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

2023-07-21蔺禹萱

今古文创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快乐

蔺禹萱

【摘要】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之中,全书围绕着“快乐”一词而展开。亚里士多德大致从快乐与痛苦、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德性三个方面,辩证地探讨了他自身对于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快乐;尼格马可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4-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4.019

古往今來,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快乐。那快乐到底是什么呢?其又将如何来实现呢?快乐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所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古希腊神话当中,就有着掌管快乐的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职责就是去布施欢乐,而他确立古代社会文明的法则,维护世界和平的做法,就体现了他自身对于快乐的定义。而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之中,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辩证地分析了快乐与痛苦、快乐与幸福以及快乐与德性的关系。快乐一词贯穿了这本伦理学之中,亚里士多德将大部分笔墨落脚于第七卷与第十卷,第二卷与第三卷中也零星有着对于快乐的一些观点见解。

一、快乐与痛苦

(一)快乐与痛苦的差别

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之中,快乐与痛苦的对照最早出现在第二卷,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必须把伴随着活动的快乐与痛苦看作是一种品质的表征。为了去获得快乐,我们可能会去做一些卑贱的事情,而痛苦可能会让我们逃避去做一些高尚、高贵的事情。因此柏拉图认为所谓正确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情感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情感。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快乐与痛苦都是我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只有从小的正确引导,才能对我们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提及勇敢的概念,勇敢总是同恐惧与信心这两方面相关,人们习惯性地把在引起恐惧的事物面前保持镇定不受纷扰、处之平静称为勇敢。所以勇敢本身就包含着痛苦,正是因为承受痛苦比躲避快乐更为困难,所以其所受到的称赞也是公正的。对于勇敢者来说,他所做出的勇敢的举动对他而言可能会造成他自身的死亡与伤痛,因此死亡与伤痛对于他来说是痛苦的,但是他愿意去承受这些痛苦,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是高贵的,不是卑贱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他在德性上更加完善,从而使他所得到的快乐与幸福更充足,哪怕是死亡这么大的痛苦他也愿意去勇敢地接受,我们在为他人的慈善而牺牲自己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而当人们产生巨大的痛苦之时,过度地痛苦使人们去追求过度地快乐,这种过度的快乐可以使自身被麻痹,短暂的忘却这过度的痛苦,他们将过度的肉体快乐作为某种治疗方式。有人认为痛苦是正常品质的匮乏,快乐是这种匮乏的补足。①但是匮乏与补足只是肉体的感受,快乐并不是一种补足,甚至在所谓的补足的过程中甚至还伴随着快乐的出现。就像我们的身体被划伤,这本身是痛苦的,而当我们在划伤那一下感受到的刺激感,便是一种快乐。快乐与痛苦并不是作为一种性质的存在,反而在某种意义上互相补充完善,从而健全了我们的人生感官感知,满足了我们的某种欲望。

(二)适当对待快乐与痛苦

灵魂的本性在品质上与那些会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我们在该追求某种快乐与痛苦之时选择了不追求,而在该躲避某种快乐与痛苦之时选择了不躲避,或者,如果我们在不适当的时间里,以不适当的举动行为,或是以其他不适当的方式来追求或者躲避快乐与痛苦,这就会使快乐与痛苦成为品质变坏的原因。只有节制才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只有适度的、不改变本性的去做事才能够快乐。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适度,肉体的快乐与对荣誉的爱和对学习的爱这样的灵魂的快乐是不同的。②快乐与快乐之间也有着差别,就像爱荣誉或者爱学习的人只对荣誉和学习这些事情感到快乐,他们所具有的这种快乐,就是一种灵魂上的快乐。在其他的与肉体快乐无关的快乐上,我们也不会说这种快乐是放纵亦或是节制的。而只有在面对肉体快乐之时,我们会说节制是同肉体快乐有关的。因为肉体的快乐更多地体现了我们作为动物的一种本性,是兽性的表现,肉体的快乐总是象征着我们的欲望,而与我们的欲望相对的,就是要去节制好我们自己的欲望,不能放纵无限的欲望。这也是为什么坏人所以成为坏人的原因,他们追求过度的肉体快乐而不是必要的肉体快乐,将自己沉溺于肉体快乐之中。一个人并不是因为他可以直面痛苦就被称为这是节制的,也不是因为他不能面对好痛苦就被称作放纵的。放纵的人被称作放纵是因为他在追求快乐之时,没有因为没得到快乐,而不适当地感觉到由快乐造成的痛苦;而节制的人被称为节制是因为他在追求快乐之时,没有因为没得到快乐,或回避快乐时不感到痛苦。这也与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快乐我们就要坚持适度原则,做到不偏不倚,要节制好自己的欲望。节制的人可以做到不以放纵的人最喜欢的事物为快乐,也不以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也就是说节制的人不会无限地追求肉体的快乐,做事之时也可以做到适度,对于这些事物当中令人愉悦的事物也不会去产生过度的快乐。适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做到心如止水,做好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二、快乐与幸福

