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特征分析及防范对策

2023-07-12管笑笑

法制博览 2023年18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受害者诈骗

管笑笑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速度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类犯罪[1]。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云剑”“断卡”“断流”“长城”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地区发案率仍然居高不下。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狂,电信诈骗犯罪屡禁不止。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危害,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扰乱,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突出特点

2022 年9 月2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将电信网络诈骗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一)犯罪成本低,非法收益高

犯罪分子先期不用投入过多成本,只要有电脑、手机卡、银行卡就可以完成诈骗,犯罪过程也无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犯罪流程[2],并且犯罪模式简单,极易传播、仿效。只要犯罪分子有足够的耐心,并经过周密的布置,就能成功完成诈骗,而且非法收益极高,就算被抓住量刑也相对较轻。

(二)犯罪行为不受时空限制,隐蔽性强

犯罪的实施过程不需要犯罪分子和被害人面对面接触,打破了传统犯罪的时空界限,而且所显示的来电号码都是被篡改、加工过的号码或境外来电,使得受害人对犯罪分子的情况一无所知,隐蔽性极强,降级了暴露的风险,并且证据基本上都在网络上,很容易被销毁。

(三)犯罪手段加速迭代升级,日趋智能化、专业化

犯罪手段具有明显的智能化和专业化特点,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诈骗手法、“话术”随时更新,人民群众很容易掉进犯罪分子精心布置的陷阱。犯罪分子依靠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渠道非法盗取被害人信息,并根据精准信息为被害人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税务、金融等专业知识在言语交流中让受害人消除疑虑、打破心理防线、逐步落入陷阱,从而完成诈骗。公安机关已发现的诈骗类型有50 多种,其中有五种主要的类型: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

(四)犯罪团伙组织严密,集团化趋势明显

诈骗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3],诈骗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协同诈骗[2],并且层级分明,各个环节人员组成相互独立、单线联系,同时又相互配合,具有明显的集团化特征。

(五)作案跨国跨境化,波及范围广

随着打击力度的持续加大,境内大批诈骗犯罪团伙已经向境外转移,不法分子利用各国之间的法律差异、司法协助的不完善、国际协作管理漏洞等,在境外设立窝点,租赁服务器,对我国境内群众实施诈骗。境内境外衔接紧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隐蔽性极强,波及范围非常广,打击难度相当大。

二、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的主要特征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研究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的主要特征。

(一)年龄特征

根据国家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2021 年所有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群体的年龄比例如图1 所示,可见18 ~35 岁的年轻人是电信网络诈骗最大受害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5.5%。最熟悉网络的人为何成为受骗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年轻人更依赖社交网络,更容易泄露个人信息,从而被骗子盯上。骗子会根据受害者“量身定做”这类专业话术,能准确说出受害者的姓名、身份证号、购物记录这些个人信息,这就造成了现在年轻人对此类骗局难以辨别的现状;2.这一群体中的“00 后”多为在校学生或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因经济能力有限,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不足,容易陷入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虚假购物服务、刷单返利等骗局;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90 后”,收入相对稳定且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例如车贷、房贷、装修贷、消费贷等,同时也存在情感、婚恋方面的客观需求,极易遭受假冒身份诈骗、刷单返利、网络贷款、网络婚恋交友等类型的诈骗。

图1 2021 年全部诈骗类型的年龄比例图

(二)性别特征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比女性更理性,但实际上男性比女性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概率更高[4]。《2021 年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所有诈骗案件中,男性所占比例高达61%,女性仅占39%(如图2),数量悬殊。涉及两性话题的色情、网络婚恋、交友等诈骗类型,是男性受骗的重灾区。其中,男性受害者被色情诈骗比例高达93%,网络婚恋、交友诈骗也达到86%。由此可见,男性显然严重缺乏对两性话题的抵抗力。而女性更容易落入冒充电商物流客服、“杀猪盘”等方式的圈套。

