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对患者微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2023-04-08谭全达黎伟李水清陈柳清卢春燕利定建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罗沙性贫血贫血

谭全达 黎伟 李水清 陈柳清 卢春燕 利定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抑或是尿毒症血浆中所含毒素干扰血红细胞生成及代谢所致贫血[1]。相关资料显示,CKD 患者贫血程度与肾功能衰退程度呈正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肾性贫血在进行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可高达98.2%[2]。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CKD 发病率在不断提升,基于此肾性贫血发病率也呈逐日提升的趋势,一旦患病不仅会影响预后,还会降低CKD 患者生存质量,重度、极重度贫血者甚至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上对肾性贫血患者常予以铁剂、重组人促红素等药物皮下或静脉注射治疗,以此来缓解贫血症状。但因CKD 患者需长时间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若一直予以输血治疗,则易诱发感染[3]。鉴于此,寻求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40 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 例。观察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28~74 岁,平均年龄(51.21±5.24)岁。对照组中男13 例,女7 例;年龄29~75 岁,平均年龄(51.52±5.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修订版)》中肾性贫血相关诊断标准;②接受用药治疗;③精神、认知正常,能够有效配合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肺、肾器官功能不全者;②对研究中应用药物存在介入治疗禁忌证;③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④严重精神系统疾病者,无法配合治疗;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予以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 细胞)(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89)6000 IU 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1~2 次/周。观察组予以罗沙司他治疗。予以罗沙司他胶囊[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0024]100~150 mg 口服治疗,3 次/周,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后任何时间段均可口服应用。两组患者连续用药治疗8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贫血指标水平、铁代谢指标水平、微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分别采集两组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 检测贫血、铁代谢以及微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变化情况。①对采集的静脉血实施抗凝处理后,应用XN-90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ysmex)对RBC、HCT、Hb 进行检测;②对采集的静脉血实施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后,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RCHITECT i2000 sr(Abbott) 对TSAT、SF、TRF 进行检测;③应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对IL-6、CRP 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RBC、HCT、H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HCT、Hb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铁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SAT、SF、TR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SAT、SF、TRF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铁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铁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微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微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微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肾脏一旦受损各项功能都会被牵连,进而导致功能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RBC 呈逐步减少趋势,Hb 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进而加大肾性贫血发生的风险性[4,5]。肾性贫血发生后又会引起心排血量增加、氧转运能力减弱、心脏扩大、心绞痛、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作为CKD 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关数据报道显示,2013 年底,我国CKD 发病率为10.8%,其中合并肾性贫血者占比高达50%;临床统计发现,慢性贫血中也有多达23%~50%的患者为肾性贫血。另外,非透析CKD 患者合并肾性贫血的几率约为51.5%,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CKD 患者罹患肾性贫血的几率则为61.2%,可见在CKD 患者中肾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6,7]。

以往,临床针对肾性贫血患者常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等治疗,但在不断深入的肾性贫血治疗研究中,诸多学者表示,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在治疗中若予以铁剂补充,不仅会加快微炎症反应发生,长时间处于微炎症状态还会加剧贫血症状[8,9]。可见,肾性贫血与微炎症因子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针对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逐步用罗沙司他替代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等药物,该药物作为新型低氧诱导因子之一,属于一种脯氨酰抑制剂,可以起到稳定低氧诱导因子的作用,并抑制其降解,从而促进相关基因转录,通过转录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及适量的浓度,从而强化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敏感性,加快红细胞生成[10,11]。另外,罗沙司他还可以强化铁调素转铁蛋白受体的活性,进而加强机体铁吸收能力。从研究结果可见,治疗后,观察组RBC、HCT、Hb 分别为(3.71±0.69)×1012/L、(37.45±2.58)%、(106.45±9.45)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的(2.68±0.62)×1012/L、(29.12±2.51)%、(89.12±8.7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SAT、SF、TRF 分别为(35.76±3.52)%、(291.12±38.13)μg/L、(2.89±0.67)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5±2.57)%、(220.14±31.57)μg/L、(2.15±0.46)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较,罗沙司他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并改善铁代谢能力。另外,治疗后,观察组IL-6、CRP 分别为(14.56±3.45)pg/ml、(17.15±3.89)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98±4.01)pg/ml、(23.32±4.5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罗沙司他还可以降低微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机体微炎症状态[12]。

综上所述,对肾性贫血患者予以罗沙司他治疗的疗效显著,不仅能缓解贫血症状,还能促进机体内铁代谢恢复正常状态,降低微炎症因子水平,控制炎症反应,利于病情好转。

猜你喜欢

罗沙性贫血贫血
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性的研究进展Δ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萌宠小熊猫做体检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芭芭拉和她的魔法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