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艺术创作的亚历克斯·卡茨作品中的纽约城市精神

2023-08-09江玉洁王文灏

关键词:卡茨场所纽约

江玉洁,王文灏

(山东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城市汇聚了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人类发展演变的沉淀与丰富的社会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活力的生动表现,各种公共艺术文化场所以多种形式存在从而丰富了社会生活,它们可以是喧闹都市里的一席宁静之地,也可以是平淡生活中的趣味剂。在不同的场所空间内赋予了不同的功能表达与情感诉求,人们寄予其中的是自己或共有的记忆。公共艺术作为继承和传播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化的一种社会形态。空间场所与我们日常生活、城市活动,周围的人物、事物、故事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纽约公共艺术所体现的城市精神文化不仅是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个人的艺术体现,亦是纽约群众意识的流露,更是时空的构造。

一、主题与精神的统一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公共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对于艺术的的认识也从对美的界定上升到重视文化观念的传递。在表现形式上也由精英艺术转向更公众化,传达与交流方式更加高效。神圣的艺术品更普遍的转移到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在不同的社会角色视角下,认识也是不同的。艺术家认为是一种艺术表达渠道、社会管理与规划者认为是一种管理空间的方式,公众则认为是美化空间的景观装置。总之,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是多样化的,认识其外在与内在的精神内涵是研究和发展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重要的因素。

纽约城市精神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分析研究。美国最鲜为人知的特点是其移民性,多样的种族、语言、文化交融为多元化文化。自由也是纽约人最珍惜的价值亦是纽约多元文化精神中重要的特征之一,且因纽约移民性和多元化文化的背景而强化。自由和平等既是纽约人发展商业、商业文化最为珍惜的价值又是纽约城市多元文化精神的又一个特征。[1]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纽约人都怀揣着自己的个人梦想与追求,信奉理想,他们渴望超越、创新。这种精神下使纽约迅速发展为世界的商业、经济与金融中心。因此,上世纪就出现许多能体现纽约城市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各艺术潮流不断涌现的环境下开始探索实验,他的艺术生涯见证了各时代艺术风格的发展。1977年,卡茨基于对生活的研究和观察在纽约市时代广场制作了以广告牌形式的大型壁画,作品位于第42街道第7大道,共有23个不同肤色、发型特征的女性头像的楣板组成。每幅肖像画的高度都有20英尺,广告牌沿着RKO将军大楼的两侧共延伸出247英尺长,并包裹在高60英尺的塔楼上。实物的绘画由画家杰里约翰逊用湿油漆涂制而成,过程就像卡茨在工作室画画一样。这幅巨型肖像画以不同民族的女性头像为轴,通过不同的特征如外形、表情、状态及角度等细节,反映出纽约多样化的文化背景,每个肖像间微妙的间隔距离,使公众在看到肖像画后感叹到她们之间流露着既自由独立又协调一致的精神。此景观整体吸取纽约城市精神文化的精髓,整体运用把握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通过卡茨对生活中人物的观察提取与精湛创新的技艺,将时代广场此场所区域打造成极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景观,不仅成为时代广场核心的公共艺术区,更是成为纽约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纽约广场此幅广告牌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时代广场可以说适得其所,是纽约城市精神文化多元、包容、自由、创新的恰当体现。

纽约具备高度包容的艺术文化态度,无疑极大的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例如,美国纽约等城市与中西部其他地区其他城市相比,艺术创意产业与城市的文化包容度紧密相关。高度的艺术包容度不仅体现在对于更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支持与鼓励,更是将艺术文化更大程度的融入到社会各圈层的发展氛围中,纽约人可以更便捷轻松地获取艺术文化资源并体验公共艺术活动。为了满足纽约公众对活动的场所与景观的期望,公共艺术根据需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渗透,这在公共艺术的表现中尤为重要。正是当公共艺术中可以表达不同地域与民族特色,因此才产生了多样的艺术风格、语言、载体及媒介。

二、文化与景观的交融

位于纽约公园大道公共装置作品是由公园大道基金会雕塑委员会和纽约市公园的艺术公园计划与纽约Kasmin画廊和圣路易斯Lococo Fine Art Publishe共同合作呈现的。构成ParkAvenueDeparture的七件大型图像作品于2019年8月沿着纽约Park Avenue安装完成,位于大道的第52和60街之间,作品是以卡茨人物图像作品为原型经过裁剪由异型钢上的瓷釉制作而成。公共装置均为8英尺高的的背影图像,从南面或北面方向看有种向后退的印象。

