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困境及实践探索
——以G村留守儿童支持小组为例

2023-03-23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胡婧筠

区域治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组员团体

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胡婧筠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2016年,民政摸排部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902万余人。随着政策和关注度的逐步增加,相比于以往,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截至2018年民政部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计697万人,下降幅度为22.7%。截至“十三五”末(202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计643.6万人,下降幅度为7.8%。虽然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资源匮乏等问题交织带来的缺陷容易导致儿童面临更严重的不利情势。[1]例如社会适应问题,根据民政部2018年数据统计,69%的留守儿童都是由(外)祖父母照料,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人际网络、情绪行为与自我意识等社会适应要素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2]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与更深刻广泛的社会经济、社会结构关联在一起,而非仅仅是“留守”问题,这种关联依托于城乡壁垒高耸劳动力外流的大环境,是城乡割裂、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体现。基于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颁布,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随即,《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126 号)强调要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由此,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领域的探索逐步深入。

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介入服务自2007年逐步展开,至今主要围绕三大方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研究证明,由于亲职缺位,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容易受到污名化和标签化等负面影响,而社会工作由于秉持独特价值理念,其工作方法、介入模式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方面,学者们认为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威胁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现有的保障制度已经无法有效避免和降低这些不确定性风险,而在留守儿童集中区域推广寄宿制学校并引入学校社工入驻,是可行的应对方式。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应从个体、集体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展开,主体囊括留守儿童自身、留守儿童 家庭、学校、社会等。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研究探索的领域,综合上述研究,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依旧涉及教育、安全、心理、社会交往等很多问题,但是都是探索性研究,更细致深入的实务性反思始终较少,因此,本文以G村留守儿童支持小组的一次实务实践为例,对社会工作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困境的实际实践进行思考与反思。

二、研究方法和案例背景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我国中部H省X市X区G村留守儿童群体为研究群体,以实地调查与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设计,服务初期社会工作者团队曾采取整体抽样方法,在G村发放并对17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访谈并收集资料、填写调查表格。正在服务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G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实务案例为个案研究样本,在实务中,存档影音资料,形成服务记录,并以此为研究资料。

(二)案例背景

G村属X市X区W镇管辖,与X区市区相隔不远。G村与省道相邻,村庄交通设施完善,出行便利。G村毗邻W镇,W镇是X市农业种植第一大镇,经济、交通、生活基础完善。G村在W镇的带动下发展良好,有健全的社区基础建设,是比较典型的城郊融合型乡村。

社会工作者团队严格按照需求评估(专业关系已于入户调研时建立)、方案设计、介入实施和结果评估的流程进行介入。对G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小组工作服务共持续两个月时间,这两个月中,社会工作者团体共开展两个小组。支持小组名称为“背靠背,心连心”,一共五节,每一节共计一个半小时,每周开展一节,人数保持在10-12人左右。

三、小组的设计与施行

(一)留守儿童的需求评估及服务设计

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小组环节,是社会工作进行介入的基本前提。对该小组的需求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本村共有留守儿童17人,在开展小组前,社会工作者曾对这些儿童进行过入户探访,经过探访与资料分析,社会工作者发掘出该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具体问题:其一,有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这来源于留守儿童群体与监护人的不当交流与相处;其二,缺乏有效的情感输出通道,时常有打架、反抗等激烈举动;其三,部分儿童存在被孤立和交流障碍等问题。

同时,社会工作者也通过访谈发现,G村的留守儿童们对游戏和知识充满好奇心,其中有很多人比较活泼好动,爱玩游戏。因此,社会工作者将留守儿童群体组织起来,设计了一个支持小组,尝试通过小组内的互助性游戏,挖掘儿童们在交流中的潜能,协助部分组员进行社会交流。按照小组目标,小组活动中的游戏合作度逐渐递增,并逐渐增加交流环节,小组设计表如表1。

(二)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的困境与反思

1.第一至二节:是否接纳次团体

基于社会工作者前期调研打下的工作关系,在前两次的活动设计中社会工作者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组员相互信任关系上。经过观察社会工作者发现,小组固定参与成员共有十人,有两人由于家庭原因无法按时参与每次的小组活动。由于G村靠近城市的地缘因素,村内很多孩子的父母会选择将孩子送往村外的学校读书上学,而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外)祖父母精力有限,都在G村小学上学,G村小学本身学生较少,校内孩子们日常交往多。因此在这十名组员中,大部分孩子早已组成了紧密的社交关系,这些组员都是5-6年级的学生,平常在一个班级或者住处距离较近,交往密切,在组员小X的带领下进行日常娱乐。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这个社交小团体便迅速展现出良好的适应状态,并且主动引导游戏流程。在游戏中,与组员小X相交甚好的组员小C不愿参与配合,组员小X便十分积极主动的进行劝导与引导,配合工作者的要求开展活动,可以说,在这个支持性小组中,已经先天具备了组员中的“领导者”和次团体。但与此同时,这个团体中大多数组员则对组员小Z有排斥感,同样在进行游戏时无意中忽略年级更小的组员小B。据了解,组员小Z在学校里表现不好,过分调皮捣蛋,在班上和学校里的朋友也不多,因此小组成员们大多对小Z观感不佳;组员小B则内向害羞,不愿多与人交流,组员们玩游戏做活动时认为组员小B会妨碍游戏,“不好带”,因此很少主动和小B交流。

