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

2023-06-30史梦琳

天津教育·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教师

史梦琳

所谓“STEAM”教育理念,就是主张在主要课程教学工作中同时完成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这五个方面相关知识综合渗透和生本素养有机培养的教育理念。小学美术尽管在传统认识中被定义为“副科”,但是该课程所具有的知识储量和文化反映范围却是本阶段课程体系中最全面的。另外,美术虽然属于非考试科目,但是小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等概念的正确理解几乎以美术为基准生成课程,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树立多元渗透和跨学科联动意识,才能进一步发挥美术课程的立体教育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要建立在对STEAM教育理念之于小学美术教学实施重要性的精准认知基础上,其次要立足于这一正确认知开展体系化的多模块、多维度方案设计和执行。

一、以STEAM理念为指导丰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一)通过生活观察总结美术知识,培养“由表及里”的科学思维

美术是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且具有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特点并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源于美术艺术所具有的广泛的生活存在性和反映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小学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抛开“教材至上主义”的片面化、机械化的思维逻辑,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趣味取向以及目标课程的教学主题、方向、目标等要素,积极地带领学生依托对身边的人、事、物的能动观察来发现相应的美术资讯,同时引导学生从上述资讯中提炼出对标于课程学习的认知要素,使之成为具备更强综合反映性和高维发展力的美术艺术认知成果,继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由表及里”的总结式科学思维和常规科学认知论。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色彩”方面的知识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圃或绿化带附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形形色色的花朵:红艳欲滴的玫瑰、鹅黄温润的秋菊、粉嫩可爱的桃花……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花朵有着不一样的颜色,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看到这些颜色时有怎样共同的感受呢?”通过学生不一而足的发言,教师可以从“感官感受”的角度出发进行必要的引导,得出“都让人觉得心里很轻松,觉得暖洋洋的”之类的答案,继而帮助学生总结“暖色”以及“冷色”的概念结论。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实现了一次理性化的“进化”,对相应的科学探究思维也能完成进一步构建,同时对美术艺术和科学探究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更能动的认知。

(二)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美术知识,培养“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

虽然美术是一门艺术类科目,但是小学美术中很多知识要素的形成是建立在无数次相关的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总结基础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将“格物致知”作为实现科学与美术融合教学的一大主题,在优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入相应的资源,带领学生结合课内知识以及自己对美术的好奇心来设计、执行相关的验证和探究实验,依托动手实践和比较观察等科学方法总结新知、掌握技能,同时利用实验的感受引导作用学会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倘若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结合课上实验活动的经验自行设计更多的美术实验,进一步扩大课程“战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三原色”这部分知识时,教师不妨安排学生从家中带来不同颜色的墨水或美术颜料,鼓励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内容试着用手头的材料“调配”出不同的颜色,观察是否真的无法将“三原色”通过“混合调色”的方式“创造”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尝试将“白色”这种看似最简单的颜色“调”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对每次使用的颜色进行固定搭配,以熟悉“变量控制法”这种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模式。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蕴含于美术中的科学要素的理解将呈现出更强的实践属性,同时能够通过实践渠道对美术艺术开展更有质量和效率的学习认知,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STEAM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意识

(一)以技术为工具解决日常问题,塑造学生的技术价值理念

众所周知,技术存在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解决一系列生活或生产中的问题,那么怎样利用相关的技术来处理问题也就成了诸多科目实现技术渗透教育的关键。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小学美术教师在依托课程教学工作完善学生技术认识思维的过程中,应率先引导学生立足于美术知识总结对应的技术概念,同时利用这些技术概念尝试解决存在于自己身边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正确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娴熟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美术学习、技术学习和生活应用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最终塑造正确的技术价值理念。

比如,在完成“透视现象”方面的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遇到的场景: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经常会发现看起来近在咫尺的一个景点往往需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抵达,而回头看一看来时的出发点,也感觉似乎并不是很远。教师就可以从“近大远小”这个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试着解决“如何在生活中比较准确地判断远景的大概距离”这个问题,并逐步带领其总结“指测法”或“等步缩量法”等技术方法。

这种模式的有效应用让学生形成了从美术认知中总结技术要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从客观上揭示了美术课程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内涵的应用价值,继而达成更理想的跨学科渗透教育目标。

(二)以技术为手段验证个人猜想,塑造学生的技术应用意识

人們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且对一些未知的奥秘也能起到“循窥其里”的功效。通过日常观察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具有巨大的“脑洞”,对一些旁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常常会得出出乎意料的结论,而且经常会出现脑海中“灵光一闪”的奇妙经历。立足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小学美术教师务必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和认知技能对一些科目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大胆猜测和谨慎论证,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借助这样的渗透教学引导,学生一方面能够有效积累更丰富多元的技术应用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在论证成功的那一刻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对他们技术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大有裨益。

