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发展成效、困境及建议

2023-03-24夏艳阳雷书彦陈星霖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优质稻粮油稻米

夏艳阳,雷书彦,陈 杰,左 璐,陈星霖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经济技术研究分中心/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武汉 430064)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1],2022 年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为468.90 万hm2,总产量2.74×107t,连续10 年稳定在2.50×107t 以上[2]。全省优质水稻品种种植比例稳定在75%以上,居全国南方稻区之首[3]。2021 年湖北省将优质稻产业链纳入重点推动的十大农业产业链,并围绕做大做强全产业链进行了全面部署,颁布了《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实施方案》,同年湖北省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推进优质稻全产业链发展,对于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充分调研及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取得的成效,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更好地推进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发展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提供参考。

1 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取得的成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湖北省着力在抓订单、育龙头、延链条、响品牌上发力,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保障粮源供应

扎实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着力提升“种粮一体化”水平。一是产能助支撑。2022 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29 万hm2,同比增加1.75 万hm2,其中,早稻总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全省优质稻面积177.67 万hm2,水稻优质率77.6%,同比提高1.6%。二是科技提品质。2022年,审定水稻品种90 个,其中优质稻品种58 个,占比64.4%;在20 个县市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创建核心示范基地33.33 万hm2,化肥、农药分别减量3.5%、2.6%。三是订单促增收。大力推广随州香稻“双订单”和国宝桥米“两次结算”等订单模式,实行每千克加价0.2~0.4 元专收专储,每公顷均增收3 000 元以上、受益农户超过100 万户。

1.2 种植模式优化

“十三五”以来,湖北省全力打造以“双水双绿”为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殖[4,5]、水稻“一种两收”[6-8]为代表的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升级版”,为湖北省水稻产业链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持。2020 年,湖北省虾稻面积48.67 万hm2,位列全国第1 位,资源节约高效、品质稳定提升、产品绿色优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持续优化[9-11]。全省再生稻面积21.33 万hm2,位列全国第2 位,中部第1 位,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套周年绿色模式和优质高效机理等种植模式研究[12-14]取得突破。结合规模化与标准化绿色粮源生产基地,以渔虾稻、再生稻、麦茬稻、油后稻、双季晚等为主要种植模式,实施优质种粮一体化工程,为湖北省优质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做大头部企业

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因企施策,培育稻米产业领跑者。一是推进主体抱团。2022 年,引导省粮油集团牵头组建大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种植基地面积超过13.33万hm2,总产值突破200 亿元。组建京山桥米产业联盟,京山优质稻产业链条产值达140 亿元,同比增长32%;核心企业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与100 多家合作社和3 万余户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产值突破50 亿元。二是加大政策支持。2022 年,将粮油加工用电纳入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优惠范围,每年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2.4 亿元以上。联合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600 亿元授信,推出“桥米贷”“虾稻贷”。130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支持96.1 亿元,同比增长23.8%。三是打造集团航母。支持湖北省粮油集团与中国水稻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安陆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湖北楚涢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收购康宏粮油49%股权,实现全资控股,与襄阳乐峰粮油开展产能合作,“航母”效应初显。湖北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头部企业10 强,国宝桥米、虾乡食品入选湖北省2022—2023 年上市后备“金种子”名单。

1.4 延展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力争“吃干榨尽”一粒谷,“接二连三”增效益。一是推进技术升级。支持企业改造提升技术装备,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8 万t 稻米油生产线,日产毛油600 t、成品油140 t,张启发院士团队与湖北洪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黑米产业技术攻关合作意向。二是推进产品迭代。开发低升糖指数大米、富硒富锌米粉、米糠咀嚼片等新产品,不断丰富稻米制品高档特色品类。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糯米甜点、彩色糯米饭、即食膳食米饭,依托“懒人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推进业态融合。举办第十三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六届虾-稻产业博览会,搭建的展示平台成为地标性文化旅游景点。在恩施州建成彩色水稻观光试点,开展文艺表演、插秧比赛、浑水摸鱼等活动,打造乡村旅游打卡网红基地。

1.5 唱响核心品牌

强化市场导向,打造品牌矩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一是加强运营管理。完善“1+N”双品牌运营模式,32 家企业、71 个产品参与共建共享。精心设计“荆楚粮油”品牌LOGO,赋予湖北生态文化内涵。2022 年11 月18 日,优质稻米产业链品牌推广基地在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揭牌。二是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优质稻米品牌推介会和“荆楚粮油中国行”等系列活动,服务辐射全省260 家企业的860 多个粮油产品,60 多家粮油企业集中参展福州“粮洽会”、郑州“中原粮交会”,累计销售额3 500 万元、签约5 亿元。“荆楚粮油”公用品牌展销中心正式开业。三是加强市场开拓。建立“荆楚粮油+”商超联合体,19 个优质产品入驻113 家中百、武商、大润发等超市门店。举办首届“荆楚粮油”名优农产品高校短视频创意大赛和名优农产品直播带货节,在25个社区开展社区、商超、校园、机关、军营等“五进”活动。

