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新文科“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2023-03-21张雯熹司文峰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学科交叉新文科

张雯熹 司文峰

[摘 要]教育数字化改革对我国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统筹兼顾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融合、交叉,对教学理念、学科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跨科”整合。文章基于新时代的数字化变革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聚焦信息化模式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数字化+新文科”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提出“内容贯通化、内容前沿化、方式多元化、评价精准化”四位一体的改革体系,以公共管理类课程为例,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手段融入文科教学,深化文科教育的特殊价值与品格,为构建新文科发展的信息化之路、现代化之路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新文科;学科交叉;模式创新;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036-05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数字化产业加速发展,催生了基于数字化思维的知识传播方式,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0年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联通学校,赋能学生》,提出建立教育与数字化的联通[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强调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由此可见,从国际到国内,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数字化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文科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以全球治理、科技创新、社会变革进入新阶段为基本前提,以交叉与融合、传承与创新、协同与共享为基本路径,以文科科研转型与创新为抓手,推动文科建设的转型,促进提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创新力[4]。“新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转型的重要概念,是指对传统的文科进行重组,统筹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及其与自然科学学科的融合,包括推动新交叉、实践新模式、建设新体系等科学内涵[5]。然而,很多高校的文科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都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当前新文科建设的改革要求和教育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为了适应新时代文科建设的要求,探索“数字化+文科”的教学模式,文科教学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那么,當前的文科教学为什么难以转型?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如何将“数字化”融入新文科建设当中?在文科课堂构建“数字化+新文科”的教学体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以上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已有不少研究关注文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冶进海从宏观上提出了新文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6];修南提出了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则与实施路径[7];贾文涛、李怡君探讨了新文科信息资源基础平台的建设[8]。在现有关于文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一方面,鲜有研究以信息化改革作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针对性解决当前文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文科教学转型与创新;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入手,探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而从微观层面系统设计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具体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较少。新文科建设是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需要结合当前数字化的要求,在思维上,深化文科自身的特殊价值与品格;在技术上,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因此,本文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探索“数字化+新文科”的教学体系,并以管理类课程为例,尝试将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融入文科教学当中,注重大视野、大互补的学科互补与交叉,凸显新理念、新理论的新文科教学范式,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新文科的教学转型提供参考依据,为统筹公共管理学科内部及其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传统文科教学难以转型的原因

(一)教学体系缺乏连贯性与融合性

现有的一些文科类课程,缺少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梳理,呈现知识和范式上的“碎片化”现象。一方面,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课程体系的章节之间都存在着严谨的逻辑关系。现有的部分课程体系学习只聚焦于每堂课的内容,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对于课程内容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一些文科类课程只聚焦于课程本身,没有结合外部环境和其他相关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都难以实现突破。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是当前高校课程的高阶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新型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文科知识的交叉能够跨越学科边界,推动传统文科建设与信息时代的结合,落实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传统的文科类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更新较慢、与科学前沿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文科教学资源相对陈旧,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存在不够直观、难以修改和扩充的问题。陈旧的教学内容不符合新文科建设中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的培养要求,缺乏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以教材知识为主,涉及的科学前沿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较少,难以体现最新的科学方法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体系,更需要对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观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培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传统的文科教学模式多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教师着重于对知识点的讲解,而较少设计互动和实践课程环节,容易导致教学单一、死板的问题。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看,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均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缺乏实时统计与反馈体系。长此以往,学生课堂参与度越来越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些高校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第一,从评价主体和客体来看,现有教学评价多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学生自评与互评。这样单向的评价体系难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二,从评价的频次来看,评价多集中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阶段,频率较低。这样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的帮助极其有限,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应当尝试结合信息化的方法,将教学评价精准化,促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对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保障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数字化+文科”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公共管理类课程为例

针对上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本文将构建“数字化+文科”的教学体系,将教育数字化的要求融入文科教学当中。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前文提出的传统文科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体系贯通化、内容前沿化、方法多元化、评价精准化”的四位一体改革体系,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学校—学院—教师”协同的课程体系贯通化

教学内容应当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体系构建,通过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个层面,形成三级教学组织,不同教学组织相互独立又相互协同,形成立体贯通的教学体系(见图1)。