例如,在完成“图案和图形”方面的综合教学后,部分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在数学课上学到的“圆”这个特殊的图形,并对“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个结论的真实性产生猜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围绳截图”的方法,利用一根绳子或棉线围出不同样式的几何图形,而后剪裁出同样大小的纸片,将它们拼到一起做一番直观的验证,看看是否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

借助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依托对应的技术认知成果进行拓展思维活动,同时在过程中感受到技术概念核心层面的价值内涵,从而提升跨学科教育的成果维度。

三、以STEAM理念为指导塑造学生工程执行思维

(一)借助小组合作实现任务的“由繁而简”

工程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的认知里俨然是一个“恐怖”的存在:任何能够被叫作工程的任务常常都非常复杂且具有很多项具体内容,倘若由某一个人来做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这样的一种思维认知,小学美术教师不妨在设计美术训练任务时有意识地扩充这些任务的容量,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工程性的活动,同时带领学生通过结组的方式,以“分化而之”的模式为不同的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工作内容,再将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汇总起来形成统一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依托团队合作实现活动目标“由繁而简”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工程性思维。

比如,在完成本学期的所有课程教学之后,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一项综合性的检测任务,鼓励其按照2人一组或4人一组的形式组成绘画小组,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难度较大的绘画作品。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本组成员所擅长的项目以及个人意愿进行明确分工,有的学生负责色彩的调配,有的学生负责线条的勾勒,有的学生负责场景或主题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负责直接动笔……而后,教师要根据大家的成品质量以及各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进行量化打分,评选出1~2个“黄金组合”以及若干幅“最优作品”。

通过这种形式的任务设计,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就能对解决工程性任务的合理思路和方法形成认知,同时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意义,有效地提升了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实施成果。

(二)借助分段整合实现任务的“由难而易”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任务虽然总体比较浩大,但是它的完成不得不依靠于个人,很难或不应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执行难度。那么对这种类型的任务,人们就可以从“纵向”维度切入,以“分段化之”的方式予以妥善处理。据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工程性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将自己所要完成的美术创作任务做出合理拆分,结合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方法、思路以及具体的任务内容、目标等要素,将任务主体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以每一个项目作为一项单独的小任务,依托这样的策略来“逐个击破”,最终将各个阶段的成果整合在一起实现完成总任务的目标。这种思维的形成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人的问题处理效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心。

仍然以上文中提到的综合绘画任务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平均能力适当降低绘画任务的难度,而后鼓励学生将完成这幅画所需要进行的“选材”“勾线”“成图”“上色”以及“修调”等步骤划分成五个独立的单元,为自己规定完成每个单元任务的具体时间和相应的方案,看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如此一来,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对工程思维的理解就形成了横纵交叉的立体网络,同时更好地塑造和提升自身持之以恒的耐心素养,继而达成理想的教育引导成效。

四、以STEAM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美术艺术品位

很多小学生,甚至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会将美术和画画等同起来,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小学美术教師在构建渗透课堂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美术科目的核心内涵,首先,从丰富学生的美术艺术认知角度切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和欣赏更多形式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美术是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彩的艺术,培养学生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情趣和品位,继而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理想目标。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体现美术艺术中的人文意趣内涵,引导学生立足于社会角度品读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道德理念和社会情愫,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品鉴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水准,进一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比如,在“春”之主题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根雕作品《迎春花的浪漫》、剪纸作品《美丽的四月塘》、版画作品《燕子归来》以及冰雕作品《望春》等反映同一主题的多形式艺术作品,同时就相应的艺术形式和简单的创作技法做必要补充。与此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就这些作品共同体现的“讴歌生命,赞美自然”的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感受体会作者寓托于作品中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歌颂,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怀。

如此一来,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本身的理解将到达一个新的层面,并能切实体会到美术艺术所具有的“温度”和质感,继而在拥有更开阔的美术视野的同时有效生成良好的美术艺术核心素养。

五、以STEAM理念为指导,优化学生数学认知逻辑

虽然美术与数学看起来是两门“风马牛不相及”的科目,但是它们之间却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对图案的研究。小学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法的过程中,要抓牢“图案认知”这个共同抓手,引导其形成对标于数学几何思维的认知,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中的几何欣赏和数学中的几何分析生成共性认知,继而实现美术课堂对学生多元学习能力的综合强化。

例如,在“透视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有关“三视图”方面的知识,而后让学生结合数学学习成果去理解“透视现象”的存在原理和美术创作中具体的应用方法,鼓励其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描绘一些参照物的“三视图”。

这种综合引导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以最直接的形式理解了数学与美术的共同要素,并在更高维度上促进了学生自发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六、结语

小学美术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综合联动价值和必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对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围绕多元主题设计并执行系统性的方案,突出美术课程所具有的“溶剂”和“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具备更立体的综合素质体系,让美术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强劲驱动力,从而为其日后的美术学习与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教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创意美术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