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2023-10-01谭嘉慧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民俗文章孩子

谭嘉慧

【主题解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节日民俗都有着特殊的魅力与吸引力,成为作家们常写的一大主题。

“节日风俗”的重心在于节日民俗,描述要具有感染力,能让读者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好。因而在写作此类作文时,我们应当注意选取合适的节日民俗素材,同时也不要忘了当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样的写作更显温情。

以上这些要求如何去达成?而我们在达成后,又用什么方式让文章更具深度,不落俗套?就让我们一起在美文中寻找答案吧。

【高分技法】

技法一:注入“民俗”,增加“文化味”

经典示范: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拜月,供“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虽然似乎是“妈妈经”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调是美好的。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了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风俗,似乎应该和纯属迷信的东西区别开来。《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臧克家《人好月婵娟》片段

技法阐述:

民俗往往富有当地特色,源远流长。在文章中加入数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有趣或雅致的民俗传说或者民俗活动,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能增加文章独特的历史文化味道。但应用此方法时应当注意民俗的选择,切忌赞美糟粕民俗,应当选择具有当地特色且符合当今价值观的民俗文化。

例如《人好月婵娟》一文中,作者以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为主题,罗列了各种民俗、神话以及风俗故事,让我们感受民俗背后是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是对生活的热爱。其中作者引用古籍原文,重点描述了中秋的民俗、历史,温馨美好的民俗为文章注入了文化味。

技法二:注入“回忆”,增加“人情味”

经典示范:

夕阳,为这一年染上最后的颜色,一年中最大的盛会已悄然开始。看着菜肴一道一道地端出,我的目光锁定了一个又一个,按捺不住自己的双手,我快速夹过扣肉,肉汁从中冒出,散发出诱人的香,勾引着我的味蕾,我輕轻咬下,滚烫的肉汁滑过舌尖,瘦肉酱香四溢,肥肉香而不腻,太好吃了。餐桌上,孩子们埋头享受着美食,大人们忙着推杯换盏,聊着久不相见的思念。

宽阔的前坪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嬉戏打闹、游戏玩耍,喊声此起彼伏。乡下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具。一条红丝带、一根短木棒,就是他们游戏的道具。当他们看见公鸡迈着步子摇摇晃晃地走来,扬着脖子想寻找同伴时,调皮的孩子们一窝蜂地围过去,用红丝带挑逗着公鸡,吓得它四处逃窜,急促的啼鸣声伴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在乡间回响。

这时檐角飞出一抹彩光,接着是“噼里啪啦”的响声,我急忙飞奔而出。前坪的孩童手执彩灯,欢迎着舞狮队,铜锣声声敲响,显得浑厚雄壮,金龙、朱龙相继而入,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开始了闹龙舞。只见一颗红珠时隐时现,双龙争斗着,时而跃起翻腾,时而款步向前,时而摇头摆尾,又时而向着人群点点头,引得我们大笑不止。在红珠的一丢一抛间,冬日的村庄分外热闹,在鼓声中,新春气息被推上了高潮。

——周婧婷《难忘的年味》片段

技法阐述:

节日在古时候往往是联系感情或者集会的时刻,流传到当今也不例外。因此在对节日民俗的叙述中,我们在重视节日民俗本身的活动之外,也不要忽视最具特色与温情的人与人的交往。不论是亲朋相聚的热闹温馨,还是对陌生人的友善热情,又或者是对不在场亲朋的思念,这些人情味的内容是让文章充满温度的关键。

在《难忘的年味》片段中,作者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着重描写了人与人的相处。餐桌上孩子们对美食的喜爱,空闲时孩子们的嬉戏打闹,鞭炮锣鼓给人们带来的欢笑,这些有温度的回忆,能让读者为之深深感染。

技法三:注入“感悟”,增加“哲思味”

经典示范: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我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较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巩固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片段

技法阐述:

