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生活化教育理念渗入教学全过程

2023-09-28方佳龙新疆昌吉市教育局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情境

◇方佳龙(新疆:昌吉市教育局)

在我国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以生为本、学习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如与生活脱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等。在多元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小学科学教学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指向性、缺乏实际价值。如今,从生活视域切入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是一道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主要在于小学科学本身与生活具有紧密的关联,将科学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肥沃的土壤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以及生活活动中,产生新思考、新启发,继而展开深入、多维的探究,循序渐进地形成精神科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认知失之偏颇,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教学。大部分学生都是接受知识的灌输、讲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工具人,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深入学习探索,难以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学科素养难以获得新的发展。当前,基于生活化的教学改革强调,教师应该立足于生活视域,加强对各类生活化教育资源的收集、整合,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课堂,打造生活化课堂,营造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氛围,让学生从生活化资源中获得新的思考、启发、启迪。从一定程度而言,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搭建一座隐形的桥梁,能够让学生的学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也能够使学生实现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一,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改进。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为教师提供参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合理改进,由此才能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成一致。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为例,在第一单元中,教材主要是从凤仙花切入,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构建教学内容。凤仙花在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名字,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称之为芨芨草,南方有些地区称为凤仙花,有些地区则称为指甲花。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一植物的了解,改变它的学名,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更加亲切,有助于拉近学生和科学学习的距离,缓解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抗拒情绪、排斥情绪。

第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补充。如果教师仅仅是立足于教材资料推进教学活动,会让学生的认知思维、认知视域受限。基于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生活化教育思维贯彻落实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实现紧密关联。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准切入点,实现对生活教育资源的补充,将生活资源积极引入课堂,拓展教学容量,拓宽教材内容。以《科学家这样做》为例,教材中主要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了蝴蝶、甲虫、鸟类等,让学生对分类形成初步认知。在这一基础之上,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分类的解读,教师可以积极引进多样化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技巧、方法,理解分类的精髓。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苹果、杧果、菠萝、菠菜、苋菜、西蓝花等,让学生从蔬菜和水果切入,完成分类任务,以此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生活是最大的艺术舞台,也是最广阔的知识平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天性,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踏进未知之门。”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强调教师从生活视域出发,从课前导入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研究过程生活化等环节着手,让教学过程增添生活底色,彰显生活魅力。

第一,课前导入生活化。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想构建高品质的科学课堂,就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课前导入环节,以丰富、有趣的情境聚焦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以《相貌各异的我们》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切入,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人的相貌特征,做出精准判定,继而为“相貌特征”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第二,教学情境生活化。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如果教师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主,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浅显。当前,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从单一学习走向多元学习、从封闭学习走向开放学习。以天气相关知识为例,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教师具体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的天气状况,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天气的观察,运用所学知识,以天气变化为主题,绘制风景图或者制作手工作品。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展开实践、探究、互动、交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绚丽绽放,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等得到有效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推波助澜的力量。

第三,探究过程生活化。新课改提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新的启发、思考。教师应该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创设探究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将生活元素融入探究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体验环节,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自主构建,深刻认识到生活与科学之间的紧密关联,以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以“溶解的快与慢”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展开生活化实验探究,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实验空间。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实验猜想、梳理实验步骤、展开实验操作、参与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糖比盐溶解得慢一些。学生历经实验探索的整个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翁,从生活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运用生活化

学科学的主要落脚点之一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所学、所知、所感、所获运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正意义上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凸显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第一,教师可以积极组织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教育空间,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让科学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植物的生长变化》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以“植物成长记”为项目主题,落实项目式教学,组织学生就种子的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结出果实的生命周期,展开持续性观察和探索,并且以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写植物生长日记或者绘制植物成长手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生活化的探索活动,深刻感悟生命的神奇、领悟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第二,作业布置生活化。作业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旨在巩固学习基础、巩固学习成果、拓展思维空间等。然而就以往的作业布置而言,部分教师的作业布置理念过于落后,往往以“题海”为主,科学作业缺乏实践性、开放性,难以凸显作业的育人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推进科学作业的改革创新,强调教师将科学作业与生活元素进行衔接,以提升科学作业的趣味性、灵活性、层次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作业,享受做作业的过程,且从中获得快乐、成长、发展。

2018年连翘生长变化图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的初期阶段,同时也处于求知欲、探索欲最强的发展时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黄金时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活化教育理念渗透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组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生活化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科学实践、探究等过程中去,深刻感知科学学习的生活性、趣味性、多元性,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规律,挖掘科学知识的奥秘,走进更广阔、更绚丽、更奇妙的科学世界。

猜你喜欢

生活化科学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