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道德学习的策略

2023-07-29顾卫红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

顾卫红

【摘   要】道德学习是不断地将外在的社会价值转化为内在的个体价值的过程,也是个体建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价值习得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的重要阵地。为了使道德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促进道德思考;聚焦核心问题,促进道德生长;拓展学习资源,强化道德思维;助力多向思考,提升道德认知;拓展学习空间,强化道德实践”,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学习;情境;道德实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道德学习是不断地将外在的社会价值转化为内在的个体价值的过程,也是个体建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价值习得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的重要阵地。然而,综观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动思考不足;道德学习停留在表面,没有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具体的道德行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实现认知与导行、接受与批判、内化与外行的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真实情境,促进道德思考

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它是一种情境性学习,需要在真实的道德情境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进行。同时,它也是一种主体性学习。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主体,需要对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行为规则进行主动建构。然而,学生在进行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受制于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范围以及理解能力,常常是知道道理,却无法深刻理解其中蕴藏的正确价值观,难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道德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

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为例,本课中的“勿忘国耻”板块以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三个历史事件为脉络,带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近代遭受的苦难和屈辱,体会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五年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了解。但由于缺乏基于真实情境的完整认知,他们容易以偏概全。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学生参观网上博物馆,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网上展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上展馆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照片、视频、革命文物了解历史真相,获得真实的情境体验。同时,教师设置了多个发人深省的提问:日本侵华带给我们怎样的灾难?我们是如何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这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一个个基于史实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动力。

二、聚焦核心问题,促进道德生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要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问题源于学生在特殊情境中产生的质疑与困惑,是学习的起点,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的思考支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问题的指向不能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上,还要深入到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层面。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涵养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

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本课需要达成的目标是“了解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字体;探究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初步感知汉字的造字特点;感受并珍视饱含着祖先智慧和灵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本课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针对教学目标,教师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汉字为什么能够千年不衰而沿用至今?学生经历“这些是什么文字?”的事实性知识学习、“汉字是如何演变的?”的方法性知识学习、“为什么汉字能够千年不衰?”的价值性知识学习等过程,其思考逐渐趋向理智化。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感受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形成对汉字这一民族瑰宝的欣赏之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三、拓展学习资源,强化道德思维

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其社会参与度不高,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使得道德学习受到了限制。对此,教师应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引领学生从中提取有关信息,从问题情境出发,选择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严密、系统、透彻、思辨的道德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拓展学习资源时,要以适切性为原则,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资源。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能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在本课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学习环节,学生需要达成以下目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感知那段屈辱的历史,树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爱国志向。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后,主动提问:侵华日军为什么要屠杀无辜的百姓?中国军民为什么无力反抗?教师根据适切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表1),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和平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我们应该从小奋发图强。在有效的学习资源的帮助下,学生深度思考,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助力多向思考,提升道德认知

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制约着道德价值的判断,影响着道德行为的选择。在进行道德价值选择时,学生时常依赖于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缺乏从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升学生预见行为结果的能力以及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从本能的选择转向自觉思考后的选择。

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的教学为例,作为未成年的儿童,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告内容进行筛选甄别,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在“学会识别广告”板块,教师设计了“推理任务”(如表2),提供了三个方向,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进行思考,避免简单依靠表象或直观印象进行判断造成的不良后果。学生按照可能性法则,一步一步进行推理,逐渐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提升了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并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推理的使用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学习空间,强化道德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逐渐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课程的基础,旨在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加强与课内课外的连接,将教學空间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强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改善功能,通过外显的行动对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水平进行检验,使学生达成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增强道德学习的实效性。

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解家庭劳动的意义,主动争取并参与家庭劳动,承担家庭责任。本课中,道德实践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到家庭劳动的责任与意义之后将这种认识落实到行动中。教师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从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真实现状出发,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先争取机会,再落实行动。学生与家长签订家务劳动承诺书,亲子共同设计“家庭劳动打卡评价表”,以此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在家庭教育力量的支持下强化道德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了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道德学习的核心课程。教师要立足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适合的道德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道德情境,聚焦学生道德学习的核心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教师还要联动课内、课外空间,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唐爱民,刘晓.道德学习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3]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江苏省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