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课爆破”背后治理困境与出路分析

2023-06-04余重骁

国际公关 2023年8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中小学生

余重骁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的自主交流平台。但是,青少年教育与网课相关管理的缺失滋生了以“网课爆破”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暴力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推动网络生态有序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课题。由于此类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社会学视角,着重研究当前特殊时期关于青少年群体新型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并提出相應对策建议,让网课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关键词:“网课爆破”;中小学生;网络暴力;治理困境与出路

2022年10月30日,河南新郑三中的网课教师受到网络暴力在家猝死,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一种名为“网课爆破” 的新型网络暴力成为社会的焦点。“网课爆破” 区别于传统的网络暴力,它是一种伴随着网课常态化而出现的恶行,由于中小学生心智尚不健全,道德观念尚未建立完善,还没有在网络上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使其成为类似网络暴力形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网课爆破” 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对侵入信息系统、侵犯公共秩序、侵害人格权利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依法痛击。[1]

本文基于社会关注和时代背景提出以下问题:第一,“网课爆破” 这一新型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多层次原因是什么?第二,当下“网课爆破” 治理困境症结何在?第三,应该如何应对“网课爆破” 这一现象?以上问题的回答对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网课爆破”治理困境分析

(一)我国相关领域立法存在缺陷

“网课爆破” 指的是网课会议号和密码被泄露后,不法分子有组织地“入侵” 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极端的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当属刑法所要规制的行为。但是,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总体内容比较笼统,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个人隐私予以详细的解释和保护细则的法律。

(二)“网课爆破”案件取证困难

“网课爆破” 侵权、犯罪成本低下,而执法成本却较高。从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中可知,现在通过互联网公共社交平台发言,大多数网课平台并没有要求用户实名登记。权利受损害一方当事人就无法获取施暴者的真实信息,进而很难保存相关证据,在权利救济上对受害一方是有失公平的。受害者凭一己之力通常很难固定证据进行维权。这样来看,取证问题就会成为网络暴力事件无法回避的焦点。调查取证的困难,从侧面也纵容了网络暴力行为的滋生。

(三)相关案件处理的针对性不足

在一些情节较为恶劣的“网课爆破” 案件中,通过民事途径解决,要求实施网络暴力的行为人进行民事上赔偿不足以很好地救济当事人受损害的权利,但是该网络暴力行为在程度上又尚不构成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此时对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就出现了有失公平的情形。由于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侵权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在执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互联网侵权案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针对互联网侵权主体特点制定专门有效的法律细则,而不是目前出现的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复制应用到互联网上的“偷懒” 做法。

(四)网课平台社会责任的缺失

网络经营者置身事外的态度,也是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流量和点击率,网络经营者丧失作为应有的道德良知和职业操守,对不实信息扩散的纵容,使网络暴力愈发严重。控制网络暴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五)我国网民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人将“网课爆破” 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而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言论自由的底线是法律和责任。还有部分网民心存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当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以后,怠于维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更愿意以忍气吞声的消极方式去应对,而很少选择诉诸法律去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网络侵权者们的纵容,也直接加重了网络暴力行为,导致网络环境日益恶化。

二、“网课爆破”现象原因分析

(一)网络环境的匿名、虚拟性

网课中的“匿名” 使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行更加肆无忌惮,为网络暴力提供了野蛮生长的温床,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课爆破手” 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造谣诽谤、诋毁辱骂等行为也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隐匿性导致追责困难。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言论影响力与破坏力急剧提升,“网课爆破” 行为愈演愈烈。

(二)网民的自我表达、盲从行为

在“网课爆破” 事件中,施暴者把入侵网课当成一种“乐子”,在网课中肆无忌惮地进行自我表达,从破坏网课秩序中寻求快乐。青少年还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平台海量信息冲击下,青少年往往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极易对现实产生认知偏差,极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与行为,在互联网中主动跟风、盲从潮流、接受互联网中低俗梗文化的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没有认识到“网课爆破” 的事态严重性,完全不顾及他人及老师的感受。而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健全,很容易争相模仿侵犯行为,形成错误的社会行为模式。[2]

(三)错误动机及法律意识淡薄

青春期青少年们往往叛逆、易冲动,希望通过自身成就获得更多关注与认可,网课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减少,部分青少年会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表达诉求,以从积极稳定的反馈中满足成就动机。[3]因此,“网课” 便成为这些叛逆少年负面情绪的“发泄口”。部分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甚至部分成年人也没有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对法律概念认知浅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网课爆破” 将面临的不利后果,存在“法不责众” 的侥幸心理,从而肆无忌惮地进行“网课爆破”。

(四)法律制度不完善

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网课爆破” 中的“凶手” 来说,没有明确的法律对他们产生制约,使得他们更加放心大胆地继续活动。我国对网络暴力进行规制的法律,不能適应网络暴力复杂多变的环境,“网课爆破” 作为网课常态化形势下的新产物,只靠现存法律的现有规定,是无法成功应对的。同时网络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我国法律本身对网络暴力的规定存在空白和漏洞,对于“网课爆破” 这种恶意破坏、扰乱网课的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相关网络监管部门的指引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三、治理建议

