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要莫如教子

2023-05-19刘余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5期
关键词:持家物欲教导

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代表作:《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平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刘余莉传统文化十二讲》等。

“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在社会上很常见。父母辛辛苦苦开创的事业,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就被儿孙败光了,原因何在?

古代有一句谚语:“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这句话其实就蕴含了中华传统的兴家之道。

恭谨之心可保家

兴家的基础是保家,家业不保,何谈振兴门庭?“谨慎为保家之本”,意思是虽然家庭富裕、地位高贵,但为人处世还要保持恭敬、谨慎,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富贵而不失。《孝经》说,虽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即使身处高位,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虽然自己很富裕,但是遵守法度、用度节俭,一言一行很谨慎,不违背礼法,虽然富有也不会有败落的危险。这样才能使富贵长久地保持不失。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少年时养成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般;养成的习惯,就如同本来具有一样自然而然。所以,父母要自小培养孩子谨慎的习惯。古人遵循“道”,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行住坐卧都能够谨慎处之,就会习得事事谨慎的好习惯,也能体会到“君子坦荡荡”的感觉。

清代所编的童蒙教育教材《五种遗规》中有一部《养正遗规》,详细记载了从孩童时期开始,人应当怎样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譬如,做人要从端正身体做起,形成一种很有威仪的外表。如果一个人经常穿着随便,轻浮散漫的习惯成为自然,表现在外就会显得不庄重,为人所轻视。言行举止皆庄重、严谨,别人也能放心把贵重事物、重要工作交给你。

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可能没有人比一个国家的君主更清楚保家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太子出生后就要用礼仪来引导:让成年男子背着太子,由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端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培养太子的恭敬之心、畏惧之心。路过宫门的时候,一定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因为宫门内是天子处理政事的地方,以培养太子对天子的恭敬;路过供奉祖先的宗庙时,要恭敬地小步快行……古人为什么常有恭敬心?因为从小遵守这些礼仪的引导和教化,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培养起恭谨之心。

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就有召公擔任他的太保,周公担任他的太傅,太公(姜太公吕尚)担任他的太师。这些都是全国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太保的责任是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的饮食起居都符合自然规律,除了讲究养生之道,还要让他的言行中规中矩,很有威仪。太傅的责任是教导太子德义,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太师则给太子以各种训诲和教育、引导。

除了三公,还有“三少”,即“少保”“少傅”“少师”。他们平时和太子生活在一起,负责把太保、太傅、太师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在生活之中,让太子看到并学习。也就是说,太子从孩提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就为他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把这些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远离恶人。同时还要挑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人,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博闻多识、传道有方的人来辅佐、保护太子。所以太子一生下来,所见的就是正事,所听的就是正面的言语,所行之路就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派之人。太子平日习惯了与正人君子相处,他的行为就不可能不端正。太子的行为端正,且心中常怀恭敬谨慎之心,就不会昏聩狭隘,做出败家毁国之举。

勤俭读书可兴家

关于孝悌之道,我们在前几期文章中已经写了很多,这里重点讲讲勤俭与读书。

“勤俭为持家之本”,持家是操持家务的意思,我们常常会夸人“持家有方”。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如果想要家道兴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勤俭持家。一方面,只有勤俭持家,才能一点点积累财富,让家业兴旺发达;另一方面,只有把心沉下来,过节俭简单的生活,回归内在的安宁平和,孩子才会更有专注力,习得从自身获得快乐的能力,这才是孩子最稀缺的“奢侈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中有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求奢华的娱乐,让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意;讲究美食的享受,使口舌失去辨别能力,不能够尝到食物的真味;喜好奢侈品,让孩子的贪心不断增长,行为举止会出现偏差。因为欲无止境,最后自己都控制不了。

现在的人竞奢斗富,小孩子也开始攀比奢侈品。沉迷物欲、花钱无度,这不是兴家之道。古人教导孩子要控制物欲,不讲求奢华的生活,因为古人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人性本来是虚明洞彻的,人心也本来是平和的,正是因为贪恋物欲,使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染污,失去本有的智慧光明,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利令智昏,情令智迷”。

相反,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物欲,反而会害了他。溺爱的“溺”字写得很有味道: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父母一味地爱孩子,把孩子的能力、身体都爱得很弱,结果孩子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书包还要保姆来代劳,没有自理能力,更没有任何承担挫折的能力。

孩子被养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只知道挥霍享乐,不知感恩图报,自然也不会承担起振兴门庭的责任。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和顺为齐家之本”的道理,不能与家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这就是“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诗书为起家之本”,起家的意思是兴家立业,成名发迹。有些人可能会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说没有问题,因为古人所读的都是圣贤之书,教导人们天道自然、社会人伦的规律。读圣贤书,贵在明理。这也是古代读书人备受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书人明理,理得心安,正是因为读书人时时刻刻都走在道上,言谈举止不偏离伦常大道,所以才受人尊重。因此,古人也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说法。所以,“诗书为起家之本”的意思不是让人死读书,而是要通过读书来明理,明理才能够兴家立业。

当下,很多父母抱着功利之心对待读书,特别用心地培养孩子的各种知识技能,参加比赛,获奖得荣誉,在社交平台上和家族亲戚的交流群中晒出成绩单,以此证明孩子的价值,但常常忽视了教孩子明理。如果孩子不明理,品行没有立起来,即便读了很多书,拥有高学历,可能也只会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家不把父母当回事,在校难与同学融洽,延伸到社会上以利益为指归,没有做人的底线,甚至违法犯罪害人害己。

试问,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但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途径去教导,孩子非但不能振兴门庭,还可能会守不住家业,成为败家子。所以,父母对儿女慈爱,并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真正爱护孩子,就要把祖宗的德行、品质、精神,以及他们人生的经验、创业的教训传达给子孙,让这些优秀的品质、德行和良好的家风、家道、家业代代相传。古人总结出很多教子的格言,对现代人教育儿女仍然非常有启发。如果能多读一读圣贤书,在教子方面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猜你喜欢

持家物欲教导
物欲如镜照灵魂
我想要的教导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持家有道之旧瓶新用
能干的土豆皮
鹊桥仙·三八妇女节
撒谎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春节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