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研深度融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21潘一王舒瑶胡志勇蔡家铁杨双春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潘一 王舒瑶 胡志勇 蔡家铁 杨双春

[摘 要]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例,目前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实践课程占比小、实践创新平台和项目缺乏、现存校企联合模式不适用、毕业论文工作与实践课程冲突、评价要求与实践脱节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具体应对措施,为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供思路,为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培养模式;产教研融合;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118-04

2023年3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要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2009年以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只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培养模式也以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而在近几年的扩招过程中,专硕数量大幅增加,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专硕教育培养模式,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例,就专硕教育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产教研深度融合的相应改进措施。

根据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启用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石油天然气工程二级学科培养专硕。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目前在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校企联合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硕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按照学硕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培养专硕,且培养方案不明确,过于注重学术科研探究,没有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转型的需求,结果导致一方面导师对学生学术能力不满,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按学硕要求学习,任务过重,同时企业所要求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也没有得到提升。总体而言,专硕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践课程占比小

有研究者于2019年对7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6个专业(管理、法学、生物、环境、信息、计算机)的专硕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2.6%的专硕认为专硕与学硕课程体系设置方式完全相同,有47.2%的专硕认为二者相差无几,仅有8.1%的专硕认为二者完全不一样[2]。笔者对所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也发现,针对课本上的理論知识,许多专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大部分专硕认为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守旧且无法适应当代大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同时课程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无法与市场实际问题关联,更无法提高专硕的实践能力;实验课堂基本都是由教师主导,缺乏互动环节,无法在促进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师生之间讨论和交流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时,大多数案例守旧过时且脱离现实,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

(二)实践创新平台和项目缺乏

实践基地的缺乏,一方面的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不积极。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在企业基地实习时,由于知识积累较少且缺乏经验,短期内难以帮助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需负担额外的实习工资。不仅如此,就石油开发而言,企业还将面临实习生操作不当带来的事故风险。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部分研究生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实践建议,更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项目。

(三)现存校企联合模式不适用

校企联合模式是专硕培养中较为有效的模式,企业是专硕过渡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专硕的模式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尽管相关企业与高校提前签署了有关合同条款并制定了相应的合同条约,但由于缺乏对整个过程的系统管理,基地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容易被忽视。在执行协议的过程中,双方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甚至没有负责统筹执行和细节安排的工作人员,导致校企联合模式无法高效发挥作用。

2.合作模式单一。部分高校没有与企业制定严谨的合作计划,仅仅将校外的高级专家顾问聘请进入专业课堂举办讲座,但短时间的教学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双方虽花费大量资源,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倪西强等提到,目前校外导师在专硕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是双导师模式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3],一支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团队对于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言至关重要。

(四)毕业论文工作与实践课程冲突

按照2023年最新专硕培养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多数为3年制,其中1年为理论教学阶段,而在剩余时间内,学生不仅需完成在实践基地的六个月实习,同时还需准备并撰写毕业论文,导致学生实践项目与毕业论文工作多方面冲突,部分研究生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放弃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导致其毕业后缺少实践能力,无法适应市场企业需求。

(五)评价要求与实践脱节

专硕作为“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的主力军,不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将侧重于与行业专业相结合,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存在专硕培养和行业的“专业资格”之间脱节的现象。笔者调研发现,目前专硕的实习结果评价只是根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意见等文件进行,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日常实践水平、技术应用能力,导致产教研严重脱节。期刊Creative Education也有提到专硕毕业要求低这一现象[4]。笔者认为,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硕而言,应当通过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实践项目评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能力水平,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准确性。

二、国内外专硕培养模式对比

2023年,许多双一流高校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专硕招生占比超过一半,华北电力大学已超过60%,可见专硕正越发受重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专硕顺应时代变化、势在必行。

笔者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4所具有代表性的石油院校进行调研时发现,在专硕培养模式方面,各个高校主要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要求学生专业实践环节超过半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项目和比赛,锻炼学生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所招收的专硕中,外校、外专业调剂占比较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比较陌生,培养模式中包含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6个月的要求,并鼓励学生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甚至可将其纳入学分要求),通过比赛对学生进行从油藏工程到储运工程的较为系统的训练。

目前我国国内专硕培养模式较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以高校校企联合为例,国外校企联合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即学生一半时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时间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学校与私人所办企业合作育人;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即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不但能学习理论知识,更能增加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即将工程环境引入学校,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设备、便于教学的工厂建立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校内的典型的企业环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5]。

三、专硕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建议

(一)重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

西北师范大学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开展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工作[6]。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专硕培养方案重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行业专家建议,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环节设置、校内外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建设这几方面尤其要突出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突出石油石化特色,比如增加工程类实验课比例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重视能源行业的思政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增加典型石油石化实践项目的占比。基于现状,目前可采用“课堂—实习—课堂”[7]的方式,即从课堂出发—多方实践能力提升—修改完善。