(一)沉思的快乐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我们能够追求的最高美德。在幸福的快乐当中存在着一种不包含痛苦或欲望的快乐,也就是沉思的快乐。这种沉思的快乐指的是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之时,可以不存在其他任何的匮乏之下的快乐,不会受到其他任何的外界因素的影响。沉思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我满足,做到沉思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更好地做好我们自己。就好比运动与静止,静止才是一种更好地状态,只有当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不改变之时,我们才能沉下心来,进入灵魂所在的精神世界去探讨更多的事物。只有沉思才能使我们达到最完善的实现活动,会沉思而又有思想的人才可以在做事之时,都保持在一个适合的位置,从而使其实现活动也变得更快乐。因此,快乐更多的存在于静止之中,而不是在运动之中。在《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我们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以此为定数,我们才能够更加坚定好自己的志向。变化的多样就是人的劣根性的体现,而要想从寻求快乐转变到自己制造快乐,就要去让快乐始终保持在一种适当的静止状态中,达到“无往”,也就是达到本无一物的空的理想境界。沉思是一种自足,是不需要任何人为干涉的,这是只需要单纯依靠自己就可以达到的一种幸福。正因为幸福是真正的快乐,在快乐的实现过程中沉思有着重大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沉思对于制造快乐有着很大的作用,沉思就是一种最大的自足,是完全不依靠偶性的存在。我们总是习惯被爱,而不是主动去爱,只有当我们各安其分、做到了沉思,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爱。沉思指的是要过好自己自身的生活,而不是去过什么某种其他的生活。沉思是“无功”的,做到沉思是没有功劳、没有成效的,在沉思之中极为重要的就是要规范好自己的德性。

(二)幸福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之中,全书的中心主题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们所向往与憧憬的。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人生短暂,而人生在世时,我们的追求就是要达到幸福与快乐,与自我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快乐既是实现活动,也是目的。快乐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去追求达到真正的幸福,得到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满足,得到灵魂的超脱。幸福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自己的幸福是要靠我们自己追求创造的,快乐就是实现幸福的一个小方式。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善,而快乐也是善但并非是最高善。幸福就是快樂的生活,要想真正幸福,那么就要快乐。人们都渴望幸福,所以幸福必然是快乐的。只有当快乐与实现活动是属于善的,幸福的生活才会令人愉悦。真正的幸福应当是自足的,是不依靠于外力的,因此也是不需要他人的赞赏的去证明的。③明明德于天下,此最高善。我们应当做到的就是知事理却不去显摆,这些的前提都是修己。我们要做到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要去做在我们力所能及之下的知行合一,做到少说多做。幸福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我们就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神,用自己来养自己的贵气,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做到临危不惧不怯场。

