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块状肋软骨移植物对矫正鼻基底凹陷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3-04-08丁蓓蓓李妍寸心王继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肋软骨块状小柱

丁蓓蓓 李妍寸心 王继华

鼻基底凹陷是由于骨骼发育畸形所导致的,在我国乃至亚洲各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鼻基底凹陷会影响患者的面部美学性,凹陷会进一步突显患者的法令纹,影响患者面中的饱和度,导致患者在视觉上呈现出衰老状态[2,3]。临床中,针对患者鼻部不同的位置,可将鼻基底凹陷划分为不同的类型[4]。鼻基底凹陷患者通常采用填充手术进行治疗,通过填充可以弥补患者鼻基底凹陷的缺陷,提高面部美学性[5]。在对患者进行填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采用自体肋软骨进行基底填充,肋软骨填充鼻基底组织的相容性更好,且效果更自然,稳定永久,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不会影响面部表情,也不会出现假体位移以及排异等风险,是临床填充手术中较好的一种填充材料[6-8]。但在对患者进行肋软骨填充治疗中按照填充物形状可将其划分为块状肋软骨以及颗粒肋软骨移植物填充,临床中对不同形状移植物使用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等研究较少[9]。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50 例需要进行鼻基底凹陷矫正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块状物以及颗粒肋软骨移植物进行填充治疗,对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50 例需要进行鼻基底凹陷矫正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 岁;初次治疗;无凝血功能障碍类疾病;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加入研究;无相应鼻基底填充治疗史。排除标准:意识障碍类疾病患者;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38 岁,体质量指数(BMI)22.43~26.98 kg/m2。对照组患者年龄20~39 岁,体质量指数22.18~26.74 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全身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局部麻醉药物配比:1%利多卡因10 ml +罗哌卡因10 ml 以及1∶100000 肾上腺素0.2 ml+0.9%生理盐水20 ml。沿鼻小柱、鼻翼软骨、鼻中隔、鼻尖、侧鼻软骨、鼻背、鼻根顺序分别注入麻醉药物,注入层次保持在软骨或骨膜下,共注入麻醉药物15 ml,注入后保持浸润5 min。依据术前CT 影像学分析结果对患者的肋软骨进行摘取,其长度约为5 cm,电凝止血,确认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稳定后进行逐层缝合。对患者鼻部进行手术填充治疗,沿鼻小柱最窄位置作“V”形切口,暴露患者膜性鼻中隔,离断穹窿间韧带。对照组患者采用颗粒肋软骨进行手术填充治疗,将肋软骨切成1 mm 左右的颗粒进行填充。观察组患者采用块状肋软骨进行手术填充治疗,将肋软骨雕刻成与患者鼻部贴合的形状进行填充。两组患者完成相应的肋软骨准备工作后,将准备好的肋软骨植入患者鼻基底腔隙中,完成后对口腔黏膜以及移植物的位置进行检查,膨体消毒后放置,并安装相应的引流管,术后做好相应的切口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各个角度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 治疗效果 显效:矫正成功,视觉效果优,符合患者自我预期;有效:患者大部分基底凹陷得到矫正,视角效果较好;无效:矫正效果较差,视角效果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治疗满意度分析调查表》对患者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该调查表满分为16 分,0~6 分表示不满意,7~12 分表示满意,13~16 分表示非常满意。该调查表从治疗结果、治疗流程等不同维度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其信度和效度均>85%,具有使用的价值。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36 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 short-form,SF-36)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 个月的躯体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进行评定,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3.4 治疗前后各个角度变化 对患者治疗前后小柱-小叶角、小柱-上唇角、鼻面角、鼻额角进行测量分析。

1.3.5 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切口感染、血肿、移植物位移以及上唇不自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各个角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小柱-小叶角、小柱-上唇角、鼻面角、鼻额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小柱-小叶角、小柱-上唇角、鼻面角、鼻额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各个角度变化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各个角度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根据鼻基底凹陷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可将其划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凹陷程度不同采用的治疗方式亦有不同[10]。轻度凹陷患者通常采用基底凹陷矫正术修正鼻高度和长度,同时填充后凹陷部位可达到有效修复;中度凹陷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自体软骨、脂肪或者假体等填充,例如修补梨状孔周围缺失软骨造成的凹陷问题,可以使用肋软骨等填充物填充[11-13];重度凹陷患者则不仅要修整鼻子,还需要修补上颌骨畸形等。

肋软骨作为一种软骨结构,不仅具备必需的硬度,而且更具柔韧,隆鼻手术后手感自然、效果逼真[14]。肋软骨为活性材料,无血管也容易成活,不会产生排异现象,吸收率低,不会顶透肌肤[15]。肋软骨来源丰富,运用范围广泛,是满足隆鼻必要条件较多的填充材料。肋软骨能随意雕刻出满意的形状和长度、厚度及弧度,可制作成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鼻尖,肋软骨制成的鼻尖比耳软骨更好,也可制成鼻小柱支撑杆、鼻翼软骨和鼻部凹陷填充膜片等[16-19]。块状肋软骨用于填充治疗中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主要由于块状更容易塑形,手术治疗后面部更加自然,减少手术瘢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提高手术治疗的满意度[20,2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块状肋软骨移植治疗能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凹陷情况,同时能显著改善面部情况,使其美观性更强[22,23]。同时,块状移植物对患者基底的填充更自然,且增量的效果更明显,移植物不容易出现位移等情况[2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小柱-小叶角、小柱-上唇角、鼻面角、鼻额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块状肋软骨移植物手术的预后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更低。

综上所述,块状肋软骨移植物对矫正鼻基底凹陷效果更好,疗效更明显,患者满意度更高,更符合患者的预期,提高面部美学性,块状肋软骨移植物在填充治疗中综合应用价值更高,建议进行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肋软骨块状小柱
志向
肋软骨炎该怎么治疗呢?
新乡:小城失败者
闽南地区汉族成年人肋软骨钙化程度与年龄、性别关系分析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 i 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肋软骨三维CT重建技术在成人耳廓再造中的应用
耳后游离皮片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粘连外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LTE上行块状导频的信道估计研究
氧化钇掺杂块状SiO2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