图2 2021 年全部诈骗类型的性别比例图

(三)心理特征

电信网络诈骗能够成功实质上需要被害人的“心理配合”[5],如果没有被害人的互动回应,诈骗是很难成功的。犯罪分子利用民众的贪利、恐惧、不谨慎、从众、不敢承认失败等各种心理,精心编制剧本话术对特定人群实施精准诈骗,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圈套。

例如,刷单类诈骗犯罪分子通常以“足不出户、高额返佣”为旗号,吸引受害者尝试“做任务”,前期以小额返利骗取受害者信任,再逐步诱导受害者下载用于垫资充值的诈骗APP。想要提现时以“未完成任务”“卡单”“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理由拒绝支付本金及佣金,甚至诱骗其将更多资金追加投资,最终导致受害者血本无归。据央视新闻报道,从2022 年开始,刷单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发案数和资金损失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40%,成为当前危害最为突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此类案件中受害者多为女性,受害群体以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青年人、家庭妇女、大学生为主,此类群体渴望足不出户就能赚钱,并且消息来源和渠道有限,相对闭塞,警惕性不高,难以识破骗局,很容易就被这些蝇头小利所诱惑,从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甚至在已经遭受到财产损失,并意识到是电信诈骗时,由于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和羞于面对家人,仍抱有侥幸心理,选择继续麻痹自己,听从骗子的指令投入更多资金,导致最后倾家荡产。

三、基于受害者特征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一)个人层面

1.提高个人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贪利”思想,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更不会掉馅饼,切忌贪小便宜吃大亏,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所追求和向往的都要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获得。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风险情境时应当积极寻求帮助,避免冲动决策。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控制不安情绪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做到深思熟虑,提高防范意识,时刻警醒,防患于未然。万一真的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要趁早撤离,及时止损,并在第一时间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避免受到更大的损失。

3.增强个人隐私及信息保护的意识。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被害人的信息之后,会根据这些信息精心编制剧本骗术,对被害人实施精准诈骗,对于这种有预谋的并且如此精准的诈骗,受害者很容易就会掉进犯罪分子的圈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信息的泄露,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4.克服网络依赖,回归积极健康的日常生活。当代人过度依赖网络也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泛滥的一个重大原因,例如“杀猪盘”类诈骗案件频发就与现代人沉迷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之后,选择到网络中来寻求情感安慰,这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种专业的情感骗子会针对不同的受害者套用不同的人设,按照相应的剧本套路,让受害者一步步沦陷在他们感情的糖衣炮弹中。所以,我们应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多参加社交活动,多运动和锻炼,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5.多关注社会新闻,多学习反诈技能。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诈骗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他们会结合当下最热点的话题来设计剧本骗术,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多关注官方发布的反诈宣传,并且掌握必要的反诈技能,同时也要提醒家人朋友注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二)国家层面

1.提高宣传的精准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本文从年龄、性别、心理三个维度来分析了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所得到的这些特点,可以分性别和年龄阶段对公众进行反诈宣传,使宣传更加有针对性,加大宣传力度,让宣传走进课堂、走进工作、走进生活,渗透到方方面面。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言,防范比打击的作用更大。

2.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需求,并且提升破案的效率,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可以采取让一线办案民警分批次定期参加培训,以及举办技术大比武等方式,促进各地民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办案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协作。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并不仅是公安机关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及企业的积极配合,减少非必要的流程,节省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4.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电信网络诈骗本身就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性质,且诈骗手法简单,仿制起来非常容易,再加上法律的支持力度不够,抓到罪犯后判几年刑就释放了。过高的回报和较轻的惩罚,不利于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因此,完善立法,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惩罚力度,也能对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5.健全电信诈骗跨国犯罪立法,加强国际执法合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智能化、专业化、集团化、跨国跨境化等特征,加上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有大量诈骗犯罪团伙转移到海外,大大增加了打击难度,亟待完善跨境立法、加强国际合作。

四、总结

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频发、打击难度大的严峻态势下,亟须优化以打击为主的传统思路。本文从被害人的视角出发,研究不同群体易遭受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以及易落入电信网络诈骗圈套的人具有的普遍心理特征,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从预防犯罪的方向入手,让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受害者诈骗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与谁接头?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