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创新举措

2023-09-04黄爱教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创新举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黄爱教

摘 要: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一项制度安排。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主体明确而相对封闭、形式多样却疏于内容、注重知识却实践衔接不足、信息广博却呈现“碎片化”等问题。应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研室等教学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创新集体备课方法举措,以“小论坛”建构“大格局”,促进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创新举措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2-0114-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教研室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一项制度安排。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高校马克思主義学院及其下设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要主体。集体备课会是教师日常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案,分解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活动信息等的重要平台。当前学者讨论了集体备课的内容[2]、基本环节[3]、问题[4]、制度建设[5]、课程观[6]以及意义等,在探索集体备课的内容、环节及意义等基本达成共识。例如,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为:“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等,拓展的内容还包括“备社情”“备课件”。美中不足的是:如何在深化“备教材”以增强思想性与理论性及探索符合新时代的集体备课方式等有待深入讨论。本文立足于笔者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做法,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性举措,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

一、集体备课的制度依据、内在规定性及基本框架

21世纪初,党和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活动。(见表1)在2004、2005年,我国相关政策文件把集体备课定位为教学活动;2015至2021年,我国相关政策文件把集体备课确定为一项制度。

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教学活动的一项制度安排,具有制度规范的内在规定性。第一,规范性。在国家层面上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集体备课的政策文件,规定集体备课的责任主体、内容、任务和形式,使集体备课活动有章可循,规范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集体备课,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具有一致性。第二,普遍性。相关集体备课政策制度对全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具有普遍约束力,也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下设教研室具有普遍约束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及教师,都应遵守和执行集体备课规定。第三,稳定性。集体备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一项制度安排,内在要求集体备课具有稳定性,即“长期地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而不是短期地、任意地、有选择地开展集体备课会。

作为一项制度安排,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了集体备课的基本框架。第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下设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由此可知,集体备课主体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及教师。第二,集体备课的内容主要为“备教材”。第三,集体备课主要任务与达成的结果: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目的在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于党和国家教育大局;研究确定教学进度和内容,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步;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促进全面准确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第四,为达成集体备课目的,采取研讨会、试讲、示范课、说课及听课等不同形式。

二、集体备课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下设教研室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主体明确,却相对封闭。200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规定“建立教学组织、开展集体备课”;2019年,《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规定“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据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下设的以课程为单位的教研室是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的主体,教研室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由此延伸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集体备课实践基本都是在本课程内、本教研室内进行集体备课。在实践中,教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某一教研室且承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某一课程教学任务。他们基本是参与教研室或者某一课程的集体备课,很少跨教研室、跨课程参与集体备课。显然,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协调处理课程之间重叠内容之间的教学,也不利于吸收和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不利于形成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力,难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二,形式多样,却疏于内容。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集体备课的形式,如研讨会、试讲、示范课、说课以及听课等。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在内容方面却呈现出一些不足——拘泥于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下设的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主要以教研室集体备课为主,并由教师自备、集体研讨、完善教案、实施教学、教后反思等环节。[7]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主要表现为研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厘清教学重点、难点及疑惑点,为课堂授课做充足准备。诚然,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悟、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这些形式规范下,教师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教师注重于知识传授或者知识点讲解,而不是系统的思想性、学理性的阐释,导致的结果为:仍然是小学、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延续,不符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律。另外,大中小一体化集体备课形式大于内容,主要运用会议讲座方式,聚焦宏大问题,很少系统性梳理思政课内容。

第三,注重知识,却与实践衔接不足。教师自备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性工作,主要为“备教材、备学情、备课件”,但是重点是关注教材,实质上还是知识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部分青年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部分年长的教师囿于长期在学校里授课而缺乏深入接触社会实践。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毫无相关的实践与现实体验,将会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相关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很难说服学生。

第四,信息广博,却呈现“碎片化”。信息时代,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一方面,诸多消息一经发布之后,通过转载、推送或者传递,很快就能够达到众人皆知的效果,呈现资源广博化。另一方面,信息在网络媒介传播遭遇“碎片化”,完整的信息链条被分割成诸多零星信息,并且可能蕴含着转载、推送或者传递主体的主观性、任意性及片面性的编辑行为。例如,在網络中选择教学案例,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可选择性非常多,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另一方面,“碎片化”案例背后蕴含传播者的主观性、任意性以及片面性的编辑行为,可能削弱教学的权威性。

三、创新发展集体备课的举措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

第一,吸纳多课程、多学科、多主体参与集体备课会,以“小论坛”建构“大格局”。具体举措为: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范围内,吸收其他课程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逻辑一致性与互补性。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有利于更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教学实践;而且不同课程的差异、交流及碰撞,有助于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共识。二是,在学校范围内,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内容,邀请其他学科的专家参与集体备课,有利于拓展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交流、碰撞中,夯实“大思政”与“课程思政”理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邀请工科专家阐述科技的发展趋势等。三是,邀请不同的主体参加集体备课会。例如,邀请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长书记、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生等参与,以不同主体的“差异性”视角,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9]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参与集体备课会,突出“校长书记”的视角,对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有益,有助于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第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学理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讲究学理性,需要依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具体措施为:一是,赋予集体备课会新定位。当前,集体备课会界定为实施教学的活动平台,注重教学任务的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内容的转化等,某种程度上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沿与热点关注与研究,也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成果转化。重新界定集体备课会,将其界定为:既是实施教学的互动平台,也是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更是“教学”与“科研”生态互动的活动平台。二是,学术成果进备课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学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中,教师自备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加强教师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备学术”,即教研室在组织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所负责的章节涉及到的相关学术前沿与热点,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在集体备课中注意成果转化。集体备课也可采取学术沙龙形式,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进行辩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使教师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第三,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备课方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重视思想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为此,应当增加实践备课,强化教师的实践及现实体验。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走进企业、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更加生动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实践基础。二是,教研室开展实践集体备课会将实践转化为理论。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授“人生篇”,可以走进“生命体验馆”;讲授“孝道”精神,可以走进养老院;讲授“法治篇”,可以参观政府机关、监狱以及法院等部门等等。实践集体备课使理论具有实践支撑,将实践认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教学活动的一项制度安排,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维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权威性,全面科学准确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下设教研室作为组织教学的主体,应当创新发展集体备课制度,以集体备课为抓手,贯彻与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彰显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

参考文献

[1][8][9][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5,5,5,5.

[2]姜勇.拓宽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内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87-89.

[3]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66-168.

[4]李宝国,管新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问题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01-103.

[5]赵庆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8):67-73.

[6]张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审思与教学策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80-83.

[7]刘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17):237-239.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创新举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铁路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举措研究论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政工工作创新举措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