空档期,确保小学生在放学后能得到妥善监管。

(二)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年来,虽然“双减”政策不断深入推进,但社会面依然呈现教育内卷倾向,许多家长出于升学压力带来的焦虑,在校方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情况下,依然通过不同方式来督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发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后服务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场域让学生在课后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也是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举措。

(三)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他们处于课后教育资源的不利地位,一方面繁忙艰辛的工作和背井离乡的背景使他们无从应对监管空档期,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文化背景也让他们无力应对孩子的学业问题,客观上体现了教育资源向城镇倾斜的教育不公现象。对于此种情况,由学校为每一位小学生提供普惠且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能够有效填补教育资源差距的鸿沟,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正是一项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

(一)学校缺乏课后服务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社会活动的实施单位,学校的日常教学、后勤、教职工等都需要学校领导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指挥,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新增的特殊教育服务,也需要管理机构来促使其有序发展。但就当下而言,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课后服务管理机构,而是将课后服务作为日常教学的一种安排,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统筹安排,对课后服务的参与人员、安全管理和服务评价与评估都没有建立科学的组织保障措施,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影响课后服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也制约了课后服务真正实现惠民价值。

(二)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意愿不强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由于长久以来教师被视为无私奉献的代言人,人们逐渐形成了教育过程中任何事情都可以交给教师负责的刻板印象,一方面学校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没有给予合理的报酬,认为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两袖清风,不计得失,另一方面家长将教育责任推脱到教师身上,认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职,并未认识到课后服务其实是为家长服务,解决家长的难题,加上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课后服务等事实,导致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不强的客观现象。

(三)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未能建立

目前的小学课后服务主要是学校在安排和执行,家长只负责到时间去接孩子,家长和学校之间并没有教育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不足,理所当然地将责任推给学校,没有形成家校合作的意识,与教师的交流仅停留在督促孩子作业等一些表面的事情上面,没有就孩子的教育情况进行有效沟通,促进课后服务有质量地发展;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家校合作的重视不够,没有利用好家长委员会这个连接学校和家长的重要渠道,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关于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等内容都没有与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也未能积极听取家长的建议,这就导致了学校和家长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的割裂情况。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价值取向宣传,明确课后服务定位

小学课后服务虽然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字眼,只有身在教育领域的人士对它比较了解,因此,宣传小学课后服务的理念和相关政策显得尤为重要[2]。一是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利用融媒体方式进行广告式宣传,大力宣传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明确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取向,从而引起家长的兴趣,增进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和了解,不仅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课后服务的关注,促进课后服务资源的整合。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宣传全国课后服务的优秀案例,帮助学校正确认识到课后服务的价值取向,提醒学校不能為了减轻负担而忽视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只照看学生安全和监督学生写作业,而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实现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二是学校方面也应当主动打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积极利用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改变家长们过去唯分数论的陈旧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养,明确小学课后服务既不是培训机构也不是托管机构,而是学校教育的衍生和兴趣培养的途径,树立课后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完善服务管理制度,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是在学校开展的教育延时服务,学校作为主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起着领导和指挥的主导作用,完善学校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第一,明确经费管理细则。小学课后服务的经费管理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只有制定明确的管理细则,才能使各方利益公开透明,也有利于进行管理和维护[3],如随意制定教师的取酬标准,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势必会引起一些教师的不满,进而影响课后服务的质量,而随意的收费标准也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因此制定一套经费管理细则,既能够解决学校的难题,又能够保障课后服务老师的利益。第二,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小学课后服务的安全保障涉及两个方面,首先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和服务时间结束到家长接到孩子这一时间段的安全,可以为每个小学课后服务班级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员,负责孩子的安全问题以及确保将每个孩子安全送到家长手中,除此之外,体育类、拓展训练类的服务内容需要实现做好安全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发生受伤事故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其次也要保障教师的安全。由于服务时间通常为18点甚至更晚,教师下班回家的人身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学校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建立打卡群和安排交通工具等方式来确保教师的安全。第三,建立督导评价机制。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制度,小学课后服务评价不仅仅是结果性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方能真正体现小学课后服务的真实情况,以便对症下药。一方面应当丰富评价的内容,如课后服务内容、师资配备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课后服务安全保障和家长与学生满意度等,综合考核课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扩大评价主体,除组建专门的督导小组外,还可以随机电话采访家长和学生,调查对小学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等,通过利益直接相关者的反应来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三)发挥家长桥梁作用,促进课后服务开展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也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推动者,但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家长委员会,只有在举办活动时才想到家长委员会,没有让家长委员会真正参与到课后服务的教育当中,导致家委会的作用消退,形同虚设[4]。首先,目前课后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正需要家长委员会的支持和监督,放权给家长委员会,真正让家委会参与到学校课后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当中,并给予家长委员会第三方监督的权利,能够促使学校发现课后服务实施过程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委员会工作室,方便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工作的直接对接,例如碰到教师不方便处理但需要与家长沟通的事情,可以交给家长委员会去做,同时作为学生家长也更能够理解家长的想法,维护家长的权益。除此之外,家长委员会工作室还可以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馆,展示家长与学校合理举办的活动,以体现学校对家长委员会的重视和重用,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家长文化水平不一样,家长职业背景也不同,家长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并不一致,因此校方在组建家长委员会时应当考虑到成员构成,尽量保持家委会成员的多样性,如此能够为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思路,提高考虑事情的周全性,也使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更具代表性,更有利于维护家长和学生的权益,有效发挥家委会的作用。

(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课后服务目标

课后服务涉及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利益,需要三方协同作用与外界实现能量转换,从而达到平衡状态,使课后服务有序进行[5]。课后服务从来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教师也不是工具人,若家长只重视自己的时间和利益,不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那么課后服务就无法长期开展下去,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家校共育机制,让学校与家长达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方能实现课后服务工作中的紧密衔接。首先,学校可以牵头成立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家校学习共同体,围绕家长与教师如何共同育人的中心思想,开展主题交流活动或者案例分享会,促进家长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共同探讨和学习,在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增进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理解,从家长角度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也能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思路。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指正家庭教养模式中的误区。家长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观有助于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了解教育规律,更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合理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就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与学校达成共识。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而教师是最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人,因而家长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为了更好地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还可以制定专门的奖励机制,对于家校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家长给予奖励,或者将其吸纳为家长委员会的骨干成员,如此既能够增加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同感,进而支持、配合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也能够促使家长主动承担家庭教育责任,贡献家庭教育资源。

四、总结

构建课后服务发展新格局,凝聚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局面,既是综合施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家长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各方关系主体都应当积极承担相应责任。政府要加强社会层面宣讲,帮助学校和家长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取向;学校要充分畅通家校合作渠道,促进家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协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教师要发挥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帮助家长获得科学使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也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功能,把握好自身在课后服务中的定位,积极配合工作,共谋课后服务发展良策。

参考文献:

[1]马志沁.家长深度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2(32):77-80.

[2]陈云,赵国权.目标定位、面临挑战及行动路向:“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6):1-7.

[3]汪小娟.协同合作视域下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意蕴与保障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5):5-8.

[4]胡小燕.关于开展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与推进家校融合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2(21):102-104.

[5]王迎琪,郝春东.基于家长满意度视角浅谈H市课后延时服务提升策略——以H市N区小学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22,8(7):109-113.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对策研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