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3-10-10张北光刘颖于占杰刘东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19期
关键词:肝功能栓塞原发性

张北光 刘颖 于占杰 刘东辉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原发性肝癌常发生在肝细胞或者是肝内胆管细胞,在临床当中较为常见〔1,2〕。原发性肝癌的隐匿性较强,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并不明显不具有特异性,易被患者及患者家属所忽视造成病情的延误,部分患者一经确诊已处于中晚期〔3,4〕。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早确诊早治疗,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6〕。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一般治疗、手术疗法、放疗及化疗等,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在临床治疗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8〕。肝癌介入治疗为目前临床上非手术方法对肝癌进行治疗的比较常用的方法中的一种,通过介入技术在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当中实施相应的治疗,在相对肝功能损伤情况比较轻又无法开展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有效地对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予以延长。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应用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的肝功能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5~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93例。对照组男58例、女35例,年龄60~78岁,平均(69.02±3.94)岁。研究组男59例、女34例,年龄60~80岁,平均(69.11±4.0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以碘化油加吡柔比星混悬液栓塞实施治疗,具体方法为:指导并且要帮助患者在血管造影机机床上采取和保持仰卧的姿势,常规的给予消毒处理,实施局部麻醉操作。对患者的右股动脉血管以Seldinger(经皮穿刺技术)的手法实施穿刺,并将5F血管鞘置入其中。将5F RH管选择性的插入到患者的肝动脉中以后行造影检查,对肿瘤的具体位置、数量及大小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和评估。如果有需要则可采用微导管,选择时应优先考虑肿瘤供血动脉,在实施给予患者采用奥沙利铂+雷替曲塞动脉灌注方式后(奥沙利铂的用量为100~200 mg/雷替曲塞2~4 mg),行碘化油加吡柔比星混悬液适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研究组以碘化油加吡柔比星混悬液加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最后行以碘化油加吡柔比星混悬液加聚乙烯醇栓塞微球适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1.3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2)临床疗效评价的依据为: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当中AFP指标及肝功能指标都改善特别明显,患者肿瘤尺寸缩小超过一半;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当中AFP指标及肝功能指标都有所改善,患者肿瘤尺寸缩小不足一半;③稳定: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各项指标、肿瘤尺寸均未见明显的变化,病情稳定超过1个月;④进展:治疗后,患者的肿瘤明显增大,有新生肿瘤血管出现,病情发生恶化。治疗的有效率计算方法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之和与本组当中患者总例数的百分比。(3)两组发生恶心呕吐、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4)两组2年存活率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行χ2、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FP水平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更加明显(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水平对比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ALB、ALT、AST、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B水平明显升高,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2.3对照组、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2.37%,显效30例、有效28例、稳定20例、进展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显效6例、有效36例、稳定29例、进展22例;χ2=5.537、P=0.019〕。

2.4对照组、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与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7 vs 8例、发热5 vs 4例、感染8 vs 5例、脱发9 vs 4例、白细胞降低5 vs 4例。两组发生感染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0,P=0.156)。

2.5两组2年存活率对比 对照组2年存活率〔62.37%(58例)〕显著低于研究组〔78.49%(73例);χ2=5.808,P=0.015〕。

3 讨 论

肝癌发病概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数量远高于女性〔9,10〕。感染了肝炎病毒的患者、酗酒人群、脂肪肝炎患者(非酒精性)、食物被黄曲霉长期污染的人群、肝硬化患者及有遗传史的人群,都是肝癌的易发人群〔11,12〕。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一经确诊已多为中晚期〔13,14〕。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晚期的时候,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如持续性的肝脏区域胀痛和钝痛,恶心、腹泻等一系列的消化道反应,发热、乏力等全身性的累及症状及腹水、肝大、黄疸等常见体征,严重者可能会造成全身脏器功能损伤,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5,16〕。目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为介入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具有比较良好的肝功能储备,即只有患者未出现难治性腹水、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等非常严重的肝功能方面的障碍才可以实施介入治疗〔17,18〕。介入治疗的临床实施方式为以选择性或者是超选择性的形式将相关的化疗药物通过导管向患者肝部的肿瘤供血血管、肿瘤组织当中进行导入,并在患者病情基础上使用合适的栓塞剂对其肿瘤血管实施栓塞〔19,20〕。肝癌介入治疗在应用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风险,风险因素主要有患者的体质、病变发生的具体位置、原发病导致的症状、介入治疗操作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等。研究结果证实,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疾病采用介入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及肝功能的良好改善〔21〕。

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采取综合多种方法进行对症治疗。(1)对于那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肝癌处于中期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应采取根治性切除,若肿瘤位置无法进行切除,可进行经肝动脉栓塞剂治疗,治疗后肿瘤有所缩小争取手术切除方法。(2)对于那些肝功能正常手术难度较大或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对于那些肝功能不正常,患者存在肝硬化的肝癌中期的治疗,如果患者癌肿直径在8~10 cm范围内,可选择放射方案进行治疗。在放疗治疗过程中应给患者服用中药以起到增强疗效作用,也能起到放疗对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3)对于那些肝癌肿瘤直径在13 cm以上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先行选择介入治疗,于动脉内注射肝癌化疗的相应药物或栓塞,等待肝癌患者肿瘤明显缩小后再进行放射治疗,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应结合手术切除以提高远期疗效。

肝动脉是肝癌血供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对患者的肝动脉血流实施阻断能够导致肿瘤因缺血而发生坏死,积极促进疾病的有效治疗。临床当中关于血管造影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多,结果均表明排除了占比为5%~7%的少部分的弥漫型、硬化小结节型的原发性肝癌以外,其余的2 cm以上直径的原发性肝癌都是依靠肝动脉进行供血的多供血型肝癌,所以,实施栓塞或者是肝动脉结扎能够促使大部分的瘤体产生缺血性坏死,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证明,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以后,可根据其病情的变化对具体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通常需要1~3个月时间,患者具体复查时的病情评价及复发、并发症等情况决定了其是否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本研究结果说明,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存活率,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肝功能栓塞原发性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