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本式”教学: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3-04-27谭长存

江西教育B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因数导学自学

作者简介

谭长存,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先后主持省、市级课题15项,在《江西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需要教师主动关注和积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而这样一种教学实施形态,在“学本式”教学的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学本式”教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本式”教学围绕“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关注学习状态,努力培养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并以此为指引开展教学活动。“学本式”教学是基于“自学、互学、展学、悟学”的一种卓越行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将这“四学”落到实处呢?

一、精心设计导学提纲与导学环节,促自学

这里所说的自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前自学,即预习;二是任务驱动下的课中自学,即探究。

(一)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课前有效预习

为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但对预习内容和任务往往缺乏精心设计与合理布置,加之学生受知识经验、自学能力等影响,很多学生所谓的自学就是简单地读一读例题、做一做习题,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仅仅知道“是什么”,而对“为什么”和“如何用”则很少涉及。实践中,笔者用导学提纲的模式指导学生预习,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1.把准目标,引领整体感知

导学目标是自学的起点,也是自学的归宿。把准导学目标,引领学生整体感知,不仅有助于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还有助于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导学目标,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经历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同时,还要明确哪些是在课前通过自学可以达成的目标,哪些是在课中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才能达成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确定了如下导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知道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普遍存在;结合具体实例,感知随机现象的基本特征;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判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2)经历摸球、装球、猜球等游戏活动,通过有放回的摸球试验记录,感受数据的随机性,判断各种颜色球的多与少,培养数据意识。(3)主动参与操作试验,能运用随机的观点看试验结果;积极与同学交流互动,增强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以上三项目标,不仅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其中第(1)项目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在课前通过自学达成,而第(2)(3)项目标,需要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分析,在分析中概括,在概括中提炼,如果放到课前自学,学起来不仅费力,还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2.精设任务,开展自主探究

新奇有趣的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因此,设计时应把导学目标细化分解,转化为一个个科学有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完成目标。那么,如何设计任务让学生顺利展开自主探究呢?

(1)任务设置要明确具体。任务设置应做到“三必三忌”。一是必须明确化,忌含混不清。预习前,学生要明确内容和要求,知道该预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二是必须具体化,忌空洞抽象。预习中,学生要掌握方法和策略,知道该怎样预习;三是必须有效化,忌流于形式。预习后,学生要尝试迁移和应用,检测预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设计如下三项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任务一:找一找。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任务二:想一想。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任务三:试一试。求18和16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①你能想到用哪些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②观察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笔者将知识点转化为三项任务,既简明扼要,又切中要点。学生只要完成以上三项学习任务就能达成设定的导学目标。

(2)任务设置要拾级而上。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有梯度。只有了解学情、认清差异,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安排三个层次六项任务(如图1)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先通过“描一描、说一说”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拼一拼、填一填”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安排“找一找、辨一辨”,让课前自学从现象走向本质。这样拾级而上,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3)任务设置要有所侧重。有些内容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预习任務面面俱到,就会导致篇幅冗长。这样,不但会加重学习负担,还会影响学习兴趣。因此,设置任务应抓住重难点和关键。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大月、小月、二月、平年、闰年天数的规律,知道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平年、闰年。教学时,笔者重点聚焦大月、小月和二月天数规律的探索,设计三项任务深化自主学习。

任务一:想一想,说一说。一盒降压药30片,奶奶每天吃一片,这样一盒够吃一个月吗?

任务二:找一找,画一画。一年的12个月中,到底哪几个月够吃,哪几个月不够吃?在自己准备的年历上找一找,将每个月“药是否够吃”的情况画在“课堂工作纸”上。

任务三:写一写,比一比。哪些月是不够吃的?这几个月都有多少天?哪些月是够吃的?这几月又都有多少天?记录在“课堂工作纸”上。

以大月、小月和二月天数规律的探索为“支架”,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4)任务设置要富有趣味。富有趣味的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任务设置一定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开启思维之门,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探究,使大脑和双手有效地活动起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棱”和“面”两个层面着眼,设计如下任务(如图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两项任务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通过操作既做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又为后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3.巧置归纳,促进知识建构

缺乏归纳的预习是浅层次的。要提高预习效果,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还要巧置归纳环节——概括知识要点,建构核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个环节对提升预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4.精选练习,达成检测目标

预习检测既有利于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从“让学”走向“会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优化教学,从“原点”走向“远点”,是课前导学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因此,导学提纲要重视习题的设计,精选练习,通过练习完成情况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和预习的效果。