在节日民俗之中,我们感受其中的文化味,也感受浓浓的人情味,但是如果我们能抓住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核,提炼并思考总结自己的感悟,那么文章将会更具哲思,思想更为深刻。

在《端午的阳光》片段中,作者由端午节的缘起说起,环环相扣地回忆着屈原投江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屈原不因时间而消散,他用生命做出的选择反而更显悲情,令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的、闪耀着人类品格光芒的长河。这些对于历史文明的深入思考,让文章读起来更具思想厚度。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中华民俗节日源远流长,久盛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爆竹辞岁、阖家欢聚的除夕,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猜谜热闹的元宵节,祭祖扫墓、寄托思念的清明节,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中秋节,还有流传千古的七夕鹊桥相会……都是传统民俗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个主题。

请以“节日民俗”为话题,写出自己过传统节日的故事及感受。

【高分示例一】

“年”的意义

湖南省长沙市怡雅中学  卢彦婕

故乡的年,不同别处,来得比较晚。或许是故乡偏远,外出务工、求学的人们迟迟未归,年关将至时,人们才陆续返乡。这样一来,在较短日头,做完过年之事,那年味,也就压缩得极浓。

忙“年”,一般从腊月二十八起。此时已是严冬,可人们不因寒冷而减少过年的热情。自那时起,铺户里开始加紧上年货,一时间镇上的大街小巷都开始沸腾。最热门的,当属为数不多的几家屠户,大人们都赶着买肉,尤其是整猪,最为抢手,乡里三户四户搭伙儿,购置年猪,赶着当天就去杀猪,换得个新年第一“热”。而对孩子来说,买爆竹是头等大事,男孩子们总将“窜天猴”“霹雳手“疯抢一空。女孩们则更偏爱烟花,像“花千树”“星如雨”,放起来既美又安静。大人们也是要买的,只是所购炮竹是为守岁的仪式,正因如此,他们买的决不是孩子那般的小玩意儿,而是大物件,其壮观程度自不可同论。

到了二十九,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将至。家家开始贴年画、春联,女人们开始扫房、起炸物。米饼、小发片、红薯“螃蟹”,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高昂地唱着旧年丰收之歌,仿佛又令人看到了新年耕种的好光景。孩子们悄悄地挤进厨房,拿着大竹篓里正热乎的零嘴,这些吃食隐隐泛甜、美味无比。

除夕最为热闹,年夜菜氤氲着浓香,经久不散。八仙桌上,大火锅咕嘟着,男女老少穿起新衣,团团围坐。期间炮竹声不绝于耳,祝酒碰杯声不断交错,贺岁祝福声不离于口。这一晚没有人急着睡觉,看着时钟缓缓清零,迎接新年的开始。

初一直至初五,都是休息、串门儿的时间,从街头到巷尾,一路欢笑。这几天不能剪头发,否则坏了平安;这几天商铺都不开门,商家们也给自己放了假陪伴亲人;这几天孩子们手上攒满了红包,他们不在意红包里钱有多少,只要红包在手,就能笑一整年。

再有活动得到了初十,前后人家编起竹龙架,贴上自制的“龙鳞”舞开来。没有精美的“龙”,没有专业的团队,没有震耳欲聋的潮乐,只是几个农民,手上舞着,嘴里吆喝着,为新年农耕与丰收祈福。观众热烈地鼓掌,给舞者鼓劲儿,一下子连起了人与人的情感,这已超过了舞龙的本质,龙一跃而成为乡人共同期望的载体。

上“年”过去了,就成为回忆,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描绘,过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人们热热闹闹,匆匆忙忙,离开旧年,迎来新年,生命总是向前,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亲人总归还会团聚在一起等年味绽放,它是劳动人民最纯朴的希冀与快乐。

