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探析

2023-08-09牛新星

关键词:总体性政治经济学中国式

牛新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不仅是具有各国特征的现代化,而且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坚持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正如卢卡奇所言:“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2]56通过这一科学的认识方法,为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即总体性规定——总体性特征——总体性要求。在社会有机的统一体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现实与规定、历史与特征、系统与要求的辩证统一体中,理解为一种历史的、结构性的、价值性的存在。总体性的规定是总体性特征和总体性要求的前提,总体性特征彰显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总体性要求则成为现实实践发展的结果。一定时期理论的存在是“具体总体”的延展,只有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才能获得其内在的、整体的、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的“总体性”规定、整体的“总体性”特征、系统的“总体性”要求。以“总体性”作为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运行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社会有机体运动规律的过程凸显了总体性的存在,并且在总体性的过程中运行发展,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科学过程。

一、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规定

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规定不仅是辩证法的重要原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事实的全面把握。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规定,不仅是掌握其存在之维的关键,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发挥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能力,既能够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能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又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才能在发展中经得住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劳动者的地位,树立崇尚劳动、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另一方面,坚持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在保持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始终能够及时有效地形成统一的意志,展开各项工作,这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可见,党对经济的统一领导是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化

理念的形成以现实存在的矛盾为出发点,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中解释现存世界。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把握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197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求在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以理念指导实际,在实践中更好地创新理念,从而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时刻把人民的福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是随着我们国家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解决发展不平衡等各方面现实问题提出的,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4]29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质的发展,这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满足了人民日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发展大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一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通过扩大内需主体、实现科技创新、融通内外市场、协调区域布局等多种途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5]5-12二是在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扩大市场主体、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建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济,实现经济体系和经济效能的现代化双向驱动,进而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市场在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加大产权保护,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创新体制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还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要在开放和改革中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还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可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将市场和政府协调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中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可见,只有将“看不见的手” 和“看得见的手”都发挥好,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进,分散的或地域的民族历史最终会走向世界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要实现一国的发展就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也要掌握国外的机遇。在新时代,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之间反映的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是指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保持供需平衡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6]150这里强调了具体的历史环境决定历史的进程。在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背景下,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新发展阶段的认识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外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7]58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开放经济的形式下,国内外市场与资源之间的一种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既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外资源的兼收并蓄;既能实现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够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既能够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又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能够实现国内外供求平衡,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特征

马克思指出:“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8]236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发展的过程,既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完善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不断实现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促进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的对外开放,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生活资料的限制。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肯定了人口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已超过西方现代化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较多但是素质较低,尽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岗位,但就业仍显得难以满足,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基本国情、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其目的就是要实现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因此,我们更应在应对挑战与机遇中,保持历史定力、稳中求进、持续发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与新的观点,其中就包括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问题的精准回答。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9]。可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更是我们党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一是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福祉始终放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待,让人民群众在公平正义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全体人民享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市场经济体制规则的公平和权利的公平,实现每个市场主体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提供机会的过程中,激发企业活力和科技创新力,从而提升生产和市场的效率。三是坚持在市场化竞争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的作用,以先进的企业带动落后的企业,帮扶落后的企业。在多措并举、整体协调、系统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效能的提升,进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便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主要的目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这既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思想,又凸显了我国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本质要求,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屋建瓴的在多个场合谈到在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党的十九大也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乘势而上,分阶段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398。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与外延更加深入具体。可以看出,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自己国情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世界丰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四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随着新发展阶段的提出,我国经济稳步前进,产业结构不断实现了优化升级。同时,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难题——资源环境问题,但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这些问题也随着实践得以逐步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与广度上日益扩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以资源环境的破坏和人口红利为代价的,其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发展,这无疑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新时代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超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突破瓶颈,开辟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境界。比如,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另一方面,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在“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平是我国繁荣富强的首要前提。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把握机遇。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而和平为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只有在和平与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全体人民幸福,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家安全和稳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统筹和平和发展的理论,并且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同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好和平和安全。一方面,发展是历史中的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环境的和平是保障一切工作的重心。国内外环境的稳定是实现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在维护国内外稳定中谋求发展,又在发展中提供中国智慧。再者,在和平与发展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各行各业的平安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要求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过程中,根据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题,适应着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契合着科学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吸收借鉴各国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的“总体性”要求。因此,只有将具体的“总体性”置于现实的环节中,才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要求,才能对其规律、本质、趋势进行总体性的把握。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相一致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2]524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在历史与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一致。从总体性而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最主要的表现为:一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播与探索。这一时期以毛泽东等同志为主要代表,一方面,揭示社会现实,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做出科学的判断;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同时,在当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结构安排、体制运行等各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运用。随着这一时期的不断奋进,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过渡时期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如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综合平衡的理论、农业工业相协调发展的理论。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时期立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创新性的提出了经济制度理论、经济改革论、市场经济论、科学发展论、开放发展论等一系列理论,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关键。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拓展。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对经济的领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坚持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又不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切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将伴随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与国家的强大。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中,为更多的国家提供战略机遇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给全世界带来机遇与挑战。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并伴随着环境的改变,整体趋向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有机的总体,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深。二是市场的全球化,国际间的贸易迅速发展。三是资金的全球化,资金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性强、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国际之间的联系。四是科技研发越来越需要在各个国家相互配合完成。五是国际间的信息流动性加强。对于我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内外联动、双向互动,才能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互利共赢,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双循环、实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相适应

不同时代社会的矛盾会有所不同。判断各个时期所体现出的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看来,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根据不同的时期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愿景,一个国家主要矛盾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成为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指南。而对主要矛盾的解答,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矛盾论,还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2]524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将物质生活作为思想观念的前提,而且确证了物质活动在历史的推进和社会结构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主要依据,确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人生产生活的目的性,进而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而且致力于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还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推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与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立足于当下我国的国情,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关乎整个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要求。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不仅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而且对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塑造了新的格局,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就是调动各方优势,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的崛起和东部现代化的推进,以此带动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相互有效衔接,实现良性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内大市场为依托,充分协调好、利用好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的潜力,扩大内需主体,在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多需求的消费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相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就是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突破面临的各种瓶颈,实现科技的创新、市场的扩大开放、乡村的振兴、区域的协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从而推动了经济“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五)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研究探索相匹配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研究探索的进展相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研理路与逻辑进展主要体现为:一是对理论体系和重大原则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在实践中与中国实际、与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任务。三是直面现实中的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研究这些问题中找出问题的聚焦点,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地直面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基本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系统分析、总结凝练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重大的时代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只有实践的人才能实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

(六)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经济学进展相呼应

马克思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13]29从马克思“从后思索”的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借鉴人类文明优秀的成果,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逻辑。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最先开始了现代化建设,随之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价值增殖为目的,剥削劳动者的利益,牺牲自然环境,满足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以此为教训,合理规训资本逻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各国的教训。从发展中国家来说,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步伐的推进,盲目照搬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导致单一化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中国式现代化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持续推进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兴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14]39-55+204-205,这就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探索前进、继往开来、创造发展、创新转化,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总体性的规定、特征、要求,考察和分析其内在的机理、要素、逻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不仅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了新征程,而且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中国智慧,更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总体性政治经济学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式失败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