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 视域下《诗经》中叠词的翻译研究

2023-08-22董磊

今古文创 2023年30期
关键词:叠词翻译策略英译

董磊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开端,拥有三百多年的海外译介史,其在海外的研究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见证。叠词作为构成诗经之美的关键之一,使译者在翻译时无法兼顾译本音、形、意之美,其翻译策略始终是《诗经》英译的一大难点。本文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出发,对《诗经》中的叠词英译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古代诗歌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诗经》;叠词;翻译策略;英译;三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0-010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0.032

一、引言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作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开端,其内容丰富,包含爱情、战争、习俗、天象、地貌等内容,生动形象的将周朝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展现出来,为后世的考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其独特的韵律之美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而叠词在《诗经》中具有多重作用,又兼具音美、意美、形美,是《诗经》中的一大艺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自19世纪理雅各完成第一版《诗经》的英译全本开始[1],叠词就对《诗经》的英译造成了很大困难,各《诗经》英译版本因无法兼顾其美和其作用都多多少少出现了对叠词的遮蔽现象,造成了文体风格的缺失,使译文读者难以体味《诗经》中诗句的风采与神韵。但对于叠词的翻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很多译者英译时无法兼顾《诗经》原本中的音、形、意之美,因此不得不采用改译、音译等方法,避开一些疑难诗句,甚至改动原文,但这些策略都不能完整呈现出《诗经》的音韵之美。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华典籍外译,在《诗经》外译上开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使情况有所好转,但叠词英译仍是典籍外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二、“三美”原则及其国内应用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美感。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如何向西方读者传递原作的美,是许多译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许渊冲作为押韵翻译的先驱之一,其提出的“三美”原则奠定了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的基础。

1926年鲁迅率先在其学术著作中提出“汉字三美”[2]的概念——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即要达到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形式美,满足听觉享受的声音美,触动心灵的意义美,为之后诗歌研究奠定基础。许渊冲则沿袭“汉字三美”的概念,指出诗歌翻译应力求“意美”“音美”“形美”[3],并指出“意美”作为诗歌翻译的灵魂所在应居于首位,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原诗所展之意境,借以抒发原诗所感,要求原作思想在翻译成英语时不能被放大、误解或遗漏;“音美”则是针对诗歌的韵律而言,译文最好尽量保持与原文相同的节奏和韵律。古诗中通常采用头韵、尾韵等押韵方法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也给汉诗英译带来了难题,翻译时不仅要顾及诗歌原义,还要考虑到其音韵问题;“形美”是读者所能看到的外在美。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结构紧凑、讲究对仗,对字数、词句数有严格要求,这对英译诗歌的形式要求较高,或译为散文,或遵循原诗结构,同时采用省译、增译等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将原诗精髓体现出来。许渊冲指出,译者应先传达感官之美,再表现声音之美,以形式之美为补充,完善诗歌翻译。

“三美”原则在国内应用广泛,大多用于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截至2023年1月26日,以“三美原则”为主题在知网搜索可得196篇学术期刊、71篇学术论文及5篇会议论文,其中有191篇学术期刊论文、61篇学位论文是与翻译研究所相关的研究成果,会议论文中有4篇与翻译研究相关内容。且这些论文研究对象也各有不同,其研究对象以诗歌为主,文学作品为辅,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从诗歌翻译到文学作品,从民歌研究到歌词翻译,更有纪录片翻译、外交用语研究、校训、电影名称翻译、新年贺词、对联翻译、品牌商标翻译、格言、美术等方面。其中诗歌方面研究范围从古到今,从中国古代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到近现代诗歌,从中文诗词到经典英诗,更有散文诗、诗集等方面;文学作品中研究范围包含了中国传统典籍《论语》《道德经》《诗经》《三字经》,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厢记》,外国文学作品《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等内容,详细划分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见,“三美”原则适用范围之广,从文学作品到政治用语,从民歌影视到商标广告,或俗或雅,其翻译研究都可用“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且“三美”原则在文学翻译方向的应用影响深远,尤其是在诗歌领域的外译研究中更是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传统诗词《如梦令》《声声慢》《春江花月夜》《锦瑟》,还是经典英文诗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 When We Two Parted,“三美”原则对汉诗英译和英诗汉译都同样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三、《诗经》及其英译研究

