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辈出的家庭,都有浓郁的好学家风

2023-05-19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家好学欧阳修

闫燕秋

有一种中华优良家风,孔子为它点过赞,欧阳修是它的集大成者。

欧阳修是好学家风的集大成者

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中国人素有读书立身、诗书传家的观念。三国名臣诸葛亮临终前写下《诫子书》,对8岁的儿子诸葛瞻进行劝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写下《颜氏家训》,告诫子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作为好学家风的集大成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家风一度影响了大宋的国风。欧阳修4岁丧父,家贫无资,其母为了教育他成才,就用荻秆画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家中无书可读时,就去附近读书人家借书抄读。在母亲的培养下,欧阳修“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幼年所作的诗赋文字已不逊于成年人。长大后,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一代史学大家。

欧阳修不仅自己酷爱学习,也非常注重好学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他写下名篇《诲学说》敦促次子欧阳奕努力学习,其中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以玉器的雕琢晓喻子女学习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玉石即便未经打磨,仍然不失玉性;而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可能堕落变坏。

除了劝诫自家子女好学,对于别人家的好学之子,欧阳修也青睐有加。王安石、苏轼、苏辙、张载、程颢、包拯、韩琦、司马光等文臣武将,都曾受到过他的举荐。可以说,欧阳修崇学重教的思想不仅影响自己的家风,还影响了北宋的国风,奠定了北宋文化盛世的基础,让后人看到了什么是“一家兴仁,一国兴仁”。

欧阳修《诲学说》中脍炙人口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而《礼记》又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为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论语》中有更原汁原味的好学思想,好学也是《论语》的思想精华。

《论语》中的好学思想

大多数人正式接触《论语》,都是从初中课本上的《〈论语〉十二章》开始的,这十二章就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精辟论述,比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鉴于以上句子大家已耳熟能详,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接下来重点探究:孔子如此重视学习,目的是什么呢?也是为了考学应试等功利目的吗?

不,孔子是为了得智。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是君子的基本品质。《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知”同“智”)这段话的大意是,智慧、仁爱、勇敢是通行天下的大德。除此,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孔子进一步阐释“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为什么“知者不惑”呢?结合孟子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知,因为拥有智慧的人不仅见多识广,还有是非之心,不会被纷乱的表象所迷惑。

如何获得“智”呢?分为4种情况: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

参考译文: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惑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孔子认为,“生而知之”即先天就有“智”的人最为珍贵,但这种人太少,大多数人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而对于自己,孔子很坦诚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坦言自己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智慧的人,而是喜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知的人。為了鼓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孔子还说“好学近乎知”,即一个人如果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

好学家风让兴业和幸福成必然

既然学习是通过智慧“金山”的快捷通道,我们如何让自己爱上学习并在家庭中营造好学家风呢?不得不承认,人皆有惰性,即便是大人,对玩乐的热爱也远超对学习的热爱,不到万不得已,鲜少主动学习。但记住下面这两个要点,一定会有所改观。

1.重新认识学和习

在古汉语中,汉字基本上是一字代表一义的单音节词,比如“朋”“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学”和“习”其实也是两个词。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极有必要重新了解“学”和“习”的本义。

“学”的甲骨文字形由三部分组成:两只手朝下的形状、“爻”和一间房子的侧视形。两只手朝下有以两手帮助、扶掖、提携、教导之意;“爻”是古代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横短横,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爻”,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房屋的侧视形表示学习的地方。

由此可知,孔子主张的“学”,学的是世间万物的变化,掌握其间的规律,以达到“中庸”,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或某一具体技术,虽然那也是学的一方面。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到态度端正地终身学习,不知少为足。

“习”的甲骨文字形上部是“羽”,是鸟飞行的主要凭借,此处代指小鸟;下部是“日”,即为太阳。可见,“习”字是由“羽”和“日”两字组成的会意字。会什么意思呢?小鸟不停地试飞,也就是经常练习,成为一种常态。这就意味着,学习是一种常态、日常。

经过这样的字义溯源,学习再也不是拿一本书随便看看这么肤浅的事,我们会对学习升起深层的敬重和发自内心的向往。尤其是成年人,不学习就无法应变,就不能在错综复杂的人世间把握规律,维持平衡,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让学习成为乐事

假如一件事情让我们感到痛苦,就会很难做好,也做不长久,而学习又偏偏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不快乐,就会痛苦一辈子。所以,一定要从学习的苦中解脱出来。有人会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很容易,依然还是靠家风的熏习。请看下面两个小朋友不同的学习观:

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学习和吃饭一样,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学习,我不学习才不正常呢。”他认为学习是常态。

另一个小朋友说:“我讨厌学习,为什么大人就可以躺着玩儿手机、看电视,出去吃饭喝酒,而小朋友就要学习呢?”他认为学习是异常。

我又想起《曾子杀猪》中的那句话: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想让孩子爱学习,父母应该做个好榜样。

有人就问了:父母如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呢?在这个繁荣昌盛、信息发达的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多的是好玩有趣又有知识含量的学习方式,父母可以善用这样的时代求知红利。另外,也可以启用激励机制,和家人共同制定适宜的奖励措施。总之,只要有心,让学习在家庭中变得愉悦绝非难事。

俗话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很多人才辈出的家庭都有浓郁的好学家风。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把学习当作日常融入家风,渗透进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血液吧。唯其如此,兴业与幸福才会成为必然。

猜你喜欢

学家好学欧阳修
谦虚好学的陈能宽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欧阳修快马追字
挖秘密的X学家
和鱼类学家交朋友
跟踪导练(五)4
俄罗斯联邦睡眠学家学会
担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