(1)困境分析与实践

在一二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天存在的次团体在小组初期活动开展初期就展现出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单纯依照小组规则来看,小组内的次团体应当予以避免,但G村留守儿童们组成的伙伴团体有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这就给小组的开展带来了难题。如果对这个次团体予以接纳,虽然保障了小组进程,但是会伤害被孤立组员的情绪,而且这个伙伴团体的团体意识较强,活动中多次出现不遵守小组规则和契约的状况,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进行干预,团体内的组员们会有“权益被侵害”的感受,很容易影响小组活动的开展。因此,在第一次活动后,社会工作者决定采取问题在次团体中内化的解决方式,工作者寻找到团体内的领袖小X,小X性格活泼,是团体中的大姐姐,与工作者关系很好。征求小Z的同意后,工作者将小Z的一部分情况告知小X,争取到小X对小Z的理解。同时,工作者向小X说明了第一次小组开展过程中发生的不遵守规则、忽视组员等状况,并表示希望小X能够与工作者“合作携手”,将出现的问题在伙伴小团体中消化解决,而非演变成冲突甚至影响小组活动的开展。随后,在第二次活动中,工作者发现组员小X自觉承担起了维护者的角色,她与小Z和小B的交流逐渐增多,阻止其他组员违反规则的行为。在大姐姐小X的号召下,小组气氛逐渐融洽。

(2)实践反思

这一次的问题则暴露出了社会工作者前期准备工作的缺陷,在小组准备阶段,工作者需要对小组成员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规划,但是在开展小组的前期阶段,作为小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先期调研,着重了解了每位组员的家庭情况和相应需求,但忽略了小组组员之间本身的信任关系与交往程度,因此在第一次活动中出现了次团体影响力过大且出现成员被孤立的问题。在小组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中,不但应做好需求调研,更应当了解组员之间的关系与各自性格,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2.第三至四节,组员之间的具体需求冲突

按照小组活动的策划,组员之间的支持与信任是逐步增加的,因此工作者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将三至四节作为活动设计的重点。在这两节的活动设计中,工作者逐步引领组员们探索自我,相互鼓励,并通过更加高强度的合作游戏加强彼此链接。但是在第三节活动开展完毕进行总结语分享时,组员们对后续活动的期待与规划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价值冲突,年龄较大的组员期望能够在小组活动内注入更多内容,比如交谈梦想、想法与规划等,他们认为这种环节能够让小组组员们获得更多的支持感。“我觉得以前没有地方说这些,现在有地方了可以多加一点,马上要上初中了出去了机会很少。”组员小D的想法得到了不少组员的赞同,而组员小C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种环节很无聊,多做做游戏和活动,你们读初中是你们的年龄到了,不能占用我们的时间。”两部分组员因此在组内产生了比较激烈的需求冲突。

(1)困境分析与实践

小组工作者对有鲜明观点的组员进行了访谈和了解,在参与活动的小组组员中,一部分已经到了六年级,他们也是孩子群中的孩子王,马上要上初中的他们对离开村内前往镇上的求学之路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情绪在家里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安慰。因此他们希望能在小组环境中进行更多的交流,获取安慰与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能够加强组员彼此的联系。而其他组员则认为有高度合作的游戏既有趣又刺激 ,而且游戏过后组员们觉得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明显变得更紧密了,而以小D为首的那部分组员的问题不能代表所有组员,不应当影响后面的小组活动。两部分组员的冲突背后其实代表着他们更具体的需求,以及对支持关系的不同需要,工作者如果不予以注重和调整,会扩大组员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后续的活动开展中,社会工作者团队纳入了对组员能力、具体需求的考量,并依据考量在小组活动之余对有冲突的组员进行了个案访谈与澄清。在冲突与争吵中,小组组员将矛盾点聚焦在对立一方过于霸道,希望小组按其要求进行,继而引发了对“孩子王们”和“小孩子们”的不满。社会工作者首先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帮助组员们探知自身的需求与能力,告知他们冲突的焦点应是对小组的需求,而非组员本身。随后,工作者根据访谈内容和组员的需求,对小组的规划和进度进行了调整和改变,将每一节小组的活动时间适当拉长以满足组员对深入交流的需求,同时选取更具集体合作性质的游戏加强两部分组员的合作与沟通,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组员们的认可。

(2)实践反思

在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者除了对小组效果、开展情况进行衡量,同样应注意组员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心理历程与迫切需求。同时,小组活动后应该进行沟通和交流,而适当修改小组进程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组员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小组落幕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还是不错的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