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融合在探索中前行

2023-08-20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郭燕文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丁香花学科知识花生

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郭燕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新的语文课程根据内容整合程度的不断提升,设置了三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树立“多学科融合”的意识。在教学中,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尝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下面结合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具体课例来谈一谈。

一、集体备课,找融合点

心中有“标准”,脚下有路径。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带来了新理念,也带来了新挑战。多学科融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要想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只是深入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和讲授的方法,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关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将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都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体交流、探讨,找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后再进行备课。备课中,学科之间互相穿插,在讲解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又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好渗透或补充,二者有机穿插教学,既挖掘出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扩大了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学科融合备课,也使各科教师对本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教师来说也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提升。

二、有效融合,突破难点

学科融合,并不是几门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更轻松地接受并掌握知识。

例如,《落花生》一课,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花生的品质,进而明白做人的道理。课前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花生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对这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只有了解了它的生长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花生的品质。本文作者围绕《落花生》分别从母亲种花生、收花生、父亲和我们一起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述,而对花生的生长过程只用了“没过几个月”5个字一带而过,并没有对花生的生长过程进行介绍。而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又恰恰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在集体备课中,笔者与科学教师一起探讨、研究,找到了突破难点的切入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为此,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讲授这一课之前,笔者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和科学教师一起带领学生走进花生种植园。在种植园里,学生亲眼看见生长茂盛的花生,拨开花生的秧苗,孩子们看到了花落之后有的花针扎入地下,有的花针没有扎入地下,拔起秧苗,看到了扎入地下的花针结出了果实,学生都特别兴奋。在这样的情境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落花生》这篇课文,先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居然”入手,问学生:“从‘居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看着生长旺盛的花生,学生脱口而出“花生的生长对环境要求不高”“一家人对花生的收获很是意外和惊喜”。“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花生的生长过程,那你们想知道这短短的几个月花生是怎样生长的吗?”笔者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引入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去。科学教师一边带领学生观察这生长旺盛的花生,一边给学生讲解花生的生长过程:花生的生长需经历五个阶段:发芽出苗期、幼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花生的花落后,存在一些没有扎入土里的花针,原来这些花针是长不出果实的,并看到拔起来的花针的确长出了果实。接着科学教师继续讲解:开花下针期,花针扎入土里,它需要在黑暗的环境里生长,要经历土壤对它的挤压,才能长出果实。看着拔出来的花生,学生明白了花生的果实为什么会在地里。由于花针扎入土里,人们并不知道它有没有果实,只有挖出来才知道。通过科学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而且也切实体会到了花生这种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宝贵品质。

接下来,再结合课文中父亲跟孩子们谈论花生的好处,笔者让学生说一说你们都知道花生有哪些用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会到花生的作用。学生没有说到的地方,由科学教师继续给大家讲解。“其实花生的好处不仅仅是这些,它浑身都是宝。”科学教师分别从花生的油用、食用、深加工食品用、花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四大方面详细进行了讲解。除此之外,还讲到了花生的“本领”:有降低体内胆固醇并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对儿童来讲,还能促进骨骼发育;在预防肿瘤方面也有药用价值。通过科学教师的讲解,学生对花生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收获颇丰。

在了解了花生的这么多好处后,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用在后面课文中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就显而易见了。学生理解花生品质之后,教师借助花生品质来育人,学生都明白了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次的校外体验,学科融合课程,既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花生的生长,又使其在观看过程中感悟了花生的品质,明白课文中父亲为什么要我们做一个具有花生品质的人。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还理解了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多学科融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巧妙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打造了高效课堂,真正达到了融合的目的。

三、巧妙融合,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一线教师应树立“多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与综合运用。

在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笔者充分利用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有效地整合资源,运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和功能,为教学服务。《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毛主席在接到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内心极度悲伤痛苦,面临儿子的遗骨是回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这一艰难的抉择,毛主席毅然选择将儿子葬在朝鲜,体现了毛主席身为一个父亲的真实感受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现在的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安逸美好的生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内忧外患和抗美援朝那段历史并不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存在困难。道德与法治学科本学期正在讲中国近代史,其中一课是讲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于是笔者巧妙运用道德与法治里面的相关知识,来助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

上课伊始,道德与法治教师播放了《志愿军军歌》的视频,播放完毕,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首歌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接下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借助中国的版图让学生明白,此时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我国的东北边境,面对这样的局势,毛主席决定出兵和朝鲜人民一起战斗。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学生明白了抗美援朝背后的意义,接下来借用志愿军老兵的一句“什么叫祖国?当我们跨过鸭绿江,看到战火的时候,我背后就是祖国”。引导学生去探究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了解了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超越了一切,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学这篇课文就容易多了。

在这么多参战的军人中,有一名指导员的身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你们知道这个特殊身份的人是谁吗?道德与法治教师这个巧妙的问题,将学生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对,那个人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找出三封有关毛岸英的电报,带领学生抓住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极度悲伤心情,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和伟人胸怀。由于有了对抗美援朝背景的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毛主席身为人父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的伟人胸怀。在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后,道德与法治教师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朝鲜战争中还有很多像毛岸英这样的英雄,并向学生介绍了邱少云、杨根思、黄继光等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志愿军战士舍小家为大家、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五千年不倒,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基石,这种精神也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最后,借助人民网站发布的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几句话,通过一步步的追问,使学生认识到: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勿忘历史,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语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巧妙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两个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连,整节课下来,知识衔接自然,道德与法治知识为语文学科教学做了铺垫,语文学科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入和细化。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四、学科融合,知行合一

多学科融合,主要通过一门学科带动多门学科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帮助他们有效地分析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目的所在。

学科融合的优势在于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融合不只局限于两门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还可以是多门学科的融合。在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时,将科学、美术和语文三门学科进行融合。

说起丁香,同学们其实并不陌生,小区里、公园里到处能见到丁香花的身影,对这个常见的丁香花,有哪些同学对它有了解呢?科学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都能从花的颜色及香味来描述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可以看出学生对丁香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接下来,科学教师分别介绍丁香花的名字由来、生长特点、养护事宜及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丁香花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科学教师又从丁香结入手,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结”让学生理解结的特点。那丁香结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笔者从丁香花的文化层面进行讲解。在学习赏花这一部分时,让学生通过圈画描写丁香花颜色、形状、香味的语句,抓住关键语句,从这些写意式的色彩描写和对花形的工笔白描中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作者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仇怨的丁香结,这部分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作者对待人生的态度。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充分利用好课后链接的诗句,让学生提前查阅诗句的意思,通过找诗句中的共同点,让学生明白,古人寄托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仇怨,是愁思。通过让学生品读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懂得作者赋予了丁香结新的寓意,从对比中学生明白,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既然难以避免,我们就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积极解决问题,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目前的丁香结是什么,将会怎样化解心中的结?通过这一环节,教育学生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本节课围绕丁香花,由花之形到花之意,层层深入。学生在理解感悟丁香花的基础上,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学画丁香花。学生兴趣十足,水粉、素描、彩铅等纷纷上场,我笔画我心。带着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学生的一幅幅作品呈现在眼前,看着学生满脸的笑容,可以看出这节融合课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得。

总之,通过本节融合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不少收获,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寻找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高效贯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将这种融合课更多地利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学科融合途径,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关联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虽然我们在这条探索路上刚刚起步,其间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学无止境,研无终点,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猜你喜欢

丁香花学科知识花生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掏花生
《丁香花开之季 系列二》
品读
丁香花开的时候
惦念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