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

2023-03-21罗瑜斌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创造性思维

罗瑜斌

[摘 要]针对新文科背景下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出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基础设计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和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分为认知模块、构成模块和设计模块,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遵循调研观察—分析提炼—设计创造—成果展示的教学路径,将这三大模块的内容贯穿于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促进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以美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以期为基础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基础设计课程;课程实践;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044-05

新文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积极探索,其特点在于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中国建设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任务[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如何结合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复合、创造力和实践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本文以基础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以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切入点,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4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现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有近200所[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应用型学科,不同院校在开办初期通常会依托原有的优势学科,比如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这在专业建设初期是一种很好的办学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其弊端就会暴露出来: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定位模糊,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凌乱[2]。部分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養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导致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明显落后于文化产业发展[3]。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由于培养目标宽泛,专业特色不突出,导致培养目标难以体现区域特色[4]。目前我国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理念先进性与实践先进性还有待提高[5]。在文化产业发展到新常态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有创业家精神的创意创业家[6]。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应明确学科定位,厘清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1935年,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首次提出“做中学”(Learn by doing)的实用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学习、成长[7]。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珀(David Kolb)提出了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主张通过体验、反思、实验等进行学习[8]。这些理论都是项目式教学的来源,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应用新知识,并获得实际经验[9]。项目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一个真实的、开放的、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主实施,包括前期调研、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沟通、合作、创新、批判、决策等高阶思维能力[10]。项目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是一个理性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思考、亲身体验,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以实现学习目标、提升高阶思维能力[1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分出的文科专业,课程主要是以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中西方美术史等文化类课程为主,缺乏理科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学生普遍反映文化课程虽然学得多,但却不懂得如何将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习惯发散思维发表观点,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基础设计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不仅能有效解决文科学生缺乏思维逻辑训练而导致作品脱离实际的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和项目需求,让学生在“做中学”中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启发其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创造性思维。

三、基础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实践

基础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创意设计能力的基础入门课程,也是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决学生如何认识、理解和进行设计的问题,即培养学生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的综合基础设计能力,能灵活地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意设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项目式的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将基础设计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做中学”中自主探究,从而构建基础设计的知识框架。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

基础设计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分为认知模块、构成模块和设计模块。认知模块解决“如何看”的问题,要求学生了解设计的概念与发展,理解设计的内涵与原则,并通过观察自然和人造形态的概念元素(点、线、面、体)的组合关系,理解构成的含义。构成模块解决“如何想”的问题。设计需要用准确的形式来反映内容,要求设计师根据设计对象的主题,思考如何通过恰当的形式来表达,这涉及元素之间的分解与组合、新形的产生以及赋予新形色彩和肌理等问题。设计模块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探究如何通过设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何设计出形态既美观又实用的作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三大模块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还要适当融入思政元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和具备文化传承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学目标(见图1)。

(二)项目式教学实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提出有吸引力、挑战性的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欲望。

基础设计课程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将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加强了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贯通。在以往基础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根据不同的章节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理解,但这种单独练习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系统理解,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因此,基础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尝试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实际项目的调研、设计、产出,将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综合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教学。这种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传递了“物以载道”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1.教学组织与活动

基础设计课程立足于东莞乡村传统文化,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旨在实现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引导学生通过调研东莞乡村村史馆,了解乡村历史文化。此外,组织实地踏勘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乡村文化在入口标识设计和导视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展现乡村的精神文化,塑造独特的乡村视觉形象,以便于乡村形象的宣传和文化的传播。教学过程包括调研观察—分析提炼—设计创造—成果展示四阶段路径(见图2)。

在调研观察阶段中,要求学生以3~4人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特色景观的乡村进行调研。引导学生对乡村村史馆进行实地踏勘和访谈,了解该村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传统民俗等。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探究这些乡村文化特色是如何在现实中通过形态的概念元素和视觉元素进行组合和呈现的,是否在入口标识、导视设计、街道家具等公众能够感知的视觉形象上有所体现。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结合认知模块的内容进行反向训练。

在分析提炼阶段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乡村调研资料进行研讨和分析,归纳提炼出乡村的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并思考如何通过点、线、面的形态,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标识设计。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结合构成模块的内容进行形的提炼、分解与组合。

在设计创造阶段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炼出的乡村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运用重复、渐变、近似、对称等方式,加入色彩和肌理,应用形式美法则,设计出既美观又具有鄉村特色的视觉形象,如乡村标志、周边衍生产品等。要求每组设计草图方案不能少于3个,并要进行研讨和评价。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结合设计模块的内容,按照造型方法、形式美法则进行作品设计。

在成果展示阶段中,要求学生将设计成果进行正图制作,包括设计说明、作品寓意、设计推导,并制作PPT进行成果展示和互评。教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并针对创意、艺术表现、制作质量和规范四个方面进行集中点评。这一阶段的小组汇报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简洁明了地表达设计理念和展示设计方案。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并锻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集中点评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2.教学成效

经过16周的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实践,学生成功完成了设计任务,并提交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见图3)。设计成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设计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过程。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设计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本质,树立实用、美观的设计价值观,而且加深了对东莞乡村地域文化的理解。设计乡村视觉形象不仅促进了东莞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还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课程思政目标。在基础设计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中,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模块化教学和项目式实践的授课方式,9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审美能力,8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60%的学生认为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29%的学生认为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这表明基础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即培养了学生如何看、如何想、如何做的综合基础设计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使得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备培养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强的新型人才[12]。东莞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懂设计、懂文化、懂市场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基础设计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设计启蒙的重要任务。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各章节的内容过于独立,作业也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课程缺乏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未能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转化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理论后仍不知如何进行设计。对此,教学团队将基础设计各章节内容分为认知模块、构成模块和设计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实现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教学团队引入东莞乡村视觉形象设计项目,将三大模块的内容贯穿于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在调研观察、分析提炼、设计创造和成果展示过程中锻炼学生看、想、做、说的综合基础设计能力,设计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东莞乡村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了学生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2] 胡郑丽.基于OBE理论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2(6):103-107.

[3] 詹一虹,周雨城.中国文化产业的管理问题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1):182-186.

[4] 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0-52.

[5]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6] 向勇.创意创业家精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26-30.

[7] 郑治国.从杜威的“做中学”看现代教育[J].江西教育,2004(3):25.

[8] 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6):9-15.

[9] 许江.产品设计专业“递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10] 赵永生,刘毳,赵春梅.高阶思维能力与项目式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145-148.

[11] 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7):111-118.

[12] 董占军,张运春.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发展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3):134-14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项目式教学创造性思维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