三、快乐与德性

(一)道德德性与快乐痛苦相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性的对象就是快乐和痛苦。德性同实践与感情有关,而每种感情和实践又伴随着快乐与痛苦,那么就使得德性与快乐和痛苦也有着关联。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产生最好活动的品质,恶是与此相反的品质。快乐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快乐也从小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所以我们很难去摆脱对快乐的感觉,因为它已经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了,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对快乐的追求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甚至是必须要去做的。赫拉克利特认为战胜快乐比战胜痛苦更困难,而技艺与德性却总和最困难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这就使得要想具有德性就要去战胜快乐。快乐对我们的诱惑力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很多人总是在追求着快乐,快乐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肉体与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去避免快乐便成了一种是否具有德性的考验。如果一个人可以将快乐与痛苦运用得好那么就可以使这个人成为一个好人,而如果没有运用得好就会使这个人变成一个坏人。所以说德性与痛苦相关;德性成于活动,要是做得相反,也毁于活动。德性是一种品质,一个人具有道德德性是他拥有快乐的根本源泉,道德德性是一种对我们自身的约束,而如果一个人待人处世毫无道德底线、毫无原则,那他就很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丧心病狂的事情。人只有自身具有道德这个品质才能获得快乐,痛苦就是恶的一种体现,有德性是我们为人的基础。道德品质中的德性与恶都与快乐与痛苦有关,多数人认为幸福包含着快乐。快乐与痛苦贯穿整个生命,对于德性与幸福至为重要。同时快乐并不是一种性质,更多的像是反应我们德性的一种表征。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在德性的驱使下,跟随着我们的灵魂去做一些具有德性的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并不会带给我们快乐,可是我们仍然会积极去做,这就是因为这种道德德性的驱使,给我们内心带来了满足感,它让我们对其有所期望,这种期望与满足便是一种快乐。

(二)快乐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果快乐与实现活动不是某种善,那么幸福的人的生活就显然不是令人愉悦的,只有快乐与有德性是实现活动,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如果快乐不是某种善的东西,那他的生活将会是痛苦的。④因为与善对立的就是恶,不快乐那就是会感受到痛苦。快乐和健康一样,都是被限定的,它是在一定界限内变化的,包含着较多和较少的变化,它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说明怎样才是快乐的,而是会有一个起伏的变化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总是把幸福与道德德性联系在一起,他关于快乐的想法就是想要帮助人们从快乐的本质或真正使人们快乐的东西之中,找出他们认为会使他们幸福的东西,去在快乐之中寻找一种真正的幸福。在这一过程中,善的观点与善行动的目的被相关联了起来,我们知道善具有双重意义,某种善的东西或者是一种实现活动,或者是一种品质。如果快乐与实现活动不是某种善,幸福的人的生活就显然不是令人愉悦的,只有善的东西才是可以让人达到幸福的。如果快乐不是某种善的东西,那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是痛苦的。如果每种品质都有其未受阻碍的实现活动,如果幸福就在于所有品质的,或其中一种品质的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这种实现活动就是最值得欲求的东西。⑤而快乐就是这样未受到阻碍的正常品质的实现活动。⑥实现活动有着好坏的区分,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好的实现活动应当是人们去追求的,而坏的实现活动应该是人们所避免的,还有些实现活动是不必要追求也不必要避免的,与其相应的快乐也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与实践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人对快乐的感知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不同的人对快乐的想法与感受也是有所差别的。而我们去获得快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不受限制的,得到快乐是没有约束的存在,只有能够完善好人实现活动的快乐,才是我们应该去追去的真实的快乐。⑦

四、结语

对快乐的探讨贯穿了《尼格马可伦理学》全书之中。快乐是真正达到幸福的一种实现形式。我们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快乐完善着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对快乐思想的研究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也为后人在探讨快乐的方向上起到了指引作用。这让我们不断去思考快乐与痛苦、快乐与幸福以及快乐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同样这个问题,也值得历代人去不断探索。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2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9页。

③王樊:《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解读》,《理论界》2021年第2期,第49-54页。

④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1页。

⑤张玲玲:《〈尼格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西部学刊》2020年第15期。

⑥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1页。

⑦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伯格.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邓文正.细读《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北京京海印刷厂,2011.

[4]王樊.亚里士多德的“快乐”思想——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解读[J].理论界,2021,(02).

[5]张玲玲.《尼格马可伦理学》的快乐思想探析[J].西部学刊,2020,(15).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快乐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走进“快乐”大本营
古往今来之紫砂收藏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