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23-08-09蔡榕津

关键词:大学生

蔡榕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要成为真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充分利用青年黄金时期认真学习,练就过硬本领。而且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更是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也层出不穷。这既为新时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1]。目前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观,即有正确的关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2],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有失偏颇、学习努力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影响到他们成长成才。为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极其重要。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他们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写给亲人朋友的红色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前提。只有端正了学习目的,明确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才能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红色家书中突显着为个人及国家两个维度上的学习目的。

(一)为何学——坚持两个维度

1.个人维度上,学习可以提供保障、带来快乐、激发力量

(1)学习是安生立命的一个保障。早期中共党员张太雷在1921年赴苏联求学前曾经给妻子陆静华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向妻子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 一个人要心中无所忧虑,先得生计独立”,而这“只有有了高深学问才能够。”[4]681927年大革命时期,浙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竺清旦被派往莫斯科学习,他在往后的8 年时间里没见过妻儿,全凭着一封封家书寄托相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死相依的妻子的眷念和对儿女的舐犊之情。他在信中要求妻子尽可能让孩子读几年书以长知识、明事理,将来得以立足社会,“赛蓉去学行业这事办了没有?如办得到,务须叫她去学,不要迟疑不决。”在信中,他也勉励女儿们要努力学习,在没有条件上学时,也要自学,“你们要努力读书!书读会了自己去赚钱,只有自己会赚钱才有钱用。”[5]14由此可见,张太雷、竺清旦皆认为学习是个人安生立命的重要保障。

(2)学习是获得快乐的一种源泉。20世纪90年代,手机未普及时,书信依然是家人之间交流的一种主要途径。老党员何显斌经常与女儿何金慧互通家书,借此引导女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何金慧在父亲的鼓励下,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对何金慧震动特别大,她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们虽然不一定具备高瞻远瞩及把握大局的魄力,不一定能成为伟人,但是只要我们对工作、学习高度负责,对事业无限忠诚,自然而然就在勤奋的跋涉中找到了成功的快乐”[6]245。何金慧从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启示,认为对工作、学习高度负责,就能获得快乐。

(3)学习是战胜困难的一股力量。在旧中国,人们生活极其艰苦,老一辈革命家认为,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精神意志,以此战胜艰难困苦。中共党员沙文求曾写信给五弟,明确指出要抗争黑暗社会中的种种不幸,就需要“在一切技术的刻苦学习中去激励你的精神的意志”[4]104。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量人才,许多学校也可以推荐优秀学生外出学习。被学校推荐、选派到阿尔巴尼亚学习语言的上海学生小布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家特别思念祖国和亲人,他从在1964年7月到1966年10月期间,与父母共通了27封家信。在信中,父母曾鼓励小布,“你正在阿尔巴尼亚这个雄鹰翼腹之下学习,它正以坚持真理、从困难那里取得伟大胜利的乳浆喂养你。”[5]270从信中可见,在小布父母看来学习可以让人坚持真理,获得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中共党员赵仲池一生尊重知识,也尊重有知识的人,他曾写信给儿子,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学习的不懈追求。他的儿子在品读家书时,回忆起父亲在人生遭受挫折的艰苦岁月仍然坚持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的原因时说道,“因为爸爸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他没有在逆境中消沉,反而要从知识中寻找战胜困难的力量。”[5]301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旧中国抑或是新中国,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而学习求知能够为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

2.国家维度上,学习可以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杠杆

(1)学习是为民族解放求方案。在近代,为了挽救中国危亡,先进人士通过学习寻找救国良方。1921年留学欧洲的周恩来给表哥陈式周写了一封信,提到他去欧洲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7]281-2821931年大革命期间,冷少农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当时很多人是没有条件学习的,甚至有些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他教导孩子学习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了穷苦人民找到解决方案,“你读书写字的目的,是要为这一批人求一个适当的解决”,“须顾及到社会人类”。[4]5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韩雅兰离开家乡去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她写信告诉父母,自己是去“学习一点真实学问,去应社会,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6]8-9在她看来,这是一条光明的有真理的道路,她的学习是为了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寻求方案。由上可见,生活在旧中国的革命先辈们无论是自身的学习抑或是对孩子学习的期盼,都蕴含着探寻救国救民出路的目的。