公共艺术是公共环境中的有机构成体。公共艺术立于其间。[2]在现代城市中,绿植越来越受重视,将绿色植物与艺术作品相结合,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难以模仿取代的。此公共装置造型与纽约公园大道街道景观、纽约地域文化和公众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图像呈现的是一位都市丽人的背影,米黄色的太阳帽与裤子搭配群青色的上衣与头发。人物形象经过卡茨高度提炼概括,光影也被处理为带有几何特征的形状,整体简约整洁,整幅图像对于形的表现丝毫不拖泥带水,充满秩序感和抽象性。头发与帽子的高光以及衣服上光影和褶皱的细节无不体现出卡茨对于形体的深刻理解及高级品味,图像形象仅仅是一个站立的女性背影却不呆板,流露了卡茨高度概括画面一切元素的强烈愿望。装置作品与周围绿植景观的颜色搭配及路边高楼建筑向上纵伸的趋势相呼应,整体融洽和谐。绿植在现代都市中越来越受重视,将绿色植物与艺术作品相结合,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难以模仿取代的。装置用融入立体模型和景观的公共艺术形式与公共场所进行融合,吸引并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感知与获得感,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公共艺术与自然景观融合的过程中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形式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公共自然景观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场所空间,地面马路、高楼建筑及路过人群等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展示的元素。在2010年1月,出租车顶级广告公司Show Media与非营利性艺术生产基金进行合作,并赞助了一个名为Art Adds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在整个纽约黄色的出租车上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示。这张图像是一名女性的正面和背面小巷构成,尺寸为14×48英寸,观众的数量预计达到500万人。亚历克斯·卡茨通过记录纽约城市的日常生活和风景到应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赋予了所在的场所空间意义,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种结合景观、非商业化的艺术处理,以生活中景观为载体,融入纽约城市自然生活中。因此,公共艺术不再是通过材料媒介简单的描摹人物与风景,而是选择与自然景观互动而获得与场所精神相适应的氛围。

三、场所与叙事的延续

作品Harlem Station是一幅1984年制作而成的独立式镂空壁画,这幅壁画是为了庆祝芝加哥城市的多样性以及其作为勤奋工作的城市的荣誉,是芝加哥“L”交通管理局“交通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壁画置于哈莱姆车站的内部,位于芝加哥北哈莱姆大道5550号奥黑尔分公司的西西北路线上,在火车和高速公路上都可以看到。在卡茨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电影镜头式下人物的形象,在处理这些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与电影特写镜头极为相似。错综交错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有正面角度的白人男女白领、侧面角度的不同年龄阶段及服饰特征的女性还有四分之三侧角度穿白色风衣的黑人和红色衣服的牛仔,穿插在其中的还有各种角度、外形、色彩、表情等不一的形象,丰富有趣却不杂乱。当人们面对这些人物的特写画面时感受到的距离比任何时候都要近。画面中这位身着米白色风衣搭配白衬衣黑领带的黑人小伙面带轻松自然的表情,当观众与他对视时,不自主的会进入到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就像是他正在转头尝试与自己沟通。观众不仅可以注意到人物的样貌、神态与表情,甚至是睫毛、嘴唇的厚度,人物眼中流露的目光仿佛正期待着得到一个回应。在构图方面,中景作为一种最能体现叙事功能的景别类型,还原了现实中对话、交流场景中人物间及与周边场所环境的关系。这种镜头下所呈现出的人物角色更直观的表现出人物的身份、运动。这种多张人物肖像的组画中更直观明确的表现人物间微妙的联系与差异。人物间互动交流的神态表情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到他们当时参与活动的状态及心情。这样的构图不仅增进了观众与壁画的距离同时促进了与艺术家和城市所发生运转的事物的交流,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强大的叙事功能也就显现出来了。

