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推拿联合中药敷贴在外感发热患儿退热中的应用

2023-09-27汤先兰黄碧秋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外治外感中药

汤先兰, 甘 娜, 黄碧秋

(1.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儿科, 广西 南宁, 530201;2.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 广西 南宁, 530201)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受外邪侵犯,致外感发热。若不得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高热惊厥,情节严重下甚至可致脑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成长发育[1-2]。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给药易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3]。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法在各疾病领域崭露头角,并收获医患群体的广泛肯定与支持。临床研究显示[4-5],给予外感发热患儿推拿治疗效果明确。推拿为中医外治之法,具备操作便捷、疗效确切等优势,患儿易于接受,实用意义积极。为进一步提升外感发热患儿的退热效果,本研究基于小儿推拿基础之上,加用自拟配方中药敷贴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12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5 周岁;②符合中西医外感发热诊断标准[6-7];③伴随咽部不适、喷嚏、鼻塞等症状。④知晓研究并自愿入组,监护人签署同意书;⑤可耐受相应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住院时间≤3d;②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③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④严重全身性感染;⑤皮肤破溃;⑥热惊厥或有热惊厥病史者;⑦因病情变化需要转科者。

基于单双日入院排序法作分组依据,其中60例纳入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2±0.83)岁,平均病程(8.75±1.38)h;另外60例纳入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4±0.86)岁,平均病程(8.79±1.41)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并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治疗过程与意义,争取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

对照组在患儿腋温>38.5℃时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502162,规格:15 mL:0.6 g)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91208146,规格:15 mL:1.5 g)口服退热,并配合松解衣被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治疗组在患儿腋温>37.5℃时,基于中医辨证理论,给予患儿揉大椎、揉合谷、清肺清肝、推下天柱骨、退下六腑、推上三关、运太阳、推坎宫、开天门、水底捞月、清天河水等推拿手法,1 次/d;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患儿中药敷贴疗法,配方内含吴茱萸粉与黄连粉,依照6:1 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入米醋稀释为糊状,使用透气胶带固定,外敷于患儿双涌泉穴4~6 h,1 次/d;推拿及中药敷贴治疗均持续3~5 d。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①优:用药1~3d内,患儿腋温恢复正常,相关症状完全消失;②良:用药1~3d 内,患儿腋温≤37.5℃,相关症状大部消失;③差:用药后患儿腋温改善程度不达上述标准,甚至发热加重,症状存在无改善;优良率=(优+良)/本组总例数×100.00%[8]。

1.3.2 腋温变化:检测两组患儿用药后0.5 h、6~12 h、24 h、36 h、48 h、72 h时的腋温变化差异。

1.3.3 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和恶心呕吐。

1.3.4 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①退热起效时间:即从用药开始计时,至体温降幅达0.5℃所用时长。②完全退热时间:首次治疗至体温恢复正常所用时长。退热成功标准:腋温≤37.0℃,且48 h内体温不再回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优良率98.33%(59/60),高于对照组的9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同时间下的腋温水平比较

两组用药后0.5 h、72 h 的腋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 h、24 h、36 h、48 h治疗组腋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腋温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腋温水平比较(±s)℃

组别治疗组(n=60)对照组(n=60)tP 0.5 h 38.71±0.25 38.74±0.28 0.619 0.537 6~12 h 38.24±0.20 38.45±0.33 4.215<0.001 24 h 37.74±0.26 38.16±0.28 8.514<0.001 36 h 37.33±0.26 37.70±0.22 8.415<0.001 48 h 37.08±0.22 37.33±0.26 5.686<0.001 72 h 36.85±0.26 36.94±0.30 1.756 0.08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发生头痛3例,恶心呕吐7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10/6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6,P<0.01)。

2.4 两组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比较(±s) h

表3 两组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比较(±s) h

组别治疗组(n=60)对照组(n=60)tP退热起效时间6.85±1.26 11.43±2.74 11.763<0.001完全退热时间23.59±3.81 39.48±4.62 20.554<0.001

3 讨论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症,好发于儿童,该症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风热、风寒二证而论,临床又以风热性外感发热最为常见。中医认为,外感发热乃机体受六淫邪气侵犯所致。小儿乃稚阳之体,气血未盛,神气未充,外感六淫之邪,极易发热;加之儿童自身神经系统发育并不健全,机体持续高热状态下,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外感发热患儿若伴随有食积化热、营卫失合等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患儿的发热表现,甚至导致疾病迁延难愈[9-10]。

西医治疗外感发热固然可起到一定退热效果,但疾病易复发,且长期用药易导致各类不良反应,其中又以胃肠道不适较为常见;《幼科发挥》记载:"小儿脾胃,本自娇嫩",不良反应更加突出,需要重视用药安全性[11]。中医为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如今技术积累已较为全面且成熟。中医分“内服”与“外治”两种,本文所探讨的推拿与中药敷贴,皆属于外治范畴,前者主要依靠穴位,后者主要依靠中药与穴位。不论是推拿,抑或中药敷贴,应用于临床小儿外感发热治疗领域,均有其独到之处,即可行性高,患儿更易接受[12-13]。这是由于外治方法无需服药,规避了儿童对“吃药”的恐惧心理,此为西医无法取代之优势,尤其适用于儿科疾病。

本文通过小儿推拿治法治疗外感发热疾病,治疗机制在于逆转患体阴阳、气血、寒温失调、升降紊乱等问题,调和气血、补虚泻实、顺应升降,实现疾病治疗与防治目的[14-15]。“清天河水”推拿法乃治疗外感发热之要法,可辛温解表,用于治风寒性外感发热,通过发汗达到散热目的;退下六腑可疏通腑气,主要用于脾胃实证引发的高热;“水底捞月”性寒凉,具备退热之功;开天门有发汗解表、醒神开窍之功,乃治感冒、头痛常用推拿之法;推坎宫可明目醒脑、疏风解表、止头痛;运太阳可治惊风、头痛、目赤之症,有疏风解表、明目、清热之用;推上三关能够发汗降热、驱散寒邪;推下天柱骨可清热解表、祛风散寒,专治发热、呕吐、咽痛等症;揉合谷可治发热、头痛,散结通瘀、清热解表;揉大椎可散寒疏风,清热解表,熄风止痉,主治热病、感冒。综上,予以患儿系统的推拿治疗,能够有效发汗降热、散寒疏风,疗效较显著。

中药敷贴选择吴茱萸与黄连这两味药,前者具备止痛散寒,止泻助阳,止呕降逆之功,因其性偏燥烈,气味俱厚,故适宜外治;后者具备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之效,佐以吴茱萸,既可引火归元,更能抑制黄连苦寒,发挥泻火功效的同时,避免凉遏之弊,双药合奏,相得益彰,辛开苦降,药到热退。贴敷于涌泉穴,可引气血下行,清火退热,引火归元,药到而病除。本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用药后6~12 h、24 h、36 h、48 h 的腋温水平低于对照组,进一步佐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在外感发热患儿的退热治疗中,采用推拿联合中药敷贴治法,能够进一步提升患儿退热效果和整体疗效,减少用药安全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中医辨证及技能要求较高,一定程度限制了推拿实施的效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同时还需要探索其他因素对退热效果的影响,开展进一步循证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本文结构、陈述规范,讨论部分充分论证了主题。

猜你喜欢

外治外感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