(2)学习是为国家建设发展求知识。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和平建国成为可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邓发给堂弟邓碧群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堂弟,“国家未来的伟大前途都寄托在你们青年一辈的身上”[4]132,鼓励堂弟继续在大学深造,为开拓国家未来的前途做好充分准备。1948年10月,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任弼时给远在苏联求学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叮嘱她好好学习并告诉她,她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主要是用在建设事业上,即是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7]97。新中国建立后,任弼时再次写信给女儿,要求她努力学习,“在苏联完成学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7]100,为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工农业贡献力量。叶剑英也曾给女儿叶楚梅写信,告诉她新中国的青年需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即要将祖国建设成为“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信中,他对女儿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女儿,“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的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7]75-76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国力逐渐强盛。1997年香港回归,全国各地收看回归直播,彭攀桂给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彭朝阳和儿媳吴晓东写信,告诉他们要记得饮水不忘挖井人,学成后,“把回报祖国,当作终身志向。”[6]249

(二)学什么——坚持三个注重

1.注重学习思政理论

新中国建立后,年轻人都在认真学习知识,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父辈们希望子女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董必武在1958年给儿子董良羽写了一封信,明确告诉他,“在学习专科时,必须常常学习政治,必须服从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领导。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7]3891961年,罗荣桓给侄女罗蔚兰的信中也写道,“你学专业要与学政治相结合、否则迷失方向。”[7]P266-267怀玉的父亲于1964年写信给他,让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听党的话,宣传党的政策,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阶级觉悟”[5]286。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父辈们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更是担心,1994年父亲史向东给女儿秀宇的信中写道,“中国青年将把中国向何方?岂不值得深思吗?”他希望女儿能够在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随波逐流赶时髦。为此,他认为年轻一代,“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时加强思想修养,用共产主义思想改造世界观“[5]386。史向东在信中反复提醒女儿要坚定信念,不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一定要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课程。1994年,中国共产党员何显斌给女儿何金慧的一封信中也写道,“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总有一定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他认为面对错误思潮要坚持理想信念,“关键在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5]377,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把握自己、管理自己、尊重自己和战胜自己的能力。

2.注重社会需求

虽然兴趣往往是青年专业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的父辈们却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学习还要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有时甚至社会需求会成为个人专业选择最重要的考虑因素。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俞秀松写信告诉父亲俞韵琴,他要进入军队学习军事知识,因为“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他想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4]73,而解救劳苦群众的当务之急,则是打倒军阀。他立志进军队学习军事知识,就是为打倒军阀作准备。1959年当吴玉章听闻侄女吴本立在学校考试成绩位列全北京市第一时,非常高兴地给侄女写了一封信,既表达了其激动的心情,同时也对这一代年轻人给予了鼓励,信中写道,“什么最难学、什么最需要,你就想学那一门,任何困难你都不怕”[7]174。以吴本立为代表的青年人,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国家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

3.注重广博与精专兼顾

1948年,任弼时曾写信鼓励女儿学习知识,成为一名工程师或医生。在信中,他告诉女儿,要将这些专业知识学好就必须打好基础,不仅要“先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还要“学通本国文并学会一国外国文”[7]97。1956年,刘少奇写信给儿子刘允诺,劝导他学一门专业知识,他明确地告诉儿子,“因为学一门专业知识,对于你将来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好处”,与此同时,他还告诉儿子要成为一名政治家或者是文学家,“不只是需要一门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各方面的知识”[7]141。

(三)如何学——坚持三个结合

1.学思并行

学习要多想,带着问题学,只有如此才会学有成果。1945年潘琰就曾写信告诉弟弟妹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想,不要莫名其妙的看过去就算了,最好做笔记。“[4]1811957年董必武给儿子董良羽的信中也写道,“学问学问,问是学的不可缺的要件。”[7]3851964年张风玄给女儿张新秋的信中也指出,“记忆力强,也善于动脑子思考问题,在学习上能钻进去,学的比较活,不是读死书,死读书”[6]228。

