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六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及反思

2023-03-27朱水平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竹石郑燮洛神赋

文|朱水平

【课前谈话】

师:认识他吗?相传他七步成诗。

生:曹植。他是曹操的儿子。

师: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你们看,他的代表作《洛神赋》,被称为浪漫主义千古名篇。(出示《洛神赋》)

师: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洛神赋》的魅力,有人将《洛神赋》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演绎,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视频)

师:你发现视频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生:它把《洛神赋》画成了一幅画,写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师:是的,这幅《洛神赋图》是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现在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首。这幅书法作品则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所写,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生:视频中还为这幅画配了解说词、朗诵和背景音乐。

师:你们看,这样一来不仅有了视觉上的静态展示,还配以听觉上的动态冲击,能够全方位地展示《洛神赋》的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任务情境,商讨解决方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10 课《古诗三首》中的后两首——《石灰吟》《竹石》。从题目上看,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各自写了一种事物。

师:这样的诗我们称之为咏物诗。咏物诗该怎么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诗词赏析作品征集通知。快速浏览通知内容,看看作品征集有哪些具体要求。

师:把《石灰吟》和《竹石》转化为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品,我们可以选取哪些表现形式?哪位同学来出出主意?

生:我们可以把它们画成一幅画,写一幅书法作品。

师:这个主意好。诗、书、画为一家,我们可以完成一幅画,然后在画上题诗,这是视觉上的静态展示。可是,有的人不一定能看懂,还有哪些表现方式可以让这幅作品更吸引人?

生:我们可以选一首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为这幅画配解说词。

生:我们还可以为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帮助他们理解。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老师发现“把这两首诗转化为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品”这个微型项目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任务:

二、完成《石灰吟》微型项目,以学习任务群促进深度学习

师:接下来,我们先走进第一首古诗——《石灰吟》。谁来读一读学习任务一?

(出示,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一个组先来分享?请你先读读这首诗,然后说说你们准备如何安排画作内容。

生:我们准备将这首诗转化为三幅画:第一幅表现的是石灰石为了走出深山,正在经历千万次的锤打。

师:在这个场景中,你们想表现石灰石的什么?

生:我们想突出石灰的坚韧与坚强。因为诗句中说“千锤万凿”才能“出深山”。

生:第二幅图表现的是石灰正在经历高温煅烧,第三幅图表现的是石灰正在水中爆裂解体。这两幅图都是表现石灰的坚强与视死如归,“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都不怕。

师:安排得有理有据。好的画作通过细节来说话。

(出示古汉字:“烈火焚烧”)

师:仔细观察这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四个字中都有“火”。这四个字是烈火焚烧。

师:知道石灰石要经历多高温度的煅烧吗?

生:我查了资料,石灰要经历900 多度的高温煅烧,是开水的9倍多呢。

师:就是这样的高温煅烧,石灰石却“若等闲”。

师:这个词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吗?

生:我们在《七律·长征》中学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红军把万水千山的艰难险阻都当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石灰也是一样,它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呢?

生:它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常的小事。

师:900 多度的高温煅烧,石灰却从容自若。谁来读出诗句前后的对比?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石灰在水中爆裂、解体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可是它却说全不怕,它为什么不怕?

生:因为它想把清白留在人世间。

师:对,心中有信念。请你读出石灰对清白的坚守。

(生朗读)

师:孩子们,你们的三幅画就犹如连环画,画出了石灰的坎坷经历。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仔细读读,诗中哪些词句中藏着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生:“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要留清白”。

师:这其中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呢?下面我们就走进学习任务二。(出示)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发现于谦的一生经历过各种坎坷,最终走上了刑场,石灰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粉骨碎身。

师:他们的经历相似。

生:我们组发现石灰是清清白白的,于谦的一生也是两袖清风,清白为官,被抄家时家徒四壁,居所仅能遮风避雨。

师:他们的品质相似。

生:石灰面对粉身碎骨时是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的,于谦戴着镣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也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

师: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相似。

生: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死不屈,也是为了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师:他们的信念相似。看来,《石灰吟》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诗人就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坚守清白的志向呀。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师: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志向,如果让你为它的展示配一首背景音乐,你会选择哪一首呢?(出示)

师: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啊!谁先来示范一下,阐明理由时,我们应该怎么说才容易听明白?

生:我们应该先说清楚选择哪一首曲子,然后把诗歌和音乐对照着说,说说音乐的哪些旋律和诗句表达的哪些情感是匹配的。

师: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接下来,老师分别播放两首曲子,你们仔细聆听,边听边勾画出和音乐契合的词句,阐述理由。

(听音乐后汇报交流)

生:我选择第二首曲子。因为第一首曲子属于优美而忧伤的,和这首诗的铿锵有力不符合。第二首曲子听起来比较悲壮,让我仿佛看到于谦面临各种磨难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态度。

生:我也觉得第二首曲子比较适合。第一首曲子太柔软了,第二首曲子中的鼓声有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后面的旋律优美但又不失力量。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已经深刻地感受到诗歌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和志向了。把这种理解送到诗歌里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配乐朗诵)

师:现在,就差最后一步:将诗歌题写在画作上。仔细观察,古人给画题诗有什么考究?

