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理性主义美学观对古典乐派的影响研究

2023-08-09黄笑宇

关键词:乐派海顿交响曲

黄笑宇

(韩国大真大学,韩国 抱川 11159)

“美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Aesthesis,其本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将美学概念赋予审美范畴地位,他的名著《美学》的出版,象征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一门研究情感规律的学科。因此,音乐美学作为研究音乐本质和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系统,它既是美学与音乐学结合的结果,也是音乐的特征与审美思维互相渗透的结果。

一、古典乐派音乐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音乐美学体验来源于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纯理论数据分析。从14世纪开始,由于作曲、演奏、欣赏和理论的分离,音乐家们开始提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自己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即音乐美学不仅是“说”,而且要“做”,以寻求审美基础。这样的观点恰恰也是长期以来音乐美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形成了音乐美学的两种形态,即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不同的西方音乐家在各自的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中世纪欧洲社会权力产生的人性矛盾

由于中世纪及之前,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导致包括各种艺术和哲学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要为教会服务。因此,中世纪时期的音乐在基督教的帮助下,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从整个音乐理论到记谱法,从合唱、合奏到键盘乐器的兴起以及教学,都与中世纪的教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到了中世纪后期,由于罗马教廷本身具有许多发展问题,罗马教廷的声望逐步下降。从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权力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来看,他们对人性本身的束缚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对人性的禁锢,对艺术发展的阻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禁止,都是违背人性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不成立的,或说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无论人们最终是不是会选择憧憬自由、爱情或者其他生活方式,当初至高无上的教会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存在都会以各种方式阻碍他们,而不是满足他们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放弃追求,向世俗屈服,还是坚决反抗,推翻甚至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问题。大多数的投降屈服是许多人不得不做出的第一选择。然而,当投降和放弃只能带来越来越多无用的效果时,只会让人失去越来越多成为自己的可能。屈服于奴役本身就成了对自己的侮辱,反抗和改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中世纪欧洲社会权力中所隐含的这些人性矛盾,及黑死病等影响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外在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也促成了理性主义美学观的产生。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文主义音乐家的思想与中世纪的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他们把音乐当作是一种揭露人性以及表达人类内心活动的特殊手段。从他们的音乐理论及音乐创作来看,音乐家在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究及阐述上更加趋于理性化。理性主义美学观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它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基础而兴起的,意味着美感来自先进的组织性。在感受美的同时必然有一定的原理,即一切美学都可以通过理性逻辑来理解。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但它仍然无法完全解释美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认为。美学可以称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但恰恰相反,这种认识对艺术创作的帮助非常有限。直到现在,学者对理性主义美学观仍有争议,这种思维方式并非绝对真理。但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思潮确实是一种非常进步的美学观,它的代表是从斯卡拉蒂、巴赫、亨德尔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即广义上的古典乐派,其中包括前古典乐派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古典乐派的理性主义美学观

前古典音乐家的理性主义美学的审美倾向是,相信音乐和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应的因果关系,每一种情感都可以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而表达出来。在这一信念的指导下,音乐家们试图理清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理性,并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各种情感内容的音乐词汇。因此,前古典时期的音乐内容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音乐作品所反映出的第一种思想倾向是尊重人权,反对神权和君权神授。此时,音乐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宗教范围,走出了对上帝的崇拜,转而开始更多地展现出人们的现实生活,使人成为音乐作品中的主角。这一变化在亨德尔的《埃及的以色列人》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部音乐作品中,人被做为音乐的主人公,作品里表达了他的喜怒哀乐,反对禁欲主义。又如在巴赫的许多作品中,积极表达了对幸福的追求、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对等级制度的反对等等。巴赫主张在自然面前平等,解放个性,争取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一)音乐内容的理性化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审美标准首先体现在音乐内容上,他们更加崇尚理性,主要倡导资产阶级的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等,这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美学观的基本涵义。[1]当时的理念是,社会之所以如此的不合理就是因为缺乏“理性”,只依靠理性才能解救人类。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都积极地支持这一观点,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因为始终如一以争取民主的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的神权思想,将人们迫切地想要取代上帝这种情绪变成音乐的中心。即使他们写上帝,但实际上仍是描写人物。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主题只是一件外衣,人文主义才是作品的真正内容。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应该激发人的精神”,但能激发人的精神的音乐应该是美的音乐,是“理性”的音乐。