《诗经》作为一部传世的儒家典籍,内容丰富、音韵独特、或歌或颂,其原本及其译本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为中西文化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内容上,《诗经》包含爱情、战争、习俗、天象、地貌等内容,生动形象的将周朝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展现出来,为后世的考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创作手法上,《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赋予诗歌可歌可颂的音韵之美,使诗歌语言形象生动、节奏紧凑、易于传唱、存于后世;在意义上,作为我国经典的诗歌合集,《诗经》将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压迫反抗、婚俗爱情等内容完整的留存下来,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華留于后世,其三百多年的海外译介史,以及国内外对《诗经》的研究发展历程皆是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见证。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外译历史悠久,已被译为几十种语言,在世界而范围内广为流传[4]。而《诗经》的英译史更是已长达三百余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外《诗经》英译全本已达十本,其节译、选译本也有十几本之多[5]。其中英美两国作为《诗经》诗经英译的中心,以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庞德(Ezra Pound)的译本为标准,对《诗经》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英译。其中理雅各的详细英译将《诗经》的大概情况、历史来源、作者情况以及诗中各种国家关系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英译;韦利的创新英译则大胆突破《诗经》的原有格式,在迎合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又将其自身的独特见解融于其中,对翻译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极大地创新;而庞德的“声诗翻译”为《诗经》的音韵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庞译本在《诗经》的音韵翻译上尤为注重,为此创新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采用歌谣体,使用大量拟声词以及反常规音译[6]等方法,使其英译本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相较之下,国内对《诗经》的译介研究展开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国内才正式拉开对《诗经》的英译及其译介研究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国内学者对《诗经》进行全本英译或节译,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丁祖鑫所选译的节译本和许渊冲、汪榕培、安增才翻译的全译本最具代表性,标志着国内《诗经》英译的开端[5]。同时国内对《诗经》英译本的译介研究活动也在大量进行。以“《诗经》英译”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研究发现,共搜索可得270条结果,其中包括156篇期刊论文,60篇硕士论文,11篇博士论文以及6篇会议论文,这些论文中有对单译本的不同视角分析,也有对多译本的对比阐释,有翻译风格对比研究,也有《诗经》如何对外进行传播交流的研究,可见国内对《诗经》英译本的研究方法多样、视角多元,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富,但这些研究成果中对《诗经》中词句的研究较少,视角缺乏,作为体现《诗经》韵律美的关键之处,在其英译时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下文将从“三美”视域出发,对《诗经》中的叠词进行译介研究,以期为《诗经》的外译提供新视角。

四、《诗经》中叠词的翻译研究

叠词又称复词、重音词,其作为汉语的一种构词形式,是汉语中存在已久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在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诗歌中被广泛使用。据统计,《诗经》共305首诗,其中198首诗中含有叠词共647个,叠词以其独特的功能,使诗歌在声音、形式甚至意义上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同时叠词在抒发感情、渲染意象、增强韵律、体现古代汉字灵活多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或用典叙事,或用意象铺垫,渲染全诗的氛围意境,外译时在选词押韵、意境体现上难度较大。作为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诗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优美细腻的语言,然而,《诗经》中拥有大量的叠词,由于其复杂的重合功能、形式和优美的韵律,没有人能把《诗经》的叠词翻译得完美无缺,把意义、功能、形式、节奏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然,研究一种有效的叠词翻译方法是《诗经》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诗歌翻译中,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指出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诗的意境和本义,但如何译出《诗经》中叠词的韵味,下文将从汪榕培[7]和许渊冲[8]的英译本中意、音、形三方面展开研究。

(一)意美

译诗时,合格的译文必须传达出原诗的本来含义,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译诗不仅要翻译文字的外在意义,还要传达文字的内涵,在汪榕培和许渊冲的英译本中,为突出原诗的意境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大量使用修辞,借用数字,运用意象,如:

好蟒之羽,衣裳楚楚。蚌蟒之翼,采采衣服。

The mayfly has light wings,Just like a pretty dress.The mayfly flaps its wings,Just like a lovely dress.(Wang Rongpei)

这首诗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蜉蝣,汪译本中借用比喻的手法将蜉蝣的翅膀比作少女的漂亮服饰,并将二者进行对比,使用“Just like”直白的将两者关系呈现给读者,“衣裳楚楚”“采采衣服”分别使用“pretty dress”“lovely dress”将少女衣服和蜉蝣翅膀的漂亮进行突出、加深了读者对原诗的理解和形象,同时也传达了意义上的美。又如: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The orioles are on the wing,In the woods they cling;Melodies songs they sing.(Wang Rongpei)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妇人准备回娘家的喜悦心情。译者使用拟人手法来英译“喈喈”,把黄鹂拟作女性,通过拟人化,营造愉悦的意象,使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原诗所营造的氛围,原本地传达的出开心的感觉。