2 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发展困境及原因

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产业链各环节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仍存在阻梗,制约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品种创新不够。湖北省优质稻种植品种过多过杂,尤其是主产区“种粮一体化”发展不够。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市,市场上销售的水稻品种就达100 多个,粒型、品质、熟期不一。湖北自育优质品种比较缺乏,尤其是适宜湖北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再生稻“一种两收”、富硒富锌等专用品种欠缺。

二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湖北省现有大米加工企业381 家,其中国家级11 家,省级114 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平均年加工总产值分别为7.9 亿、1.4亿元。其中,年加工总产值超过20 亿元的仅1 家,年加工总产值超过10 亿元的仅3 家。2020 年,湖北省大米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

三是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在生产环节,湖北省水稻产量常年居全国第四、第五位,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但加工环节,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初加工阶段。2020 年湖北省粮食加工企业研发科技投入6.52 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开发利用率低于50%,精深加工产品占比不到20%[15],稻米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从产粮大省到粮食强省,还有一段差距。

四是品牌竞争力不强。胡培松[16]认为,国内大米地域性品牌特质性不强,导致品牌公众影响力有限,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湖北省大米品牌有1 118个,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与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偏弱。受价格、品质、口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湖北大米品牌建设呈滞后趋势,在与“水韵苏米”“盘锦大米”“吉林大米”等南北方优质大米的竞争中,很难展现市场优势。受进口大米、东北大米挤压,湖北大米传统销售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3 湖北省优质稻产业链发展建议

站在湖北农业产业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应奋力抢抓政策机遇和红利,未来将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优质稻米品牌等,为湖北省从水稻大省向水稻强省迈进提供有力支撑。

3.1 以产学研用协同为支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团队为支撑,科企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洪山实验室、湖北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突出先进育种及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模式技术研究应用,实施一批原创性高的技术创新攻关项目。二是大力培育专用新品种。充分发挥由院士领衔的优质稻米产业链专家团队优势,加大新优品种研发培育力度,量身定制符合“南方口味”的优质专用品种,特别是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长粒优质食味籼米和南方喜好的丝苗米品种,推进“优粮优种”,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支撑。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市农业科学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大米产业研究院和一批创新基地,示范推广水稻优质丰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高新技术。发挥省市县水稻专家、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的作用,构建全省水稻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引导重点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围绕良种培育、工艺升级、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方面,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实落地见效。

3.2 以标准化为引领,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以标准化为引领,夯实优质稻产业基础,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全力打造优质稻标准化核心基地。一是打造优质稻标准化核心基地。鼓励各类大米加工企业自建、联建标准化原粮生产基地。对于纳入省级、地方公用品牌的企业,明确提出基地规模、种植模式等要求,并对基地进行认证。在企业原粮核心基地,推行良种供应、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确保从种植到加工形成“种粮一体化”生产闭环。二是夯实优质稻产业基础。优先在优质稻主产区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着力改善农田水利、电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大力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做到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障。三是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以优质稻订单生产为目标,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金融保险联动等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支持20 个县市围绕龙头企业以绿色高质高效为重点发展订单生产,提高原粮品质。

3.3 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整合湖北优质稻产业各类资源,以重点打造领军企业,着力培养成长型企业,并支持一家龙头企业上市的方式,培育壮大湖北优质稻产业龙头企业。一是重点打造领军企业。加快培强京山桥米产业联盟,明确管理办法、运行机制。引导潜江虾稻、孝感香米等品牌授权企业,深入开展产能合作、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组建产业联盟。进一步做大湖北省粮油集团、国宝桥米、虾乡稻等头部企业。引导省内粮食市场主体深化与中化农业、中粮等大型央企合作,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加工转化增值。二是着力培养成长型企业。对于成长型及中小微企业,引导纳入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对产品质量、商标、价格等方面进行规范,避免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重点加大金融、信贷等方面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点痛点问题。三是支持一家企业上市。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支持大小企业并购重组、内外整合,力争扶持一家大米企业上市。

3.4 以二品一标为抓手,擦亮湖北稻米品牌

通过着力打造省级核心大品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并以宣传推广的方式,擦亮湖北稻米品牌。一是着力打造省级核心大品牌。擦亮荆楚粮油、京山桥米、孝感香米、潜江虾稻、随州香稻等区域公用品牌及优势企业品牌,完善双品牌运营模式。二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支持“富硒大米”“再生稻米”“鸭蛙稻米”“黑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优的特色稻米产品,赋予湖北大米丰富的营养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湖北大米的美誉度。三是宣传推广湖北稻米品牌。强化品牌推介,通过展销会、专场推介会等瞄准西南、华南等主销区进行精准推介。拓展品牌销售空间,让“好米”变“名米”,“名米”卖“优价”。

3.5 以实力提升为目标,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链、三产走高端,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一是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以联合体建设和开展产能合作为重点,支持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改造升级,提高稻米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支撑进一步细分大米产品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创新迭代米制产品。丰富稻米制品高档、特色品类,注重产品多元化开发,引导稻米加工企业开发时尚、便捷、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细分消费市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需求。三是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大米地标农产品的延伸开发,带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做好农耕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春耕和秋收时节举办“插秧节”“水稻丰收节”。

猜你喜欢

优质稻粮油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
粮农丰则品种兴:优质稻“黄华占”在湘推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