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课程思政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实践探究

2023-05-30唐宇颉洪涛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社会工作课程思政

唐宇 颉洪涛

[摘 要]社会工作课程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家国情怀、服务奉献和创新务实等思政教育要求,在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学校师生、社工机构和社区等多方主体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文章探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从价值观教育、专业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角度挖掘利用社会工作课程思政元素,从知识教学和社会工作实务两个维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评价和反思并提出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关键词]社会工作;课程思政;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100-03

2020年以来,社会工作者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抗击疫情、社区活动和社会治理中,他们也逐步成为社区服务的组织者、沟通协调者、政府购买服务代理者以及社区服务监管者和评价者[1] ,这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仍有近百万的社会工作人才缺口,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均需得到重视。各高校要重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2]。因此,社会工作课程任课教师重视研究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刻不容缓,积极鼓励、科学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服务人民,扎根基层,勇于创新。

一、开展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为了避免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流于说教,本课程将知识教学与社工实践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落在“行”处。知识教学过程中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遵循社会工作规范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实务能力;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专业实务能力,在做中学,以做促学。

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借助本土资源开设第二课堂。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地处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课程思政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易于开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主体的“枫桥经验”,重点开展服务不缺位、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以及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等。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3],社会工作课程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进行需求调研并制订社区工作计划,以志愿者身份加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秉持尊重服务对象的原则,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为,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措施

社会工作课程主要围绕社会工作起源与发展,三大工作方法以及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社会工作三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其学习要求,将相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

(一)梳理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和家国情怀

社会工作课程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专业认同。社会工作原本就是一个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极具关爱、服务和奉献精神的行业,抗击新冠疫情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作用与社会价值得到空前凸显,恰当引用当时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在社会工作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认同感。在笔者教学过程中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表示未来考研或就业会选择社会工作这一方向。

笔者结合社会工作课程教材的内容,在社会工作起源与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社区工作方法等章節的教学中,以梳理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线索,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作用以及方式方法。

(二)通过课程教学与社会工作实务,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助人自助、增权赋能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

助人自助、增权赋能作为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帮助与支持,更能推动社会工作者和相关实践参与者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自我。

在社会工作方法教学过程中,秉承“立足社区、助人自助、增权赋能”的理念,以“科学助人,成就更好的自己”为使命,通过专家、社工、义工的联动机制,弘扬社会工作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共融、社会关爱等活动,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等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

(三)在小组工作与方案实施时引导学生掌握价值中立、案主自决的社会工作原则

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师生具有正确的评价观,时刻强调坚持价值中立、案主(本文指服务对象)自决的工作原则,不随意评判他人的价值观。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要将个人的价值判断强加在服务对象身上,要客观评估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而不是自己认为服务对象需要什么。例如在为遭受家暴的服务对象提供咨询服务时,我们会按照社会工作原则建议案主报警、分手或离婚,但实际上大多数案主不会采纳上述建议,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伊始就要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主体是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只能起到协助的作用,要激发案主解决问题的潜能[4],提高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日后遇到困难时可以自己解决。

然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经常会面临一些选择困难。社会工作者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危机干预的时候,如果服务对象有自杀、吸毒等危及生命的行为倾向时,须考虑服务对象的心智成熟度、行为能力以及他们所做决定的危险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对象的生命和正当权益。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去开展助人活动。

(四)开展小组与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培养学生服务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利他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培养责任与担当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感。社会工作课程任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与社区社会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实现课程学习、社会服务、公民教育三重目标[5]。

在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组成5—8人的学习小组,完成课堂内外活动组织、课堂分享以及社会工作实践,分工协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使其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奉献的理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制订,使学生既可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又可进行同伴教育、集思广益,还能将组长评价和组员互评的方式结合起来督促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

(五)组织学生开展政治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强化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实现换位思考,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活动当中,提升爱党爱国的认知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可选取当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社工站等作为第二课堂,要求学生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活动,引导学生为社会提供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以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开展多个社会工作领域的探索,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规划意识

社会工作涉猎的范围颇广,社会工作应注重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作为一名青少年,大学生在开展社工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对同龄人的问题多有关注且能深刻体会。从笔者历年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会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厌学、压力、网瘾等问题并进行干预。在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时,要时刻提醒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规则,根据每个案主不同的问题、需求,恰当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引导案主正确对待所面临的问题。

(七)践行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效果

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二:一是知行合一,设计符合该课程教学要求的思政内容,提升课程影响力,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工作,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在实处;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工作教学和活动视作一个社会工作过程,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发现学生对理论学习之外的知识、技能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价值,锻炼他们自主探索和反思的能力。其具体实施方式方法如下文所述。

在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进行自主学习,搭建基于智慧树、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的智慧学习场景。在此基础上建设课程资源库“云社工”用于日常教学,整理一套富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按照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将教材内容列出学习目录,交由学生自主选择一部分进行线上线下讲解探讨,余下章节也由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研究,展开师生/生生讨论。

在社会实践方面,重视做好学生线上线下学习需求与社工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恰当确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创新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近三年,在疫情防控局势紧张、无法开展线下社会工作实践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开展线上社工实践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服务对象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倾吐心声,将一些烦恼与困难告诉参与实践的学生。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也非常善于利用网络手段挖掘身边潜在的服务对象,注重对资源挖掘与服务能力的探讨。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有服务全世界全人类的意识,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的数据挖掘能力和网络社会工作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课程积极进行基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应用研究,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外针对“社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数字枫桥与社会治理”“社工+养老”“互联网+社工站”等诸多主题开展社会治理与社区研究实践,工作范围从个案到社区到社会治理均有涉及。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

三、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效

社会工作课程通过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相关实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传统讲授式教学改为师生共同参与式教学。教师在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以诸暨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儿童福利院等第二课堂进行社会工作实践,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带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挖掘身边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和“枫桥经验”践行者,邀请他们进入课堂,做好表率,鼓励学生培养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以社会工作者的视角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介入帮助直至评估结案。

社会工作课程学习任务清单规定课前、课内、课后的任务,将线上线下教学连贯起来。课前课后发布自学任务,督促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和复习,然后设计一系列思考问题在课中进行小组探究,通过一系列社区社会工作实践检验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发现疑问—解决疑问—检验结果—再次追问”的学习循环。

社会工作课程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运用到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与实践中,既能促进学生掌握助人自助、增权赋能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和技能,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干和奉献精神,还能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

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学生评教得分均在97分以上。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度和师生互动频率大大提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通过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尝试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并明确自己未来会从事社区管理、心理咨询等服务大众的行业,还有学生立志要考取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对社会工作课程的认可和相关专业的认同。

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良好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該课程对知识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两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采取线上系统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过程性评价采取“课前准备(30%)+课堂实施(60%)+课后拓展(10%)”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课堂内外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学习、课堂讨论与探究以及小组分享讨论,检验学生是否能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社会工作报告。结果性评价要求学生提交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过程报告,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要求。

值得讨论的是: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工作实践需要分阶段在不同的场景来完成,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的改进思路是就近寻找社区进行合作,方便学生随时进入社区和回到课堂,甚至可以在合适的社区进行实时教学,边计划、边完善、边实施、边评估。这就对师生开展安全和开放式教学的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需要学生全程配合并积极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心怡.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下的社会工作者角色探讨[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5.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2021-08-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宁玉梅. 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J].学理论, 2013(25):130-131.

[4] 徐冉.社会工作实务中价值中立的伦理困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0):116-117.

[5] 韦福,王晓波,邱惠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探讨:以“社会政策”课程为例 [J]. 河池学院学报,2020,40(6):118-122.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社会工作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