笔者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在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方面的措施[8],针对工科类专业,建议高校应在有限的实践课程学时内进行一些“特色安排”。比如,课堂方面将实际设备观摩与教师讲解或多媒体视频相结合,在组织学生观看学习井下钻具模型时,可采用VR实景体验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多媒体动画和教师对于钻井操作过程的具体讲解,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集零为整”,即将有实际关联的几个实验集中为一个综合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全局观”。

(二)组建校级科创小组,参加专业比赛

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即研究生在指导教师课题组进行日常科学研究活动,这样培养的学生通常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但自主开展实践创新项目的能力有待加强。随着国家对创新活动的重视,学科竞赛的考查重点愈发侧重实践应用与创新设计。因此,笔者建议组建校级科创小组,参加全国或全省范围的各级各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竞赛活动。借鉴哈尔滨石油学院在此方面的经验[9],笔者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例,建议教师对班级采取“学生自愿—科创组队—教师管组长”模式,对组长进行重点考查,对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考量,实现教师对接组长、组长对接组员的分层管理模式。在学生入学伊始就通过新生入学会、班会、课堂等时机多次介绍相关学科竞赛和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性强的赛事,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科创小组形式参加多个比赛。教师对接组长,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对真正提高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学生能落地、教师管得着”的意义。此外,校内科创小组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在备赛过程中为科创小组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指导。

(三)合理利用校企联合模式,提高实践能力

以往的校企联合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落实问题。根据Jia Zhu在校企联合方面的调研[10],结合石油专业相关调研结果和我国当前国情,高校可与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专硕。校方和责任公司要共同确立相应的培训目标、制定成长计划,通过绩效报告和质量测试分阶段共同实施,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期考试任务、指导和评估工作文件等。可以采用学校与公司共同创立“创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的方式[11],可以借鉴沈阳师范大学相关实训措施[12],结合石油专业实操性强的要求,将校企联合模式分为2个逐步递进的实践模块:模块一由高校仿真模拟实践基地承担,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对实物设备的初步认识和对操作过程的初步理解;模块二由企業实际操作部门承担,侧重于实际过程的操作、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双操作模块设置,保障了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的专硕培养也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适当贡献,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产教研深度融合。

(四)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及论文时间

专硕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从“量”的扩增到“质”的提升。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随时代而变,但仍需符合专硕培养初衷,即为行业领域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笔者建议,一方面可适当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即学生入学1个月后选择导师,尽早进入实验室,这样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延长至3年,毕业论文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使学生在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的同时也能参加其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灵活设置毕业论文题目,若学生能在学科竞赛和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性强的赛事项目中获得高级别奖项,且积累了与硕士论文课题难易程度一致的数据资料,允许其将相关内容作为论文开题内容。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更顺利地进入能源行业领域发展。

(五)结合实践活动,调整评价体系

结合南京农业大学有关毕业评价体系的调研结果[13],对于论文评估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论文开题评估的成员中,相关行业实践领域高级专业技术的专家必须占一半以上;论文完成后,研究所或企业和学位委员要联合对论文进行审查,充分评估其实践价值,最终将相关材料提交给研究生院,并提交大学学位评估委员会审批,以决定是否授予学生专业硕士学位;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现在的“开题考查—中期考查—评委审核” 评价体系中增加“企业评价”步骤和占比,综合各项评分计算最终成绩。

另外,可以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的专硕课程选修中融入“实践”思维,即课程的选择可以依据市场要求且结合实际地区的“卡脖子”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最终的课程评价要考虑是否满足市场实际需求、是否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和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四、结语

由于当前全日制专硕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一些高校在专硕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联合、毕业论文安排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专硕该如何培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必答题。本文通过剖析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专硕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为其他专业建成产教融合、高质有效的专硕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EB/OL].(2022-09-13)[2023-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2209/W020220914572994487095.pdf.

[2] 康旭,范超,高志明,等.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74-276.

[3] 倪西强,马立新.产教融合背景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16):40-43.

[4] XIE K Q, WEI J H, LI Z Y,et al. Reform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mas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J]. Creative education,2022,13(10):3144-3152.

[5] 李旭荣,宗望远,张国忠,等.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201-202.

[6] 李华,石夏榕,张立勇.現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112-121.

[7] 王延臣,高治军,郭宝荣.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7):125.

[8] 崔冬,徐志洪,赖建中.以新工科需求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践课程改革: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环节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4):138-141.

[9] 鲁婷婷,赵学阳,牛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哈尔滨石油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3):133-134.

[10] ZHU J,XU H .Research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for music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y[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2,6(12):1-8.

[11] 李飞,李珍,黄焱球.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2(16):176-178.

[12] 王泽,董丙君,李玥莹,等.校企联合培养下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实践教育的改革与实施: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1):75-79.

[13] 芮伟康,刘同坤,韩键,等.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毕业评价体系构建及模拟: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9):49-52.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CDIO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离散数学课程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结构模型竞赛的土建类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