“年”是告别,亦是一路向前的号角。向前,便是“年”最本质的意义。

【评点】

作者以“年”这一节日及其民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村民们自行组织的舞龙,孩子们放爆竹、收红包等等年俗活动,这样欢乐的民俗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作者也没忘记给文章加点人情味,不论是孩子偷吃零嘴,还是大人们祝酒聊天,这样欢快的氛围令人沉醉其中。最后作者并没有让“年”仅仅停留在热闹欢快上,她敏锐观察并仔细思考,发现“年”背后其实是中国人民勤劳品质的诠释,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高分示例二】

家乡的三伏

湖南省长沙市怡雅中学  梁旭东

家乡三伏的时令物候与外地并无差别,民俗却确凿是我生平仅见且最有意思的。

打艾蒿粑粑,人们平日里护着满山的艾蒿,谁都不准动,可三伏时节,便满山去拔,回来时常是除了背后一篓,手里也紧攥着一大把,指甲盖都渗进了绿汁。喝伏茶,每家都有各自的配方,最后煮出的颜色、味道也不大相同。大人们总催促着趁热喝下,孩子们也相互比较服下后谁冒汗多。这事每个孩子都重视,毕竟是一年的“尊卑之分”——若今年输了,只得等下一年三伏了,这一年怕是都得“伏小做低”。

还记得三伏天家乡要饮用“三花饮”,是野菊花、荷花、茉莉花,以沸水冲泡,花中还以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而花农总在三伏时节挎着几篮子的花去镇上卖,想来生意是不错的。而同乡的人自然是最知道我们这些孩子的脾性,为了保住他的花不被我们乱摘,通常会挨家挨户敲门,送上一篮鲜花。

而歇不住脚的孩子,晌午后拿一杯三花饮,爬上树,倚着树干,摘几片叶子,折成哨子,含在嘴里,和几个伙伴乱吹一阵子。小朋友间自然是有比试的,但这么多年来,始终没定确切规則,有时是看谁气息长,有时是看谁调子吹得更高,有时甚至是迎着一阵风一起吹,看谁和风的频率最匹配。说到头都是些随性的标准,但这么多年来,也没人质疑这比试的公正性。外地的三花饮我也喝过不少,可就是没有家乡边吹哨子边喝的韵味,不由得喟叹“除却巫山不是云”——有意思的不是三花饮的滋味,而是花农挨家挨户敲门的情态,是孩子们在树上吹哨的音调。

三伏的夜晚,全村都要聚在一起的。常是祖母晚饭后一手牵着我,一手捎张板凳,坐在村口,拥着我轻晃,随全村人一起哼着民谣,为我摇着蒲扇。不时,所有孩子屏息敛声,仔细聆听,细细体察三伏中蝉鸣与蟋蟀嗡鸣的细微区别。记忆里,三伏时期老人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最受追捧的还是“嫦娥奔月”。孩子们不懂其他,总是问“那天上的月亮上有什么,这么大,这么圆?”老人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有棵桂树,上头的花不会落的哩!”孩子们每到这时都会噤声,似乎薄薄的月光真的裹挟着依稀桂香,倘若此时村口水塘再识趣地浮上一层水雾,便觉得自己已经在月亮上了……

每次三伏,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地看着周围的大人们把天说暗,说到油灯亮起,农人荷锄而归。回去时看着田沟蜿蜒,不时传出几声蛐蛐的欢叫,若细听,还隐约有鱼儿熟睡时摆尾的动静。似乎若是起风了,下雨了,都觉得是三伏时节的村庄在说话,在走动。

这便是我家乡的三伏,写到这儿却隐约感觉这所有的文字都是曾经的三伏时节顺道捎来的寒暄。

【评点】

文章以“三伏”这一节日及其民俗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三伏时采三伏茶、饮三花饮的古老风俗,让文章瞬间有了古朴的文化味道。而在这些民俗活动之中,闹腾的小孩、和谐友善的乡邻关系,这些回忆都让人感受到当地颇具人情味的人文环境。最后作者以颇为含蓄的一段话传递着自己与故乡之间无形的牵绊之情,让文章哲思味更浓。

猜你喜欢

民俗文章孩子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民俗节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