(一)提升中小学生网络素养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思想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使其成为类似网络暴力行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从现状来看,学校对于青少年的互联网素养教育十分匮乏,即便提及,也只是草草几句就将话题带过,中小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习惯,导致学生主动跟风、盲从潮流、接受互联网中低俗梗文化的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认识到“网课爆破” 的事态严重性,利用网课平台漏洞创造爽点,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互联网素养的教育,重视中小学生个人道德教育,积极推进青少年网络教育工程,有效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习惯与明辨是非的能力。[4]

2.家庭进行学生心理疏导

网课常态化形势下,家庭变成了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在家时的心理状态,多一些积极暗示,重视家风建设,重视家长的第一老师身份,多陪伴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关注各种积极信息。发现问题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中小学生家长也应管理好自身情绪,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施加到孩子身上,做孩子的榜样。

(二)健全网络培训监管体系

1.强化网络平台监管责任

对于平台方而言,承担监管主体责任、健全互联网监管体系成了势在必行的趋势。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一是要提升反“网课爆破” 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不明身份账号设置“一键清退”,加大对“会议爆破” 等相关信息敏感词的设置,提高侵入门槛,以严密的制度来压缩“爆破手” 的作乱空间。二是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弥补会议系统漏洞,设置IP识别功能。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身份识别系统,实现“上课的学生在课堂内,不上课的人进不来”,减少网络课堂(及会议)的非法入侵几率,同时也方便相关部门追查“网络爆破手” 信息。

2.培训提升教师应对能力

从本次事件来看,“网课爆破” 暴露出教师对于网课系统操作不熟悉的情况。破坏者随意辱骂教师、干扰教师说话,可教师却因不会操作网课系统无法对其进行禁言、禁播,导致关闭课堂。学校对网课教师技巧的培训明显不足,难以应对“网课爆破” 等突发情况,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在网课软件使用上的培训力度,增强教师防范与应对“网课爆破” 的能力,及时对授课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向教师发布防网络入侵指南,指导老师应用平台功能制止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也可以通过配置助教、招募家长志愿者等方式,协助老师管理课堂秩序,以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三)完善立法,加强执法

1.强化法律威慑作用

“网课爆破” 作为网课常态化形势下的新产物,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此类事件的相关法律。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建设,规范网络规则,以法律手段来约束和制裁网络暴力言行势在必行。[5]在完善既有法律的同时,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将网暴乱象关进制度的“笼子”,与时俱进地将网络空间纳入社会秩序的保护范围,出台具有针对性、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让铤而走险者不敢去入侵课堂,以法律之利剑,保护一方课桌的平静,从法律层面为网络暴力上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2.加大对网暴者的惩治力度

“网课爆破” 本质上是一种新型违法犯罪行为。恶意破坏、扰乱网课的正常教学秩序,其社会危害程度不亚于恶意破坏线下的教学秩序。为治理这种新型网络暴力,相关部门要及时亮剑,严惩“网课爆破” 者及背后推手,一是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对向“网课爆破手” 提供网课会议号等信息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教育,对其家长进行约谈,在对相关学生的家长追究其监护人责任的同时,重在讲清楚“网课爆破” 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爆破手” 个人的严重伤害,必要时对相关学生进行处分。二是公、检、法部门各尽其责,高擎法律利剑,依法惩处有关违法人员,并成立专项业务小组,深入研究网课(及会议)的保护课题,对于把入侵网课变成了一门“生意” 的群主和“网课爆破手” 个人进行相应经济和行政处罚,必要时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斩断黑灰利益链条,将“网课爆破” 背后可能存在的网络黑产连根拔起,彻底治病除根。

四、结束语

中小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可以说,中小学生拥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国家未来的光明前景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网课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互联网上的阴暗面侵入青少年的思维,虽然网络暴力已经在互联网上存在多年,但是由中小学生主导的“网课爆破” 类新型的网络暴力却一再挑战着道德的底线。中小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新生群体,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将这种行为视作情绪发泄的途径。中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加上网络暴力的隐匿性,导致“网课爆破” 行为的泛滥。只有发挥国家法律与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与治理的效能,才能共同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道网络“防火墙”。

参考文献:

[1] 徐之.人民日报评“网课爆破”:当以法律爆破“网课爆破”[N].人民日报,2022-11-08(001).

[2] 杨奎臣,章辉美.网络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助长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34-37.

[3] 苏新.传播学视域下青少年网络暴力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02):71-73.

[4] 操学诚,牛凯,赵曙光.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12-22.

[5] 荣格.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解读[J].西部广播电视,2017(07):10-11.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中小学生
“网络暴力”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