2.恒毅兼具

在学习中还要持之以恒。1944年徐特立写信给儿媳刘乾,明确指出在学习中,要“学一个字即是一个恒字”[7]322。1945年潘琰写信教导弟弟妹妹,在学校由于各种考试会促使学生不得不持续学习,但是在家里自学无人督促时更应有自律性,“没有先生来督促你,没有月考、大考来逼着你,一切都在你自己。如果没有恒心的话,那什么都完了。”因此,他鼓励自己的弟弟妹妹在无人监督时也要自律,坚持做到“恒”字,“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只要有闲暇,就要看书。”[4]1811947年毛泽东也曾写信鼓励毛岸英,“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总是会有进步的。”[7]35,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除了要有恒心还要有毅力,因为在学习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险阻。刘少奇在上世纪50年代曾多次给远在苏联学习的儿子刘允诺写信,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如果你要认真做好,都是要克服困难的。”[7]137

3.知行合一

学习还应当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21年向警予曾写信告诉侄女,希望其能够发奋学习成为改造社会的有用人才。在讲到学习方法时,她告诉侄女,“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只关门读死书。”[4]18在她看来,学习知识要与社会相结合,在实践中探求论证理论。1961年罗荣桓给儿子罗东进的信中更明确地指出,“如果理论离开实践,就会成为空谈,成为死的东西。”他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例,告诉儿子,“不要只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最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因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存在也具有多样性,为此,“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7]263

二、红色家书蕴含的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虽然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学习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但是其中重学、善学、乐学的内核没有改变,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以家国情怀为纽带,在学习目的上从个人推及到国家乃至世界三个维度

1.学习是实现梦想,奋力前行的保障

随着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越来越多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据统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8]。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加,社会竞争势必愈发激烈,大学生要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比以前更为不易,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坚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学业,增加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学好本领,成为实现梦想的筹码。

2.学习是接力奋进,实现中国梦的资本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要成为真正合格的时代新人,就要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激励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张力,将远大的抱负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在大学阶段“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9]。

3.学习是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关键

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已然成为现实。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还要有宽广的人类关怀,要充分发扬中华文化所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而这需要凭借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因此,大学生要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推动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在黄金时代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二)以知识结构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把握首要性、全面性与专业性三个方面

1.坚持思政理论学习的首要性,以此培根铸魂

在新时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的社会思潮越来越隐蔽地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为此,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的高校,首先要坚持用我国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抵住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的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基础、把准方向。

2.坚持学习的全面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没有先例可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10]为此,根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在学习中也应该注重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丰富学习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即要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各方面的知识,用广泛的知识武装自己,拓展自己的视野宽度和广度。

3.坚持学习的专业性,成为行家里手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把握学习的专业性,当今社会的分工比之前更加细密,每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发现都会催生出一个新的专业,甚至成就一个新的学科。为此,大学生要重视学习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拓展自己研究的深度,打牢自己专业基础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未来的行家里手,切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在学习方法上从接受到探究再到实践层层递进

1.立足第一课堂,虚心接受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然而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本领。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本领的第一课堂。教师通过第一课堂,以教材内容为主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大学生则通过课堂认真学习,虚心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利用第二课堂,自主探索知识

大学生除了要认真听讲,形成基础知识外,还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如果仅仅是接受性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知识的浅层次,而通过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则可以进行知识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促进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迁移,建构起稳固深层次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11]现代教学不仅仅在课堂完成,教师还会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内实践第二课堂中,在这个课堂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以恒心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围绕着具体问题提出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反复论证,以探究式学习方法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再加工、再创造,在内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3.拓展第三课堂,充分运用知识

知识的形成,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以此解决问题,正所谓“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9]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生力军,更要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在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中,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努力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切实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学习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但是其重学、善学、乐学的内核没有改变,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