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3-10-03杨近平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杨近平 (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改革创新任务艰巨持久,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总是在路上。在新时代只有持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才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入阐释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指明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方法论

着力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刻把握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方法论。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直面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和焦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出了科学解答,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 “八个相统一”,将其有效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言论,推动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八个相统一”作为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完整严密的方法论体系,直面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作出了明确回答,是对思政课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1]这“八个相统一”中的每一个都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对思政课喜闻乐见、取得实效。要把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起来,新时代思政课要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凸显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教会学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帮助学生在所关切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政治问题上找到正确答案。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保持适度平衡,应凸显价值观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发挥知识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塑造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统一,加强正能量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传导正面价值观,激发团结奋进的力量,反思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不足,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思想和错误社会思潮。坚持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把思政小课堂里面的理论焦点与社会大课堂所发生的鲜活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解答现实问题。坚持思政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把握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多样性要求。坚持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单纯的政治灌输和道德说教,善于引导和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分析能力,努力探索真理,这两方面形成合力,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坚持运用好灌输和启发两种教学方法,结合新时代的新问题、新情况,丰富理论的时代内容,拓展阵地范围,贴近鲜活的生活,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启发性环节,巧妙实现理论灌输与启发思考的有效对接,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利用各种公开制度、公开场所、公开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充分利用各种隐性资源及环境因素进行思政课的隐性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境界。

高校党委及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推动形成高校重视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性氛围,高质量办好思政课。

二、推动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包括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领域的思想理论,构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内容模块,分为不同的思政课具体课程。不同思政课课程的教材,都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全国统编教材体系。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确定,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及相关思想理论会不断出现,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也在变化中,特别是教材一年一小变,三五年一大变,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及时吸收新成果,贴近实际讲实效,就要把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把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吃透全国统编教材,透彻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精神,把教材更好地运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去。思政课统编教材里的很多历史性内容,本身与新时代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距离,学生生活在当下,理解历史现象及理论问题很容易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造成理解的片面和错误。思政课统编教材里的很多现实性内容,虽然跟当下现实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学生也容易理解,但还有往深里走、往心里走的高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教材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须深度把握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清晰认识教材的主题主线和逻辑结构,尊重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搞懂教材的精髓要义中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范。[2]

把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凝练教材内容,反映社会焦点问题。高校思政课全国统编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材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教学时数显得相对不够。思政课教学因时间限制,思政课教师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简单重复教材内容,各个章节平均分配教学时间,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根据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及教学要求,有所取舍,对体现学科特色的前沿知识、地方性知识等内容进行补充和凝炼,展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思政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精准领会、理解和整合,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将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学到知识,明白事理。

把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对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搞好思政课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学设计有其规律性要求,就是富于科学性,富于使命感,讲究教学艺术。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必须与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的阶段任务相一致,体现政治性;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之中,保持课程教学与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同步,体现时代性;按照一体化教学的逻辑思路,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边界,强化学生对思政课各门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的融会贯通,体现整体性;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框架,集中精力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反映新时代大学生对课程教学的主要诉求,体现精准性。[3]思政课教学设计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方面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针对高校思政课的重点理论知识、难点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国内外热点、生活疑难问题,尤其要集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发挥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组织领学、导学、集体备课等活动,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核心内容深度融入教学中,完善教案和课件,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有理论深度和现实针对性。

把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统筹课上课下及校内校外教学实践。思政课教学实效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单靠思政课的理论讲授,不能达到思政课实效的所有要求,思政课的理论讲授主要从知识学习角度强化记忆,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往往停留在头脑中不能转化成行动,难以实现立德树人,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把理论教学中学生形成的知识记忆和对理论的理解内化为思想和行动,把理论知识还原成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思想和行动一致。通过统筹开展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各种理论及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课的理论原理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提升的教学效果。

三、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涌现。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党的中央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等都及时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推进重大理论和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文献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要有整体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把党的重大会议、重大决议和重要讲话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紧密关联在一起,与思政课有效接轨。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的重要任务,是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找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契合点,带热气、生灵气和接地气,用学生听得进和听得懂的语言,以更易理解和更好把握的方式方法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保证学生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把握其精髓和实质。所有学段的思政课都要利用课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论断和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意义、会议主题、核心要义、战略部署等内容全面融入教学。

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价值、理想、信仰、纪律等内容具有稳定性,更好呈现出其政党自身特征和中华民族的共性品格,通过红色文化的形态呈现血脉传承,在思政课教学中转化为更深刻更清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4]以贵州省为例,贵州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坚持把“红色”作为高校思政课最靓丽、最厚重的育人底色,把长征精神等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基,搭建红色文化平台,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机制,打造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品牌,凝练“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先进经验和做法。

把“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四史”是指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它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四史”的内容博大精深,可以单独开设选修课程,更需要把它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厚重的历史印证是必不可少的,把“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正好以历史实证形式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了理论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将“四史”的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各门具体课程,就要深入研究思政课和“四史”的内容体系,找到教育内容的切入点,把“四史”相关内容作为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四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贯通起来,增强教育的学理性和历史感。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特殊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做法具体多样,要从多个维度去全方位把握。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维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重点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5]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维度,用历史的眼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和思想渊源,夯实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从社会道德和法治的维度,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的关系,阐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高校思政课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课程,而是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集于一身的育人课程,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信仰体系。把理论转化为行动,是难度很大的,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育人效果。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思政课教学最根本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味道,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真谛,用理论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赢得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线,只有紧密联系国情、党情和世情,紧密联系中国改革发展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才能入脑入心。

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万能的,要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思政课教育教学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当下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大量运用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开始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面对新技术新手段,一定要吸收、消化和创新,善于把新技术作为传统课堂的辅助工具,为思政课的课堂注入新活力,展现新气象。对于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思政课教师也要做深入研究,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进行创新运用,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发展。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单纯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很难达到思政课的预期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多种手段方法综合运用起来,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艺术运用常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影像史资料,就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方法,影像内容的理论讲授贯穿其中,影像内容的问题讨论贯穿其中,影像资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也取决于第二课堂,不能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下功夫做好第二课堂的课外工作,使思政课的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线上和线下联合互动,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生社团平台,开展思政课讲授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新思想。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