有时候,译诗时直接使用相应的英语单词或词组很难表达《诗经》中所有重复的词的意义。因此,译者必须用意象来实现原作的美,通过供给感来阐释内涵,表达审美价值。例如:

彼黍离离,彼翟之苗。

The millet drops its head,The sorghum is in sprout.(Xu Yuanzhong)

原诗中作者用“离离”描绘了谷子的繁茂,许译本从字面上看,利用意象来达到原作的审美价值,用“drops its head”来对应小米的旺盛。这种翻译使所有的形式美和意义美都是通过这种简洁的方式充分传达给读者的。

(二)音美

在我国传统古典诗歌中,音韵美极为重要。早期的诗歌,可歌可颂,易于传唱,通过简单轻快的音韵曲调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其中,使得诗人能够有效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在 “三美”视域下,英译《诗经》时,译者应充分考虑音韵之美。在《诗经》中,拟声叠词是一种最常见的叠词形式,拟声词音译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將拟声叠词直接翻译成对应汉语拼音,既能保持原作的音乐性,又能清晰展示《诗经》中只描述声音的叠词。例如: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Zheng,zheng,the wood cutter's axe rings,Ying, ying,a little bird sings.(Xu Yuanzhong)

在原诗中“丁丁”是一个拟声词描述了斧头砍木头的声音,“嘤嘤”是描述鸟叫的声音,两个叠词的原义和原形简练直接,译者用拼音进行音译,既体现了原诗的简练风格,又不破坏原义,保持了音韵美。

而在汪译本中则是使用头韵译法翻译叠词,将叠词的重复音美以头韵的形式保留并展现出来,如:

赫赫炎炎,云我无所。

The air more fierce and fiery slows.Where can I fly? Where seek repose?(Wang Rongpei)

这句诗中,译者使用了头韵结构“fierce”“fiery”来代替“赫赫炎炎,意为“华丽炽热”。在原诗中,这两个叠词给读者带来了整齐对仗的音韵之美,译文使用“fierce”“fiery”的头韵结构,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极端炎热的天气,而且结合了声音和形式的美,将所有叠词朗朗上口的音韵美传递给广大读者。

(三)形美

叠词作为《诗经》中最突出的形式美,不仅可以增强诗的韵律,还会增加诗的审美价值,好的翻译通过其英译形式也能为译文增色不少。在突出译文中叠词的形式美时,汪译本中采用了像同义词替换、重复、倒装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Green reeds are thick and dense, Clear dews become frost thence.(Wang Rongpei)

诗中的“苍苍”描绘了茂盛的绿色芦苇,译者将这种茂盛的意象翻译为“thick and dense”,描绘并强调了植物的繁茂。“thick and dense”两词同义,利用英语中丰富的形容词资源,既对“苍苍”进行渲染,又对原义进行了强调,达到形式上的美又兼顾原诗意义,体现了原文植物茂盛的状态,一举两得。又如: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We gather and gather plantains;Now we may gather them.(Wang Rongpei)

本诗中描绘人们不眠不休地采摘大蕉的画面,译者将叠词“采采”通过单词重复的策略译为“gather and gather”,不仅可以生动地展现出劳动人民聚集劳动的情景,又强调了劳动者的辛劳。此外,“gather”的重复与“采采”相对应,在形式上保留原诗的美感。重复在这里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提高语言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抒发诗人的强烈情感,对深化诗歌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在《诗经》叠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多种翻译策略保留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以便达到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诗之美,将传统古诗词的韵味原原本本的向外传递,而不是漏译、误译甚至改变原诗作者所抒之情,所见之感。

五、结论

经过千年历史沉淀的《诗经》是我国诗歌精华所在,字里行间都经过精雕细琢,而叠词作为一种构词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存在已久,给《诗经》外译带来了许多困难。本研究在“三美”视域下,对《诗经》叠词的英译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叠词英译可以借用重复、替换、倒装、音译、拟人、比喻等翻译策略保留原诗风味,并兼顾音、形、意之美,不仅可以原原本本地展现《诗经》的古韵之美,也有利于我国经典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周娟.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初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

[2]李舒.鲁迅“汉字三美”说对当代语文美育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2,(07):65-68.

[3]邢麗华,郭晓晨.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8):87-90.

[4]王宏.《诗经》及其英译[J].东方翻译,2012,(06):50-57.

[5]李广伟,岳峰.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的历时性考察:现状、问题与展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4):100-106.

[6]王坤.庞德“三诗”翻译思想探微——以《诗经》英译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2,6(04):120-129.

[7]汪榕培.大中华文库·诗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8]许渊冲.诗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猜你喜欢

叠词翻译策略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