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滇缅公路文化 助推区域旅游发展

2023-05-25黄志忠

创造 2023年4期
关键词:滇缅公路漾濞公路

◆ 黄志忠

滇缅公路是极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条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滇缅公路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深度挖掘提炼弘扬滇缅公路文化,助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一、基本情况

(一)滇缅公路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世纪之路

滇缅公路是公路史、战争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抗日公路、中美合作公路。1937年12月开始动工,1938年8月31日通车。滇缅公路从昆明起始,经楚雄、大理、保山,从畹町出国门抵达缅甸腊戍,全长1146 公里,国内段959 公里。自印度东北部雷多至中国昆明的史迪威公路国内段大部分与滇缅公路重合,因此,滇缅公路也称史迪威公路。

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诞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一条公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条长达1146 公里(国内段959公里)的公路,仅用8 个月的时间就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人民斗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建筑史、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得知滇缅公路修通后,特命驻华大使詹森前往滇缅公路考察,詹森实地考察后,感叹道:“世界之奇迹”“可同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当时,西方记者把滇缅公路称为“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给予了滇缅公路极高的评价。

(二)滇缅公路是争取抗战胜利的“生命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时刻。东部、北部、南部与外部联系的通道被先后一一切断,我国的国际外援通道面临全面阻断的危险。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向国民政府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建议各修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确保中国西南对外交通畅通无阻。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同意修建并确定滇缅公路走向,要求一年内完成修筑任务。

滇缅公路并非全段都是新修筑的,东段(从昆明至下关),1935年就已修通。西段(又称下段,从下关到畹町),全长547 公里,则需全段新修,史称“抢筑滇缅公路”。1937年12月,临近春节,滇缅公路沿线约20万各族群众被征集到公路上,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筑路工程,这些群众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唯一的大型机械就是石碾子,其他就是农民常用的炮杆、锄头、竹箩筐、十字镐,遇到大石崖需要爆破,就用劣质黑火药。在这样极度艰难的条件下,滇西各族人民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靠着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建成通车,从开工到通车,相隔仅仅8 个月,举世震惊。史料记载,在此期间有2000 ~3000 人,因为疾病、坠崖、工程事故或气候而死亡。实际数字可能是这个数据的5 倍以上。

1940年6月,滇越铁路阻断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唯一陆地运输通道。截至1942年5月,通过滇缅公路运进国内的军用、民用物资达77 万余吨,进口和驶进汽车1 万多辆。滇缅公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和“血线”,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漾濞县城是滇缅公路新修建段的真正起点

滇缅公路漾濞段是整条路上的重要的起始和关键段。1937年12月,漾濞县境内段全线同时动工。当时漾濞人口较少,所有壮劳力和大部分老人、近三分之二的妇女参加了修路。《漾濞彝族自治县志》记载,抗战期间,以修建滇缅公路为主,为各种军需劳务重点征用漾濞民工1.45 万人,其中伤残106 人、死亡27人。而漾濞人口在抗战期间锐减,1935年有29751 人,至1943年竟减少到19830 人,减少了9921 人。这些人哪去了?其中一大部分沿滇缅公路往西走向了抗日战场,在战乱和疾病中死去。滇缅公路新修的547 公里,漾濞境内段有63 公里,约占12%。也就是说,在这条举世震惊的公路的修建中,在不到3 万人口的漾濞大地上,漾濞人民用双手抠出了十分之一的抗战“生命线”。

1937年,修建滇缅公路时,下关至畹町全长547.8 公里,属全段新修,史称“抢修滇缅公路”实际就是指这一段,漾濞段是其中重要的一段。根据本地学者考证,一些史料记载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抢修滇缅公路”实际上是“漾濞到畹町”,而不是“下关到畹町”。这主要是一个行政区域边界和项目连接点记载不精准而造成的记载不确切的问题。在一些重要的文献记载里,“抢修滇缅公路”都是讲从“下关至畹町”,而1935年就已修通的路也是讲“昆明至下关”。但从当时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文献记载来看,1935年修通的公路已通到漾濞县城。根据记载,1933年,一个叫宋嘉晋的人在漾濞任县长期间,就发动漾濞县城附近村庄的乡绅组织人力修路至漾濞平坡一带。至1935年已开通毛路。而昆明到下关的公路已修通到当时下关与漾濞的交界处。所以说,“抢修滇缅公路”是从漾濞县城开始。但是可能下关到漾濞这一段路况较差,拥有修路话语权的人也希望借机全面改造一下这一段路,在报批滇缅公路项目时就一次把这一段列入新修的内容,就成了“下关至畹町”了。实际上漾濞是滇缅公路新修段的真正起点。1935年修通的公路应为“昆明至漾濞”,新修段为“漾濞至畹町”。

二、发展优势

20世纪30年代的漾濞,设县不久,交通落后,经济衰微,各民族互不往来,时有民族争斗的事件发生。修筑滇缅公路时,全县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都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滇缅公路修筑的“大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很多人再也没能回来。但是在这种极度困难和同仇敌忾的困境中,在非人的磨难中,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境界和情绪不断磨合,各民族群众互相帮助,在修筑完成了这条举世闻名的公路的同时,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团结,促进了理解,提升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滇缅公路的通车,使漾濞各民族开始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融入世界发展的大循环中。滇缅公路不仅成为大理和漾濞民族团结的重要标志,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甚至成为世界各民族团结奋斗抗击邪恶伸张正义的一个典范和重要标志!所以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意义,可以作为一种世界级的文化存在而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观光体验。