生:我发现题画诗要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写。

生:我发现它们都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每一竖行的字数还不一样。

师:字大小结合,布局才会让人感觉错落有致。

生:我发现题目、作者和书写的人可以放在最后写,还可以盖上书写者的红色印章。

师:你们的发现越来越专业了。

三、策略迁移,借助项目自主学习《竹石》

师:现在,一个集合了书法、绘画、诗词、乐曲的展示品就新鲜出炉了。接下来,我们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作品《竹石》。

(出示《竹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这首诗有两个生字,一起读。

师:认识郑燮吗?

生:他又叫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擅长书画,尤其擅长画竹。

师:“劲”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后鼻音。“坚劲”是什么意思?

生:坚强刚劲。

师:诗人是怎样表现竹子的坚强刚劲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将它转化为一幅画,展示出来。

(小组展示汇报)

师:古诗中有个特别的字——咬。竹子会咬吗?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字的?

生:我们觉得这里的“咬”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竹子扎根很深的状态。

师:破岩是怎样的石头?破岩上有肥沃的土壤吗?有充足的水分吗?只有什么?

生:破岩上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水分,石头都裂开了。

师:对,你们看,破岩就是这样贫瘠的石头。(出示图)

师:我们再来欣赏几幅郑燮画的竹子。仔细看,这几幅画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几幅画上的竹子都和石头生长在一起。

生:这几幅画上的竹子都很细,但是都很坚挺。

师:难怪我们学的这首诗题目叫“竹石”。郑燮始终将竹子和石头放在一起,想表达什么呢?有人这样说——(出示:无石,竹不挺;有石,竹更坚)。谁来结合郑燮的生平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说只有生活在石头上的竹子才会生长得这样坚劲。

生:我感觉这里“破岩”和“东南西北风”就代表着竹子恶劣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越恶劣,竹子就越坚劲。

师:是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就是郑燮坚强意志的磨刀石。郑燮借生长在破岩上的竹子,表达了自己坚韧刚劲的人生态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比较异同,发现诗歌表达的特点

师:今天学的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生: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生:我发现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相似,都在官场上遭过奸人诬陷。

生:我发现两个人志向和品格相似,都是为人清廉,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而要借助石灰和竹石来表达呢?

生:直接说太直白了,通过一件事物来说比较委婉。

生:我猜测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让他们不能直接说,直接说了会给他们带来灾祸。

师:是呀,这正是中国古诗词最大的特征和魅力所在——含蓄、委婉。大自然的很多事物在古诗词中被人们赋予了人的品质和精神,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不畏严寒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生:淡泊名利的菊花。

生: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

师:于谦、郑燮将无数磨难练就出的坚强坚韧,化为坚守清白的石灰、咬定青山的翠竹。他们对待严峻考验的态度以及人生的追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影响了在座的我们。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托物言志类诗歌进行阅读,选择一首咏物诗,将其转化为一样可供展览的作品,更直观地表现出自己对它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是六下第四单元第10 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都比较相似。因此,笔者将这两首诗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结合教材的课后习题,本堂课学习目标定位如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实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因此,2022 年版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首或几首诗词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应该将每一节古诗词的学习目标进行升级,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个领域内的问题为学习起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规划学习内容,努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将本节课学习目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能力。

《石灰吟》和《竹石》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很多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如何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古诗词阅读经验,学习新的阅读策略呢?笔者想到了当下媒体上比较流行的转化与演绎策略——将古诗转化为一幅画,辅之以其他的表现手段演绎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于是,一个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微型项目就诞生了——“2022‘阅美’系列活动之中华经典诗词赏析少儿作品征集活动”。从课前谈话——曹植《洛神赋》转化与演绎的示范,到课堂伊始任务情境的创设、解决问题方案的商讨,再到共同完成《石灰吟》学习任务群,最后到阅读策略的迁移——《竹石》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只在需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处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古诗词听说读写等相关能力因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变得有价值。

这堂课是笔者的“3.0 版本”。从苏教版教材的《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到统编教材的《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从“读懂一首诗、认识一个人”亦步亦趋式的精致化教学到如今大开大合式的沉浸式体验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反映的是笔者育人观念的更新迭代。

猜你喜欢

竹石郑燮洛神赋
《盆兰图》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竹石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郑燮常用印
难忘“竹石”监督
幽兰图
名家趣话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