(二)音乐风格的个性化

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的美学观也体现在艺术特征的个性解放层面。特立独行的个性解放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绝对自由的反叛性格,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具有重要意义和进步价值的。在音乐作品里,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解放”表达了音乐作品的独创性。对艺术原创性和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是音乐家个性解放的重要标志[2]。在古典音乐流派出现前,音乐作品中突出的人格特点未曾受到如此广泛的持续关注。以往在这一方面所强调的是音乐乐派的风格追求,这是乐派整体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表现为音乐乐派意识的搭配与组合。

1.曼海姆乐派。曼海姆乐派强调音乐的强弱以及快慢之间的对比,其乐派风格比个人风格对比更加明显。然而,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时,个人风格才真真正正地凸显出来,这体现出当时音乐家们的一种自我意识的成熟。

2.海顿。海顿在18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在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之下,海顿改变了因循守旧的习惯。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海顿善于创作机智、诙谐、愉悦的音乐来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他一生几乎都是在艾斯特哈兹的宫廷中度过,大量的民间歌舞音乐被运用到了他的创作之中。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使民间音乐融入到了宫廷贵族的气息之中。例如海顿的第44、45、49以及52号交响曲中,这些作品规模十分宏大,主题气息要比以往作品更加宽广。乐章的开端常常是以一个雄伟的合奏展开序幕,似乎在振臂高呼。但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他十分注重感情的表达,即乐观、风趣、轻松是海顿音乐独特的个性特点。

3.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是平和、快乐、简单和自然的,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优雅,他将欧洲宫廷的优雅发挥到极致,这与他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莫扎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宫廷服务。莫扎特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充满快乐,但莫扎特音乐精神的核心是笑对人生。所以,虽然他英年早逝,但创作了那么多欢乐的音乐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的积极心理。他的音乐作品更加注重对心理上的刻画,高度宣扬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使其作品更加积极乐观。莫扎特个性更是善良敦厚而才华横溢,独领风骚[3]。莫扎特作品的这些处理,使宫廷音乐越来越平民化,他也将民间音乐带入宫廷中,是其更加宫廷化,这就是莫扎特与其他音乐家最根本的区别。

4.贝多芬。相比之下,贝多芬的音乐则更向着英雄主义和凸显音乐的戏剧性而见长。贝多芬从少年时期就产生了自由和平等的民主观念。1789年至1794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他心中激起一团热火。与他的音乐作品一样,拿破仑起初被他视为一名真正的英雄,是他消除了专制制度,从而实现了共和制的理想。因此,贝多芬创作了《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后因拿破仑封帝改为《英雄交响曲》。当然还有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之所以被命名为《命运交响曲》,是因为贝多芬在开头提到四个音符时,对他的朋友兴德勒说到:“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首杰作是人民反抗专制和暴政的英勇斗争的胜利之歌,它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的反叛精神[4]。它集崇高与朴实、粗旷与优雅、粗犷与精致、热情与理性于一体,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新高度。又如他的第九交响曲,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合唱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中最高成就的作品,这也是他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和总结。这部音乐作品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它早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象征。在“人们团结成兄弟”

史诗般的颂歌中,所有的对立关系都被消除,所有不同的思想都被融合,所有的个体都在至高无上的崇高理想指引下成为一个整体。贝多芬的音乐鼓舞了一个时代的人们,这种精神将继续下去。虽然当今社会没有大范围的战争和硝烟,但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音乐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新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的延续。

(三)音乐语言的理性化

在音乐语言方面,维也纳古典乐派追求理性,这是他们典型的理性观点。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家认为,感情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下适度地表现,绝不能过分的外露。此外,内容与情感有关,而技术与技能则与理性有关。在维也纳音乐家的作品中,可以听到他们努力地寻求一种更客观、更慎重的方法,以寻求内容与形式、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在这一时期,作品中的喜、怒、哀、乐都不允许超过情感表达而过分宣泄,做到音乐句法结构清晰明了[5]。清晰明了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在音乐语言上。音乐语言调理的清晰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在和声、曲式以及音乐的织体方面,清晰的和声功能主调音乐取代了复杂的复调织体,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的和声是一种功能性和声,这种和声的特点就是主次分明,调性线条较为清晰,对比与统一更加平衡。它展现了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更多的层次性、逻辑性和有机关联性,强调完整的结构。就音乐曲式而言,双主题交织发展的奏鸣曲式正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并传承下来。庞大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善于揭示更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奏鸣曲式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并非偶然。此外,主调音乐的层次分明以及在配器上的层次分明则表现为音乐织体上的清晰,这些特点都完美地体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语言理性之美,示例如下。

