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其因应之策

2023-04-05徐妍妍

法制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子女犯罪家庭

徐妍妍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力量。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令人心痛。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1]针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问题,在2020年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调整:已经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或者伤害罪,导致人死亡或者使用特别残忍手段导致人重伤造成重大残疾,情节严重的,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固然有很多,其中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研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不仅有利于父母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以降低其犯罪率,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数据和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得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表现在犯罪手段凶狠残忍、犯罪种类趋于多样、犯罪动机较为随意。

(一)犯罪手段凶狠残忍

部分案例中的未成年人在犯罪的过程中,出手果断凶狠,使用暴力手段残忍地伤害被害人的身体,导致被害人受伤甚至死亡等。例如,“2017年北京某区5名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案”“2017年河北4名未成年人楼顶杀人焚尸案”“2018年湖南12岁男孩杀母案”“2019年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案”等,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方式越发暴力化,他们通过杀伤、勒死、焚烧、抛尸等方式实施犯罪,手段极其残忍,对被害者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和身体伤害,甚至导致被害人死亡。

(二)犯罪种类趋于多样

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主要有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我国检察机关在2014年到2019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涉嫌罪名情况如下:盗窃罪30%、其他罪名18%、抢劫罪15%、故意伤害罪12%、聚众斗殴罪10%、寻衅滋事罪10%、强奸罪5%。这些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繁多,这体现了他们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

(三)犯罪动机较为随意

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性较为简单。在一些消极作用的刺激下,未成年人很有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例如,“2015年三亚青少年聚众斗殴案”“2016年X培训机构17岁男生奸杀同学案”“2017年12月阮江16岁少年杀师案”等,这些案例体现了未成年人对情绪的控制还不够理性,他们容易冲动从而做事情不考虑后果,他们的犯罪动机、时间、目标、地点等具有随意性。[2]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家族原因剖析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家庭结构状况、家庭教育方式、家族主要成员、家庭关系状况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状况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3]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我国不健全型的家庭结构主要有重组型家庭、单亲型家庭、无父母型家庭。

1.重组型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带着孩子重新组建家庭,虽然在家庭结构上弥补了家庭成员的缺失,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却无法接受这个新的家庭。尤其是重组型家庭有了新生婴儿,那么大多数未成年人会认为这个新生婴儿会抢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除此之外,部分未成年人的继父或者继母对他们漠不关心,那么他们会产生怨恨和报复的心理,从而做出伤害亲人或者陌生人的行为。

2.单亲型家庭。在单亲型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缺乏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自卑感,导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同时,还有可能因为这些未成年人失去父亲或者母亲而被其他人歧视,导致未成年人心理扭曲、性格怪异。因此,部分未成年人会选择用犯罪的方式来追求刺激。

3.无父母型家庭。在这类家庭中,由于特殊原因未成年人只能和亲戚生活,部分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从而变得敏感和多疑。还有来自外界的舆论也会给他们带来无法忽视的影响,这些原因导致未成年人更容易滋生反社会情绪。如“2012年湖南12岁男孩杀死姑妈一家三人案”中的未成年犯罪人一直居住在姑姑家,由于姑姑对他管理严格,导致他产生反抗心理,甚至实施了残忍的犯罪行为。[4]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过度期望型、暴力型、溺爱型。

1.过度期望型。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期望太高。一方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一部分父母仍然认为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父母给孩子提前规划好人生轨迹,盼望子女按照规划路线发展。因此,当未成年人有巨大的压力无法释放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厌学。例如“2020年山东律师被15岁的女儿勒死案”,由于他对女儿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压力太大,进而实施了犯罪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暴力型。父母使用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使他们服从管教。从短期来看,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权威而服从。但是,随着未成年人的年龄逐渐增长,叛逆心理会使他们反抗这种暴力方式,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恶化,从而做出违法行为,如“2018年湖南12岁孩子弑母案”。

3.溺爱型。无论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父母都会尽全力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这会使他们对父母过分依赖,甚至变得目中无人,同时会产生利己主义的心理。当这些被父母溺爱的子女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手足无措。一旦这些未成年人觉得父母为他们提供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时,他们就会心生怨愤。这些未成年人会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例如“2013年17岁李某一强奸案”,由于他父母对他的过分宠爱和娇惯,这为他走上犯罪的道路埋下了隐患。