公众在欣赏公共艺术的过程中,流动速度较快,观赏的时间较紧促,这些条件就对公共艺术在视觉效果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要求从而保障公众在瞬间接收清晰的信息,可以通过采取简约、明确、整体感突出的方式进行传达,例如当人们身处交通枢纽的场所空间内,心中的想法是迫切到达想去的目的地。此时就需要所处空间内的艺术作品紧凑简约,通过运用丰富强烈的色彩对比、流畅的线条、去笔触化的视觉语言等手法,使人们经过时可以一目了然,获得最直接的视觉信息与心理感受。纽约地铁站的装置艺术,由MTA艺术与设计和纽约交通管理局委托共同安排的永久性装置Metropolitan Faces在2019年12月开始向公众开放。其位置于第57街与第六大道地铁的夹层,共有19块颜色鲜艳的夹层玻璃面板构成,这一面板由德国的Glasmalerie Peters Studio设计,装置横跨100英尺走廊的两侧,安置在了地铁车站墙壁上的铸石板内。因此这是一个复杂充满意义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卡茨现有的画作进行颜色匹配,然后再在玻璃板上手绘图像。在这个地铁走廊上的图像鲜明的人物形象,大胆高饱和的色彩搭配以及拼贴式的图像样式散发着纽约城市活力。这一系列“广告式”的图像营造了一种活力、自然的现代简约式的开放地铁空间,这很好的适应了人们的视觉规律,避免造成视觉紧张感,使视觉上形成一种连续、秩序、和谐的韵律感,为上下班穿梭于地铁站的人们提供了一片令人精神愉悦放松的天地,无意中为这所城市各个阶层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休闲方式。卡茨的创作很好的结合了纽约独特的创新精神,每一张鲜明、简化的图像样式都好像是在下决心吸引到人们的目光并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独特的印象。卡茨在简化这些造型的过程中将更多的信息内容压缩到画面中,使流行文化和装饰性语言应用到画面中,摒弃掉过多细节的描绘。当面对画面时,人们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人物的相貌、表情,更强烈感受到纽约作为美国中心枢纽城市其自由、包容、创新、弹性的文化主题。纽约地铁站场所中存在一种弹性、多元的精神维度,它随着艺术的更新而产生变化重构人们的理解认识,逐渐转化为纽约精神文化内涵的符号特征。纽约城市居民喜欢简约直观、充满设计感的空间环境,而地铁站墙壁上鲜明的人物肖像与自然风景恰好提供了这一极具自由新颖等特征现代风格的场所。通过地铁站展示图像作品,实现了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既可以感染纽约公众的情绪,也可以提升对于纽约城市精神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为以后创作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体现城市精神为目标的现代艺术与场所空间共同构建新的叙事情景,表现城市精神文化,传递表达公众的情感。

城市文化空间不仅是城市文脉与精神的物质环境集合,更是贮藏、展示和延续居民价值、情感、记忆的场所。[3]艺术作品通过公共艺术这一媒介,与公众产生广泛的交流,甚至与社会生活产生一系列效应,艺术作品与空间场所的结合不仅是视觉上的整合协调,更是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公共艺术的方式与结果都是开放的,呈现的作品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中得以检验完成。无论是地铁站、广告牌还是其他形式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面对不同社会背景、种族、国度的人群,作品应当更加通俗化具有群众性。以卡茨的作品为例,这个过程所建立在纽约城市公众的素养与文化认同基础之上,公共艺术需体现并表达大部分纽约公众们的共同理想与意识。卡茨接受了纽约城市艺术自由、包容、多元的意识,画面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现代都市的人物形象与公众产生最大程度上的交流互动,使公共艺术深深扎根于纽约的社会文化中,从而发展的更完整、和谐。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状态的产物,是城市文化与城市中人们的理想与信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通过运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构建关于公众自己的场所故事。当艺术走进生活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时,环境、场所空间赋予了艺术崭新的意义。“与形式共存,与环境共生”作为公共艺术发展的态度与原则,也是艺术家们所需要秉承的理念。将公共艺术视为一场公共文化活动,它涵盖了城市空间内与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理念、艺术及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能力、与审美。艺术家以公共艺术的视角、语言运用叙事功能来赋予场所环境更深刻的意义,将过去与未来不断更新发展的精神文化整合并延续。卡茨许多肖像、风景等画作可单独视为成功优秀的艺术创作,当置于公共场所空间内,需将空间、自然等众多因素考虑到其中产生联系。公众的记忆、情感是公共艺术的基础,否则只会沦为乏味单一的艺术品展示形式。艺术家沉浸在城市地方文化中,运用公共艺术手段建立与公众、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从精神情感层面与公众产生情感共鸣,表达了公众的共性理念,无形中使社会与公众在观念上相互融合。公共艺术与不同的人群、场所环境交流互动,因此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特征从而满足多样的审美需求,真正实现了艺术与场所环境、人群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卡茨场所纽约
羁傲不逊的卡茨开启中国首展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我把纽约搬走了
正确审视“纽约假期”条款
远离不良场所
纽约往事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西百老汇与春街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