1.莫扎特的作品

在莫扎特的《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作品中,他以轻快的节奏展现了他内心的激情。弦乐与钢琴的旋律相互交融,紧紧地缠绕在一起,音乐的旋律稳定但不失活泼,整个乐章在一个大调之中进行,其中回旋曲的旋律爆发出了无限的激情,表达了莫扎特的乐观态度与他音乐中的力量,也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听众带来了非常愉悦的听觉盛宴[6]。此外,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裁多变,表现出他开放包容的心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包括了古典音乐的美及精致的意大利音乐风格,当然还有儿童音乐风格的纯真。在《小星星变奏曲》等作品中,莫扎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创作出简单的节奏及旋律,表现了他对孩童般纯真的喜爱和欣赏,也表现了他自己的童心未泯。在《凭你那美丽的小手》中,莫扎特通过相对简单且直白的旋律,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对真挚感情的向往。莫扎特多变的音乐风格通过其或活泼、或深沉、或直率、或平静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也反映了他对各种音乐都处于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莫扎特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启蒙运动及百花齐放的潮流是分不开的。最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创作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理性因素。他的作品风格越来越被民众所接受,展现了他自身精神的个性解放。在音乐结构上,莫扎特在乐曲创作中灵活地采用各种其他音乐作品作为灵感来源;在音乐体裁方面,莫扎特通过唱歌、舞蹈等多种方式演绎自己的音乐,表现不同情感的传递;在乐章中,精准地利用各种乐器的特点来形成完整的音乐结构,并使旋律互融合从而产生共鸣。在音乐创作中,莫扎特实现了在音乐创作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完美融合及统一。

2.贝多芬的作品

在18世纪末大环境下解放运动的推动之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开始逐渐个性化,每个人的主观思想和内心思想成为关注的重点[7]。19世纪初以后,古典主义音乐所倡导的理性理念开始被后来的浪漫主义情感所取代。贝多芬认为音乐是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它能够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情感[8]。因此,他将音乐倾注在他的精神生活里,在音乐创作中特别关注感受和经历,强调内心世界的动态和描述。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中,他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强烈感受融入到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整首交响曲用详细的语言表达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借助音乐使内心情感强烈地流露和表达。这种开创性的美学和思想表达了对情感体验的把握。又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历时5年才完全的创作成功并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复杂的内涵。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的音乐作品,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是欣赏这部交响曲,都能感受到那时的人们为了自由而战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贝多芬的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完美的表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遭受着身体及物质的摧残,但他仍然忠于自己的信念,仍然忠于 “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忠于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终创作出这部旷世神作。

3.海顿的作品

海顿前期的音乐作品篇幅小巧、曲式结构相对简单、并且大多数采用了质朴、愉悦的风格为特点,所以深受当时奥地利贵族的欢迎。海顿是一位被贵族所赞助的作曲家,因此只能迎合着贵族们的喜好。他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优先考虑“嬉游曲”这种形式,还将嬉游曲与当时比较受到欢迎的“华丽风格”相融合,进行了多次创作上的实验。但由于在创作风格方面不成熟,因此二者的结合不是非常成功。在海顿的中后期音乐创作中,作品的风格开始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后期音乐作品中,更加突出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在他的交响曲作品中,小调的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小调在意大利巴洛克式的音乐中常常代表着快乐,但对于海顿来说,小调是他思潮澎湃的载体,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海顿的小调交响曲被冠以“悼念(No.44)”、“悲歌(No.26)”、“受难(No.49)”、“告别(No.45)”等头衔[9]。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悲伤只是这类交响曲风格的一个层面,而另一层面,则是海顿想表达的危机感以及激情的释放。音乐作品中的情感通过小调的运用而更加显现出来。在一些快板乐章的调性处理上,小调的出现也使得交响曲中戏剧性更加突出,危机与激情的效果也就更加地凸显。当海顿开始脱离了教堂奏鸣曲这种形式结构后,并开始创作经典交响曲时,第一乐章与第四乐章同为快板,并通过小调调性的展现,就将戏剧性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完美。这与古典乐派理性主义所提倡的音乐内容的理性以及个性解放不谋而合[10]。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理性与情感、内容与形式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在美学上,古典主义音乐并不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更注重客观的态度,同时古典主义音乐也更加注重音乐形式的美学。在严谨和简约的同时,它也带来了激情和创新,这一时期的音乐具有朴素、庄重、典雅的特点。只有掌握了音乐风格的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浪漫主义和20世纪的音乐风格。但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没有注意对这一时期音乐作品的分析,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从中可以看到,只有真正理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理性主义美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及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才能把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演奏好,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巨大的激情与能量。

猜你喜欢

乐派海顿交响曲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