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3-04-08李郁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针盆底

李郁

据统计,全球约有50%的女性深受盆底功能障碍的困扰[1],特别是刚经历分娩的女性,由于盆底生理结构的改变,极易出现阴道松弛、阴道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等问题,对于夫妻性生活影响较大,不益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产后早期有50%的产妇有或轻或重的肌力受损,如若产后不能及时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激素水平的下降,盆底功能障碍则会愈发严重。近年来,临床加强了女性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在产后恢复中功能锻炼及物理理疗等使用频次逐渐增加,生物反馈电刺激作为现阶段临床使用最多的治疗手段,其是在阴道放置电极,通过不同频率及强度的电流对患者盆底神经、肌肉进行刺激,对于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如今在临床中使用的频次也日渐增多[2]。本研究特对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旨在探究二者联合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本院收治的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 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②单胎妊娠、足月阴道分娩;③盆底肌力分级≤3 级;④会阴撕裂口愈合良好;⑤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产后恶露不断;②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脏器脱垂史;③精神失常;④无法耐受电刺激及电针治疗;⑤急危重症。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4 岁,平均年龄(28.69±5.00)岁;初产妇17 例,经产妇13 例;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69±0.51)次;盆腔器官脱垂(POP)-Q 分期:Ⅰ期18 例,Ⅱ期12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33 岁,平均年龄(28.55±5.10)岁;初产妇16 例,经产妇14 例;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74±0.48)次;POP-Q 分期:Ⅰ期20 例,Ⅱ期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选用盆底物理康复治疗仪(法国杉山U4),膀胱排空后将消过毒的电极探头置入阴道内,电流强度以0 mA 为初始值,每次调整增加量为0.5 mA,电刺激与生物反馈交替进行,30 min/次,2 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取穴,第一组穴位:百会、中脘、气海、中极、天枢、子宫、足三里、三阴交穴;第二组穴位:肾俞、次髎、会阳穴;均为双侧,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膀胱排空后仰卧位,消毒上述穴位,然后使用规格为0.35 mm×4.00 mm 的针灸针进针,得气后与电针仪进行连接,正极接天枢穴、次髎穴,负极接子宫穴、会阳穴,频率1~10 Hz,强度2~5 mA,留针30 min,3 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5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盆底肌力分级情况 医生将手指放入患者阴道,通过感觉阴道肌肉收缩状况评估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分级。未感觉到任何肌肉收缩为0 级;肌肉微颤为Ⅰ级;肌肉不完全收缩为Ⅱ级;肌肉完全收缩但无对抗为Ⅲ级;肌肉完全收缩且有轻微对抗为Ⅳ级;肌肉完全收缩且有持续对抗为Ⅴ级;分级与肌肉情况呈正比。

1.3.2 盆底肌力改善情况 采用多功能神经电生理定量诊断仿生治疗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1.3.3 盆底肌电位值 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值。

1.3.4 性生活水平 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FSFI)[3]评定患者治疗后性生活水平,评分>29 分、21~29 分、<21 分依次表示高、一般及低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比较[n(%)]

2.2 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盆底肌电位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盆底肌电位值比较(,μV)

表3 两组盆底肌电位值比较(,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比较[n(%)]

3 讨论

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主要由妊娠及分娩造成。妊娠期间,胎儿的生长以及子宫重量的加大造成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压,而分娩时若出现难产、产程过长以及会阴侧切等情况,同样也会加重盆底肌肉的受损,致使阴道括约肌在妊娠完成后仍旧无法恢复至生产前[4]。女性产后盆底支持结构是能够修复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5]。手术治疗适用于重症患者,通过重建盆底生理解剖结构以求恢复盆底功能,但手术属于有创操作,有感染的风险,加之手术耗费较大,会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故而应用局限。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子宫托、功能锻炼、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等,对于产妇更加适宜且可行度较高。但不同方法的效果也有较大差异,当今临床对于各种非手术疗法的效果有较大的争议。现阶段,如何为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择取最佳的康复手段是临床诸多学者不断追求并探索的重点。

有学者指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抑制膀胱兴奋,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障碍[6]。亦有研究证实,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为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和括约肌收缩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唤醒盆底神经功能,但其有效期仅为1 年,时效性受到限制,如何延长效果在临床中受到诸多的讨论[7]。在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中使用电针的可能原因分析如下:①电针作用于次髎、会阳穴后可引起盆底肌节律性收缩,有利于促进盆底肌的被动锻炼;②刺激三阴交,旨在借助盆底肌所在的前深链对盆底肌张力进行调整[8];③电针腹部穴位激活腹横肌,使腹肌收紧,促进盆腔器官的回纳,有效避免了脱垂情况的出现。此外电针提托能够改善腹部微循环,促进胃肠的蠕动,进而有效调节腹内压,缓解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9]。加之电针疗法对于机体的影响较小,简便易行且效果较佳,故而在临床中受到诸多医患的共同青睐与推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有益于增强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纤维主要有Ⅰ类和Ⅱ类两种,前者为深层肌,紧张收缩,持续长且不易疲劳,后者为浅层肌,控制收缩,持续短且易疲劳,二者共同在盆底发挥作用[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电流的刺激下盆底肌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被唤醒,增强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进而加快了血液循环[12],故而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值更高,效果改善更加突出。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性生活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的治疗下,患者的性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有益于后续康复。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产后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盆底肌力有增强作用,促进其性生活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电针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