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策略

2023-06-30陈云

天津教育·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活动语文

陈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并提出文化自信素养,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坚定信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自主传承祖国语言文字文化成果,并主动参与到文化生活中。那么具体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哪些意义与价值呢?

一、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唤起学生保护中华文化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家国情怀。当小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和民族自信之后,便会自发地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优秀文化,积极参与文化生活,这就能有效地避免传统文化流失,同时不断地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自然而然地生成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第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使学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文明社会的礼仪要求。中华文化有着优秀的历史,而每个人的性格、品德等都会受文化现象的直接影响。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健全学生的心智,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主动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语言文字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小学生不断地拓展语言知识储备,在交流时自主迁移语言素材,根据实际情况从美的角度欣赏并传承中华文化,这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顺利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语文。由此,可以端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便于促进学生的学、改进教师的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从多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生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自主传承中华文化,逐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并积累文化底蕴。本文将从导入环节创设文化情境、在任务探究中渗透中华文化、通过阅读活动组织文化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文化四个角度,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

(一)在导入环节创设文化情境

情境教学是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基本方法之一,其作用在于真实还原并再现某种社会文化现象,使学生积极思考文化现象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文化情境,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发散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积极讨论文化现象,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在此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文化情境。

首先,利用生活实物布置教室,如利用指向性明确的文化产物、标志等布置墙壁、走廊等,使学生由此回想文化生活与成长经历,自觉参与文化生活的讨论与分享活动。小学生是感性的,直观的物质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交际欲望,使学生自觉分享文化生活,所以通过布置物质环境的方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端午粽》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提前购买了粽子,并在课前准备环节组织学生品尝粽子,让学生在品尝粽子的过程中思考在哪个节日会食用粽子,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端午节的常见习俗。不少学生都很喜欢吃粽子,在品尝粽子时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家中长辈在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主动解释端午粽的食材搭配、制作工艺等,也会自然而然地讨论端午节的各类习俗,而教师据此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为何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及时补充文化背景,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愉悦、幸福的心情阅读《端午粽》这篇课文,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真实的文化现象,打破时空界限。很多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利用生活实物还原文化现象,仅凭语言描述又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真实的文化环境,再现文化生活,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內涵与底蕴,自主传承我国优秀的文明成果。

例如,在《升国旗》一课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每周一都会在学校内参加升旗仪式,升国旗时需行注目礼、唱国歌,所以在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国歌以及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画面。在视听资源的启发下,教师与学生一起按照升国旗的仪式要求行注目礼、唱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遵守升国旗的礼仪规范。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要高度自觉遵守各类文明礼仪和规章制度,升国旗时要严肃认真、严格遵守升旗礼仪。

再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并不了解泼水节的由来,也不了解傣族文化,教师便利用信息技术整理了傣族地区庆祝泼水节的文化资料,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相关视频,告诉学生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希望学生尊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由此使学生坚定地相信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情境启发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两个角度确定创设文化情境的具体形式:第一,从学生视角,预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想象的情境创设方式;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情境创设方式,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文化场景和文化现象,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切实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在任务探究中渗透中华文化

客观来讲,小学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此,在组织任务探究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明确的文化传承任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整理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化,使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活动中积极传承中华文化,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突出文化传承任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要素,使学生积极整合文化资源、探寻文化底蕴。例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字词的积累与认读方面,但是本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传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除了按照常规方法预设字词积累和认读任务之外,还要设计文化教育任务,如梳理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常见习俗,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节日体验活动。由此,小学生不仅要积极讨论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常见习俗及其代表性的食物和活动,也要自主追溯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自然而然地传承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其次,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主动分享文化生活、分析文化影响,通过平等的生生、師生交流开阔文化视野,自主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在《望洞庭》一课教学中,教师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翻译诗句的意思,概括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自主感悟诗歌意境,品评古诗的语言表达特点,希望学生在古诗翻译与鉴赏活动中自主传承我国的古诗文化,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在这一任务探究活动中,学生也可以自主利用电教设备搜索洞庭湖的景观资料、古诗鉴赏手法阅读资料以及古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经历等时代文化资料等,通过小组分享与积极讨论自主传承我国优秀的古诗文化。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资源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告诉学生要保护山河美景,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任务探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生的生成性学习行为去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不仅能高度认同中华文化,还能产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伟大理想,从而自觉地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真正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积极投身于复兴中华民族的高尚事业中。

(三)通过阅读活动组织文化教育

阅读不仅是小学生获得语言素材的基本媒介之一,也是引导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自主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华文化,并主动传承我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统一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常态化、规范化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作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学校主动缩减课后书面作业量,设计多元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在此环境下,教师每天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名著小说、散文集等多元化读物,使学生不断地积累祖国文字语言素材,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旺盛的生命力。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其次,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行选择课外读物,使学生自主整理文化资源,并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丰富文化积累,树立文化自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如有的学生喜欢古诗词,有的学生喜欢读小说,还有的学生喜欢读散文、童话故事等,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整合个人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特定的主题文化体验活动中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例如,如果学生有机会参与茶文化体验活动,那么则可以自行从国学经典作品中搜集关于茶文化的文学作品,积极学习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理念,自主传承茶文化,学习古人在茶文化宣传与发展中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等优良品德与处世态度。

丰富的阅读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是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基本方式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设计课外阅读实践,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文化思维,使其在阅读实践中自主传承中华文化,保护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四)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文化

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是以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是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文化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明成果,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担当意识。

首先,根据乡情特点设计文化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和场景资源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获得直观、真实的文化体验经历。其次,通过家校社三方合作保障文化体验活动顺利开展,不仅要在校内组织学生传承中华文化,也要在校外组织学生积极传承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切实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与体验,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好充分准备。最后,在文化体验活动中要主动打破学科限制,多学科教师要共同指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与学生家长一同组织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校内自主学习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与常见习俗,在校外积极参与节日习俗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中秋节期间,教师在班级内组织学生阅读关于中秋节的文化资料,包括中秋主题的古诗词、散文、文化故事等,初步拓展学生的文化积累,然后由家长组织学生准备庆祝中秋节的各类食材,如月饼、螃蟹、菊花等,在夜晚时分陪伴学生赏月。在这一节日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各种“仪式感”中重燃文化体验热情,且能够了解中秋节对中国人民的寓意,便于优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自主传承中秋习俗与文化成果。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唱关于中秋节的歌曲,美术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画一幅中秋主题的绘画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在学科实践中全面开展文化体验与传承教育活动,使学生自主传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文化体验情境,设计明确的文化传承任务和探究活动,结合丰富的阅读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投身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中。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活动语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