(二)在导学环节的指引下进行课中自主学习

要培养自学能力,仅靠课前预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课中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导学环节的指引下学会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时,导学环节设计如下。

1.找一找: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并在里面放入一些人民币(样币),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找出来向同学介绍,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2.分一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在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后,教师让学生对盒子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操作完成后,组织学生汇报分类情况,重点说清自己分类的依据。

3.摆一摆:探索元、角、分的关系

组织购物:一个盲盒1元。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付钱。展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引导观察、体会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大胆猜测角与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以探究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摆一摆,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了解了人民币的单位,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掌握了辨别人民币的方法,感受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二、精心优化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助互学

互學,即互相学习,包括师生互学和生生互学两种方式。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教互学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达成育人目标。然而,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殊不知,教师和学生,是因学生的“学”而走到一起的。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本领是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心理差异,以“知识学习者”的姿态,以过来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以“知识交流者”的姿态,用同路人的角色带领学生不断地自我更新、学习和创造,促进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

(二)创新课堂学习方式,促进生生互教互学

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效果。因此,构建多元化学习方式对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比较单一:师生间的单向性活动多,生生间的双向性互动少;接受教师讲授学习多,主动与同伴互助学习少。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把教的重心指向学的疑难处,不断调整教学关系,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悟知识;积极改变课堂结构,以核心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大胆变革教学方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体验乐趣;努力拓宽评价维度,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推动创新学习,在创新学习中点亮智慧。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不断让位于“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互教互学”,从而实现教学创新。

三、精心开展互动交流与展示分享,推“展学”

“展学”,顾名思义就是展示所学。指导学生有效“展学”,须厘清两个关键问题——展什么和怎样展。

(一)展什么——问题、过程、成果

1.展示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有效引导,可能会对后续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洞悉学生的困惑并合理开展“展学”,引导学生主动展示遇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从而推动“展学”向纵深迈进。

2.展示探究的过程

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知识的生长和方法的应用,又有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展示时,教师应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把探究的过程展示出来。因为,探究的过程既是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观点的过程,又是合理选择证据、进行论证、发展能力的过程。

3.展示获得的成果

只要是探究,不论问题解决与否,往往有收获。收获,即成果。展示时,一是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方式,积极呈现探究获得的各种成果,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二是要选择恰当时机,适时介入,通过抓点设问、思路点拨、补充拓展等,引领学生逐步完善认知,获得结构化的成果。

(二)怎样展——借助可视化的载体

1.用什么展

展示是课堂流程的核心程序,需要良好的支持系统和支撑条件。支持系统主要是指信息化环境和设备条件,支撑条件主要是指具体有形的载体。此处的载体主要是指学习单,包括课前预学单、整理单,课中研究单、实验单,课后作业单、创造单。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和可视化的展示载体来支持学生展示问题、过程和成果。

2.如何展

展示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说,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旨在展示信息和数据,提供一个提问和讨论的机会;写,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写出要展示的内容,旨在把内在认知冲突外显化,清晰呈现知识的逻辑关系和重点内容;做,用恰当的方式(眼神、手势、表情、姿态)“表演”(动手操作、实验演示),旨在突出问题的实质,说明内在的道理;议,小组間进行思维对话,旨在质疑问难,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四、精心引导回顾梳理与总结反思,帮悟学

悟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悟学有以下两种策略。

(一)理悟:沟通知识联系,让学习融会贯通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联结着其他内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回顾整理,通过主动反思、自我梳理来认清知识本质和内涵,领悟知识真谛和精髓,把握知识精华和重点,完成知识联通和建构,从而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习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教师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家族中的几分之一,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认识几分之一的吗?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最终形成如下结构图(如图3)。通过“理”,既厘清了知识脉络,让知识自然生长,又领悟了学习真谛,让学习自然发生。

(二)思悟:优化学习策略,让思维进阶生长

学习贵在反思总结。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反思总结,通过深度反思、自我总结来改善学习思维和习惯,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拓宽学习思路和视野,从而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让思维进阶生长。悟学,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悟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学本式”教学重在构建“学为中心”、自然生长的课堂文化,让课堂从重视教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的教学,教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自然发生,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高效自律的学习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本文系南京市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十三期重点课题“构建学本式生态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9NJJK13—Z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因数导学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最大公因数》教案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关于最大公因数的一个性质及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