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角罐法在颈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3-09-27何水文蒋海军于玉秀欧金石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罐法五区颈型

何水文, 蒋海军, 于玉秀, 欧金石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 脊柱骨科, 广西 贺州, 5428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 护理部, 广西 贺州, 542800)

颈型颈椎病又称为软组织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初期阶段[1],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和颈部功能受限为主,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治疗不当或不及时,颈型颈椎病将演变成慢性或更严重的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常用的康复手法是抗阻训练,该方法主要以静力训练为主,可以起到改善颈部痉挛、修复软组织的作用,但在缓解疼痛方面的效果不佳。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悠久的历史,外治方法众多,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被广泛认可[2-3]。有研究[4]发现,中医手法可以降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能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本研究旨在观察牛角罐法在颈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广西某三甲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的60 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5]。②知晓整个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肝、肾、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等;②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③严重过敏体质者;④肩周炎、肩袖损伤、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颈源性病变所致肩颈部疼痛者;颈椎外伤或椎体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脱出严重压迫脊髓、神经或周围其他组织者,或合并结核、感染等。剔除标准:①研究过程中突发严重生理、心理疾病;②不能配合完成本实验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52.43±11.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 人,初中及高中14 人,大专及本科以上6 人;病程(18.34±3.34)个月。观察组男15 人,女15 人;年龄(52.66±9.3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 人,初中及高中13 人,大专及本科以上8 人;病程(19.67±4.7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颈椎病常规护理。给予患者活血止痛胶囊(江西百神昌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3067)0.5 g/粒,3 粒/次,2 次/d 口服;盐酸替扎尼定片(四川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60644)1 mg/片,2 片/次,3 次/d 口服;配合低频脉冲治疗颈肩部,穴取肩井穴、颈臂穴、天宗穴、肩外俞穴、阿氏穴,1 次/d,30 min/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牛角罐治疗。治疗部位:通过文献回顾,选取“五线五区十三穴”为主要操作部位[6]。五线包括椎旁线、双侧颈旁线、双侧颈后线;五区指双侧肩胛带区、肩胛背区及肩胛间区;十三穴主要为风池穴、颈根穴、肩井穴、颈臂穴、天宗穴、肩外俞穴(以上6个穴位均对称分布,左右各一),风府穴。根据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发病规律,在“五线五区十三穴”区域施以牛角罐操作,按照角按法、角滚法、角擦法、走罐法、刮痧法、留罐法依次进行。操作方法:患者低频脉冲治疗后即行牛角罐治疗,具体操作手法如下:①角按法将牛角罐尖端处与皮肤倾斜30°~40°,点按颈部两侧风池穴、颈根穴、肩井穴、颈臂穴、天宗穴、肩外俞穴(时间3~5 min)。②角揉法:患者取俯卧位,治疗者用牛角罐其宽头揉于颈肩背部的五区部位,通过角揉法放松局部肌肉,循环3 个来回。③角擦法:牛角罐外弧面最大接触面倾斜45°角,用力均匀、适中上下来回直线摩擦,部位主要是五区,使产生的热能渗透到深部组织,时间3~5 min。④走罐法:在患者背部均匀涂少量本土茶油,沿督脉大椎穴至腰阳关穴,向下走罐,再到膀胱经从上至下,推罐3 个来回(走罐火力适中,顺序:先中间、后两边,以皮肤起红晕为度)。⑤刮痧法:牛角罐口的1/3 弧面接触皮肤,遵循五线路线及五区分布,由上而下由内到外刮拭,手法根据患者个体选用补法或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时间3~5 min。⑥留罐:选择颈部五区区域左右两路留罐,留罐5 min,留罐过程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紫红为度。如患者感觉疼痛、过紧等不适,立即起罐或停止操作。每2 天治疗1 次,2 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1 个疗程(14 d)后疼痛和颈椎功能,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1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该量表用于测量患者疼痛程度,使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尺,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该法操作简单易行,相对客观,且敏感度高,在临床广泛应用[7]。

1.3.2 颈部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8]评估,该量表采用自评问卷方式进行答卷,其内容包括包括颈部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它有影响的相关症状,一共10 个问题,总分为50分,每个问题赋分范围在 0~5 分之间;NDI 问卷得分计算方式为:(患者问卷所得的分数/总分)×100.00%;在1%~100%之间每20 个百分点为一个截点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完全功能障碍或夸大5 个等级,百分比分值越低代表功能障碍越轻[8]。

1.3.3 疗效评价: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计算公式为(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00%。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功能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0%;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改善,功能活动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病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和颈椎功能评估结果对比

干预前,两组VAS 和NDI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AS和NDI 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VAS和NDI 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患者VAS和NDI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VAS和NDI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P VAS评分干预前6.20±0.76 6.27±0.69 0.375>0.05干预1个疗程后2.80±0.55 1.57±0.89 6.439<0.01 t 19.850 22.859 P<0.01<0.01 NDI评分干预前19.30±2.50 19.00±3.02 0.419>0.05干预1个疗程后8.50±2.40 6.70±1.50 3.483<0.01 t 17.069 19.979 P<0.01<0.01

2.2 两组疗效评价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评价[n(%)]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生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9]。祖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由来已久,《素问》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病在筋,筋节痛,不可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对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对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现进行了详细记录。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正气虚弱,肝肾亏虚,或气血供应不足,外邪得以侵袭颈项部筋骨血脉,导致筋脉失养,气血痹阻,其病理关键在于“不荣”与“不通”。中医治疗的原则主要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

拔罐疗法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特色疗法之一,拔罐是将罐内空气以热力排除,再吸附于体表或腧穴,造成局部淤血,以达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等作用[10]。牛角罐属于罐法中的一种。牛角罐法与普通的罐法相比,手法更为丰富,步骤包括了角按、角滚、走罐、刮痧、留罐,这几个手法融合了拔罐、手指点穴、刮痧的手法。邝雪辉等[11]将牛角罐运用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在缓解腰痛和改善功能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 和NDI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牛角罐能更好地缓解颈肩部肌肉僵硬,减少软组织之间的黏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物资的吸收,减轻神经阶段的刺激,缓解疼痛,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颈型颈椎病病位在颈部,从经络循行考量,督脉以及手、足三阳经循行均经过颈项部。本项目治疗的部位 “五线五区十三穴”正是在该区域内。“五线五区十三穴”是学者范炳华[6]总结推广,最初在“五线五区十三穴”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6,12],近年来,也有学者将此方法进行优化,融入刮痧手法[13]、中成药[14]等联合使用,均取得较好效果,也再次证实了“五线五区十三穴”从点、线、面的的角度进行选区、选穴干预颈椎病是最佳组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牛角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牛角拔罐法运用于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确,能进一步改善其颈椎功能,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且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后续可将中医的辨证分型纳入分组或分层研究设计,增加样本量进行临床研究,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本文设计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在“五线五区十三穴”区域施以牛角罐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操作方法,按角按法、角滚法、角擦法、走罐法、刮痧法、留罐法等依次进行,为临床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猜你喜欢

罐法五区颈型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福建五区救护车通行能力调查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五区复合模型产能分析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迪氏罐法疗法简介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