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点、线、面”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与实践

2023-03-21王晓赵红琼高志涛李斌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王晓 赵红琼 高志涛 李斌

[摘 要]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我国农林类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农业和畜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发展好农业农村经济对于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农林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等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强师资队伍、改革教育教学体系,铸牢校企合作“融通点”、畅通乡村振兴“保障线”、拓宽科教成果“应用面”,形成了“点、线、面”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新疆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科技保障。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途径;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131-04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持续建强师资队伍、坚持改革教学方法是完善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中,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要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遵循,以全面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聚焦农业农村发展新态势为基础,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保障,不断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疆农业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铸牢校企合作‘融通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畅通乡村振兴‘保障线”“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拓宽科教成果‘应用面”,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点、线、面”人才培养途径。

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铸牢校企合作“融通点”

新时代,我国农林类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也为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全面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高等教育应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四大功能,而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高社会服务效能、提升校企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1-2]。新疆农业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產”的办学方针,聚焦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新态势,立足学科、结合产业,建设了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契合区域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基地,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考评指标,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供需融通

随着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社会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农科背景下,大部分农林类高校重新审视了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己任。然而,仍存在专业设置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脱节、专业划分过细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专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3]。校企应在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工作中协同互动,充分将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如施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践“订单式”培养模式(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通过全方位校企合作,促成学生毕业以后到该企业就业),聚焦需求打造模块化课程集群等。通过校企供需融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资金融通

育人基地和平台是深化校企合作的载体,院校应在深挖自身办学特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基础上,与企业协同联动,促成办学资金的融通。一方面,院校要有计划地为育人基地及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鼓励教师面向产业调整科研方向,促成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共建各类实训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室;优先资助各类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校长基金项目,鼓励校企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各类项目。另一方面,应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企业资金向院校流动: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承担研发任务,促成各类横向课题立项;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话语权,鼓励企业在院校设立各类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坚持需求导向,允许企业设立各类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式”班级,完善其运行及管理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正确引导企业资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鼓励优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进校园,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范畴[4]。

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畅通乡村振兴“保障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征程中,农林类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育英才、为现代农业提供创新技术的重要使命,农林人才培养是农林类高校办学的立身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林类高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据此,农林类高校要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5-6]。

(一)建强“人才线”

一方面,建强师资队伍。完善多元化教师聘任机制,鼓励各学院吸收基地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学校制定基地导师聘任及考评办法,同时设立一定数量的基地导师兼职岗位,使产业人才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7]。坚持“双师型”师资(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区域产业需求,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及专长,组建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如动物疫病防控团队、棉花产业团队等),加大科技人才服务产业的力度。制定教师基地实践考评制度,督促教师深入产业调研学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与基地导师的交流合作与相互学习,并将基地实践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科学制定教师评价体系,丰富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坚决破“五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结合实际创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服务社会的内动力。

另一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人才更是农林类高校的立身之本。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思政教育,通过改革思政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生产实践、把握时代特征,讲好“大思政”课,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次,要突出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强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耕读教育等多种途径,将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培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最后,要坚持以高质量教育促高质量就业,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校应严格落实“六个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立足社会需求、开展校企精准就业对接,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开展精准就业指导,要创新促就业工作机制、开展精准就业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多措并举构建全高校就业长效机制,以高质量就业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人才线”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通过“人才线”助力乡村振兴。

(二)畅通“技术线”

农林高校肩负着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大国“三农”的历史使命,科学研究只有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才能落实于产业,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8]。十八大以来,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农林类高校青年教师数量显著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但教师研究内容和生产中“卡脖子”技术之间衔接度不高,教师对生产和产业研究不深、脱离生产搞科研的现象较为普遍。“闭环式”校企合作模式(把人才技术派下去,将生产问题带上来)是突破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创新实践“闭环式”校企合作模式,积极鼓励师生向生产向产业学习,将生产问题需求带上来,进行深入研究;随后通过科技服务及学生实习将技术人才派下去,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融会互通。

三、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拓宽科教成果“应用面”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农林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围绕这个出发点展开,包括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同时要以服务现代农业为落脚点,所有改革成效都要以这个落脚点去检验,包括评估学科发展水平、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科学研究成效等[9]。农林类高校教育及教学改革既要紧盯时代发展特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助力数字农业推广,拓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科技服务中的“应用面”;也要聚焦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科學研究水平,促成科研成果转化,拓宽科教成果在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中的“应用面”。

(一)提高数字化教学水平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课堂、数字农业等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林类高校应重视数字校园的建设,推进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科教共享平台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效能。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建成“秾大云上”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农业管理、动物生产等虚拟仿真实验室,显著提高了课堂及实验教学质量;建成的“动物疫病在线诊疗平台”打破了动物疫病诊疗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在线开展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已经成为动物医学学院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拓展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面”。农林类高校应重视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与转化,拓展信息技术在科技服务中的“应用面”。

(二)增强科技兴农担当

农林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林人才、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农林类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新型农林人才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发展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科和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高校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科研定位[10-11],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大科技前沿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行业需求之间寻找合理的科研定位,并将其作为科研工作目标的主责主业。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与优势,依托本校优势学科特色,立足学科发展,打造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本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育新的交叉学科,巩固和提升科研特色与优势。最后,高校要重视成果转化工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在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增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基础上,应该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成立成果转化专职部门,统筹协调科研内容、社会需求、师资培育、学科发展等,促成研究成果的转化,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向田野,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四、结语

近年来,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地缘优势,创新了“点、线、面”人才培养途径,通过5年的实践,校企合作进一步加深,科技服务和科研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新疆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和科技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云.立足“三农”需要 推进农业高校自主科技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7):9-10.

[2] 董维春,刘芳,刘晓光.基于结构功能模型的高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农科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7):74-80.

[3] 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88-94.

[4] 刘胜,杨金发.农林高校“三创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6):56-58.

[5] 亓晶,周志强.行业特色高校科研创新与行业及区域双重服务面向的耦合态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3):55-62.

[6] 王万义.“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5):1-7.

[7] 祁春节,王刘坤,曾光,等.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9):134-142.

[8] 吴翔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框架与现实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7):155-160.

[9] 高亚文,梅星星.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与地方农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逻辑契合的实现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4):15-24.

[10] 褚必海,徐登伟.行业特色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展望:以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类强化班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时空,2016,12(1):22-24.

[11] 吉辉.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8):264-266.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