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理之光照亮伟大征途
——2022 年高考山东思想政治学科试卷第19 题品鉴

2023-10-10臧金峰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1期
关键词:逻辑试题考查

臧金峰

(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 年高考山东思想政治学科试卷第19 题聚焦“真理的力量”这一时代课题,以“增强政治认同,赓续奋斗精神”为素养导向,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价值引领,引导考生在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同时,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试题立意高远、考查全面、注重创新,严格落实了课程标准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对素养测评体系下的新高考命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试题品鉴

(一)试题立意高远,突出价值引领,彰显思想政治学科育人功能和使命担当

试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情境地创设关键能力地提升和必备知识地考查,全部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为背景材料,从历史的视角向考生真实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史实,引导考生通过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在时间与空间、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维度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逻辑,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022 年适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试题通过设置“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的目标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让考生在作答中自觉解码“伟大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以及“干事创业的方法路径”,在潜移默化中让考生体会到奋斗才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突出了价值引领,实现了育人目标。

(二)情境创设丰富真实,注重复杂程度的结构分布,保证了测评信息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情境是测试和反映考生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内容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试题在情境创设方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形式新颖开放,内容讲求时效性和完整性。具体而言,试题第一问首先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形,然后,从理论层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最后,从社会实践出发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问的情境创设是对第一问的具体展开和深度挖掘,通过阐释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经典语句——“致广大而尽精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方法论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论证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相通,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所迸发出的真理力量。试题最后呈现开放性的综合情境,升华主旨、点明主题——“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材料通过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将每一位考生置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亲身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入思考将如何迎接新的曙光……可见,试题情境真实自然、逻辑严密、结构清晰,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功能和价值。

(三)任务设置梯度有序,强化思维品质和过程考查,引导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试题通过设置序列化任务,要求考生依托特定学科知识,完成解释与论证、描述与分类、预测与选择等学科任务。试题第一项任务“谈谈对‘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的理解”属于解释与论证,要求考生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探求和论证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背后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什么能够点燃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该任务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过程,使内在思考过程外显,让理解能力可显可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二项任务将命题视角切换到学生未来实践,要求考生“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大胆预测和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第三项任务在创新性和开放性上更进一步,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短评类试题是对学科知识的纵深应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既引导学生摆脱总结模板套路等低效学习方式,也启发学生突破固化思维的束缚。

综上,试题命制既遵循了基本的历史逻辑——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又坚持了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的统一,既有政治的高度、知识的广度,又有理论的深度、实践的温度,任务设置梯次有序、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综合考查学生推理与论证、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构建等关键能力。

二、备考启示

1.聚焦任务链,提升深度学习力

在主观题中创设序列化、进阶性的任务链是2022 年高考山东省思想政治学科试题的一大特点。以本题为例,每项任务在聚焦“真理的力量”主题的同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考查了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挖掘典型情境创设接续性任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反复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任务设置来讲,不同任务呈现形式要各有特殊性,既要聚焦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深度挖掘,考查对学科知识的纵深应用,又要注重任务设置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采用议题式或项目式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搜集和查阅资料、自我辨析、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共同完成接续性任务,真正掌握学科必备知识,阶梯性推进关键素养能力的提升。

2.强基固本,全面提升备考效力

2022 年是纵深推进“双减”政策的关键之年,作为服务“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路径,2022 年高考山东省坚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提高课堂质量。例如该试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22 年新年贺词中的寄语——“致广大而尽精微”,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要完成该考查任务,学生必须准确理解“整体”和“部分”这两个学科概念在该寄语中的特定内涵,明晰干事创业必须将远大目标与脚踏实际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这类试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以强基,培育学生学科思维品质、掌握思维方法来固本,教授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哲学原理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精准练习,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

短评类试题是近年来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山东卷的主流题型之一,该题型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新高考命题改革和新时代人才选拔要求,日益被命题者所青睐。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该题型仍然是复习备考中的难点。其原因有二,一是题型相对陌生,考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二是难度系数高,该题型对学生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短评类试题的规范训练,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学科的逻辑和语言系统,真正能够写出具有学科味道和内在逻辑的优秀短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释出明确合理的科学观点,展开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要眼光长远,从培育学生思维品质入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坚决杜绝追求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机械化的训练模式,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活力。

4.注重整合,培育学科融合力

新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强化了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对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而该试题的命制很好的适应了这一要求。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学科整体思维,积极探索实施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思维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以本题为例,在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文化创造实践为主题,在厘清党的文化创造实践与框题内容、框题内容与单元整体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按照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的基本逻辑顺序展开,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探寻百年大党的文化基因,领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如试题第三问将考生置于未来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开展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现实问题为引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由深思引导行动,在行动中获得满足,最终达到沉浸式学习的效果。

2022 年11 月1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编自网络)

猜你喜欢

逻辑试题考查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的逻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