(三)家族主要成员的影响

一部分父母忙于工作、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不良行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与监管不到位,因此,未成年子女有可能会做出犯罪行为。

1.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监管。一方面,虽然一部分父母和孩子居住,但是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部分未成年人逐渐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沉迷于游戏的世界,甚至把现实世界当作游戏的世界,从而增加他们犯罪的概率。另一方面,一部分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照顾未成年人,有时老年人不注重他们的情绪变化,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例如“2015年湖南3名少年劫杀老师案”,其中2名孩子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

2.少数监护人法律意识淡薄。有些监护人对于未成年犯罪的相关法律一知半解,这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当孩子做出错误行为的时候,监护人不加以引导和制止,反而表示支持的态度,这在未成年人的头脑中会形成潜意识,做错事情不会受到惩罚,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导致他们是非不分,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3.有些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的不良行为。例如部分父母存在酗酒、赌博、犯罪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父母自己的生活,还会导致子女内心压抑、道德观念缺失等。父母的不良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犯罪的倾向。例如“2016年新东方17岁男生奸杀同学案”中的未成年犯罪人,他的父亲在监狱服刑,对他走上犯罪道路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家庭关系状况的影响

家庭关系状况对未成年子女成长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如“2013年重庆10岁女孩抛婴案”中的10岁女孩在电梯内对婴儿持续殴打,然后将其扔出25楼,导致被害婴儿身亡,这个10岁女孩存在早期车祸所导致的行为异常,但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家庭的足够重视,最终引发其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

家庭关系主要有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关系。一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夫妻频繁吵架,语言不文明,甚至有家庭暴力倾向,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让子女没有安全感,从而他们对家庭产生心理阴影。二是亲子关系,由于某个孩子的性格开朗、表现突出等因素,父母会对他或她有所偏爱,这导致其他孩子觉得不受父母重视,父母不能公平对待他们,导致他们产生仇视的心理。三是兄弟姐妹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有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这会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恶化。

三、预防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因应对策

每个家庭构建健全的家庭结构、科学的教育方式、履行必要的监护责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这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5]

(一)构建健全的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条件之一,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成长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力。构建相对健全的家庭结构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倘若父母重新组建了家庭,那么父母要尽量公平对待未成年子女。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家庭和睦,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犯罪的可能性。对于无父母型家庭,监护人更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情况。

(二)构建科学的教育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灌输教育,从而避免他们产生抵制思想和叛逆心理,这样有利于减少孩子做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一是父母要学会尊重子女。首先,父母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约束子女,更应该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其次,父母应该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合理的期望。最后,父母要适当缓解子女的压力。二是父母对子女要做到严慈相济。父母采用民主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让未成年人在比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思考问题,这有助于打开孩子的思维并且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三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有一个度。首先,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父母先做出合理判断,然后决定是否满足孩子的需求;其次,父母要告诉孩子提出的需求必须合理合法;最后,父母作为监护人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还应该鼓励孩子独立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通过这些合理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孩子犯罪。

(三)履行必要的监护责任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但需要增强对孩子的保护和监管意识,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是父母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加强对孩子的监管。首先,父母要处理好工作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努力挤出时间陪伴子女;其次,父母要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最后,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增加就业岗位。因此,父母不仅可以在本地务工,还可以近距离照顾孩子。二是父母要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6]一方面,父母不仅可以通过线上观看有关法律方面视频的方式,还可以阅读有关法律常识方面的书籍资料。另一方面,社区或村委会通过邀请法律方面专家普及法律常识、贴标语等方式加强对法律的宣传。三是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尽量少喝酒、不赌博。尤其是一些曾经有犯罪记录的父母,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改造,洗心革面。

(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还能增加子女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孩子犯罪的可能性。一是夫妻之间要互相理解。彼此学会换位思考,在交流的时候语言文明。夫妻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彼此矛盾;二是父母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三是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彼此和平相处,共同成长。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需要经常沟通交流、关心彼此的生活和宽容对待亲人。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成年人不仅是家庭的希望,还是社会发展的栋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全社会成员需要共同努力。尤其是父母更应该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以身作则,为子女的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力争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猜你喜欢

子女犯罪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