滇缅公路国内段959 公里,不断被改造改道,现在90%的路段已基本消失在世人面前。漾濞境内的63 公里,从下关(今大理市)到漾濞县城这一段早已被多次改造,没有了原路的任何痕迹。但是从漾濞县城内漾濞江大桥至胜备桥的36 公里,由漾濞人民负责修建的这一段,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坚实的修筑基础,一直延续下来,从未改过道,至今仍然保留和使用着。也被历史研究者们称为“最后的滇缅公路”。

这是漾濞群众用血肉筑成的一条“血线”,有人称之为“血线36 公里”,也是大理州境内滇缅公路文化最富集、内容最集中的区域。这段滇缅公路除了路面有一些变化之外没有改变过样子。这里有最集中的滇缅公路桥梁展示区,36 公里有86 座桥涵,漾濞江大桥、胜备桥、八达桥(史迪威将军的女婿主持修建)、小尖山桥、四尺桥等仍然保存完好并使用着。这里有很多关于滇缅公路的故事仍然在口耳相传着。这里有人一直关注着滇缅公路,收集了5000 多件滇缅公路旧物,正在启动以“滇缅公路抗战历史文化博物馆”和“血肉滇缅路”为主题的修建滇缅公路20 万民工纪念雕塑群(共1937 座雕塑)的建设。

从整段滇缅公路来看,漾濞段是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是具有较大的公路体验价值的一段,也是距中心城市最近的一段。现在的漾濞县城,大瑞铁路已通车,大漾云高速公路也即将通车,今后游客从大理至滇缅公路体验核心区太平只需要50 分钟车程。完全可以成为大理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存在问题

(一)史料残缺掩盖了历史真相

滇缅公路修建时,漾濞设县事宜尚未完全理顺。兵荒马乱的年代,各项事业多数废止。当时的情况没有一个完整和详细的记录,使滇缅公路这个漾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成为民间的秘史,残存于民间的口碑传说和乡野草林中。

(二)交通瓶颈制约了文化传播

从漾濞县城到胜备桥36 公里,是最后的滇缅公路,也是较知名的一段,却也是饱受磨难最有争议的一段。这段滇缅公路,从漾濞江大桥开始蜿蜒向上,16 公里的路段,海拔从1500 米上升到2400 米,数百个弯道,一弯又一弯,车速基本只能保持在低速,也被叫作“漾濞大坡”,是最难通行的一段。后面的20公里又开始在万宝山峡谷中走长长的下坡路。因为地形的原因,这段路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修建后,再也没有改过线路。由于特殊的原因,直到2015年,这段路都是泥泞不堪难以通行的路面。经过多方努力,县城到太平乡的24 公里,在线形、坡度、桥梁等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部分改造。秀岭段5 公里和胜备桥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前进”石刻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通行难,外部很少有人进入,导致这段滇缅公路很难一睹真容。

四、对策建议

(一)建设滇缅公路文化旅游线

从漾濞县城出发沿滇缅公路走17 公里就到正在建设的滇缅公路抗战文化博物馆区域,20 公里进入正在规划建设的漾濞太平抗战历史文化小镇,36 公里到胜备桥。大理到漾濞高速公路通车后,游客从大理到漾濞再到太平只需要50 分钟,这段滇缅公路旅游线可以纳入大理城市旅游圈来建设,而且是最近的滇缅公路文化旅游展示区。通过旅游开发,让沿线近10 万群众共享滇缅公路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成果,对漾濞县来说,也是城市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突破口,30 分钟车程内的高吸睛度的旅游区,对城市游客分流、乡村振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都有较好的价值和意义。对推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好的作用。

(二)成立滇缅公路文化研究会

承担起文化研究的职责。要发动一帮本土文化人,调动关注滇缅公路的各方面爱国人士,共同做好滇缅公路文化研究的课题。把漾濞境内36 公里这一段乃至大理境内永平、云龙段滇缅公路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价值研究清楚。加大滇缅公路文化宣传力度,在深入发掘的基础上,把那个时代的人物事迹、文化遗址加以包装和提升,推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在自媒体、抖音、快手、书报等各种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

(三)加快建设“漾濞滇缅公路抗战历史文化小镇”

加快“滇缅公路抗战历史文化博物馆”和“修建滇缅公路20 万民工纪念雕塑群”建设。加快滇缅公路漾濞段自驾游、徒步游、体验游、滇缅公路沿线高山露营、民俗民风体验游等旅游项目的建设。为区域提供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内容。以漾濞段为基础,推动申报滇缅公路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太平铺集镇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加快整个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

滇缅公路遗址雕塑“1938 压路机” (王行 摄)

猜你喜欢

滇缅公路漾濞公路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漾濞书协作品选
公路断想
我与漾濞
滇缅公路的历史功绩及时代价值
二战时期英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演变历程钩沉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