首先,学校层面对于文科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国情、校情与学情的整合优化,打破院系壁垒,实现从“分科治学”到“科际融合”,构建多学科交叉、彰显学校特质的课程新体系。对于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可以邀请计算机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等的优秀师资与专家,参与和指导课程的设计,为学生讲授信息化技术的专题课程。其次,学院层面应当凝练学校的教育哲学,明晰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明确课程定位、功能定位与属性定位,避免课程体系脱离需求,强化课程体系布局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建立了“数字化人文科学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立了“高新技术人文学科研究院”[9],许多国际顶尖的学府都在开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增加学科的立体架构。最后,教师层面应当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动,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点联通整合,为学生讲授更加具有连贯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把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公共管理类课程不仅需要讲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的技术,从而兼顾学科交叉与学科贯通的逻辑,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吸收,实现“保留文科特色、凸显学科思维、结合信息化手段”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两个融合”的教学内容前沿化

针对传统的文科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的特点,需要以培育高阶思维为目标,立足于“两个融合”——理论与应用相融合、书本知识与科学前沿相融合,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告别“水课”,打造“金课”,在传统的文科之道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应用相融合。具体做法是: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即对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做最基础的理论介绍、讲解、归纳,并借助信息化的工具梳理呈现相关知识点脉络,以游戏化元素呈现学生在数字空间中的思维导图,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网络。依据每堂课的知识内容,通过增强型信息化技术呈现实践应用的案例,实现新型学习场景的即时交互,如北京海淀区某元宇宙教育体验中心的桌面式VR,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到课程知识点在现实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沉浸感、代入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将数字化呈现、管理、整合等功能嵌入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在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培养理念的新文科课程群设计中,纳入教育数字化的前沿应用形式,以技术驱动内容,跨越文科课程本身的局限性,建立有思维、有技术、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体系。

另一方面,要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前沿相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及相关应用方向,实现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依据每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利用互联网“云”“库”“块”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的数据库、资源库,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筛选与推荐功能,在提供公共管理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记录学生行为偏好数据,实现前沿研究成果的个性化推送,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读分享和讨论,在网络上完成协同编辑的共创小组报告,实现“全程互动与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深化。

(三)“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互补”的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多元化是指在不同的教学空间,结合信息化手段,展开差异化教学,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互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理论教学更富现实意义,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学的要求,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教学”。

首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注重“线上线下联动”的原则。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每一堂课的教学安排、授课目标、关联性知识点等;同时,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利用“问题驱动思考”的方式,培養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教学视频、PPT、随堂讨论题目等学习资源发布在平台上,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完成进度。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作业,学生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完成作业,并就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在平台上向教师反馈。同时,线上模式的小组作业可以联动不同学校公共管理类的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案例与调研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突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挣脱教学固定时间、地点的束缚,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注重“课内课外互补”的原则。基于深度学习的培养理念,依据内部学习迁移和外部拓展迁移的方法,课内教学注重知识在内部的迁移和运用,课外教学强化知识在外部的迁移和拓展。具体来说,课内的教学选择以“学”为主的方式,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案例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还可以课后在数字教学平台上设置补充辩论议题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思维。同时,遵循“以赛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比赛和互联网创业比赛等,从而加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基层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观、调研等课外学习的机会。此外,数智化技术还可以突破空间场域,为学生在数字空间中仿真模拟实践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功能技术,学生无需出校即可体验校外实践,实现校内外教学的时空跨域,充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融入实践的能力。

(四)多维评价融合保障教学评价精准化

针对以往文科教学中评价单向、低效的问题,应探索更加精准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展开自评和互评,具体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评。学生可以直接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将自我评价的内容直接上传到系统当中,云平台可以对每节课学生的评价内容进行即时的统计分析和反馈,作为教师调整课程策略、对课程进行优化的数据依据。一方面,自评方式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我监督和管理,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突出教学当中对“学”的评价。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评价手段让教师能够快速、及时地通过学生自评得到学生的反馈,可以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别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突出教学当中对“教”的评价。

二是学生互评。在课堂当中的讨论、小组汇报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教师评分与学生互评各占一部分权重。学生互评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听其他小组汇报时保持专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在其他小组的汇报中发现他人的长处,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在教学当中“学”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从“依赖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变。

三是数据评价。通过运用数智化技术,教师可在数智化设备上,结合大数据可视化的智能评测系统,采集追踪学生学习情况,计算分析相应的教学状态数据,通过学生使用线上平台教学资源的次数和时长、作业成绩、作业用时等数据,以全过程的总体数据替代传统样本数据,形成阶段性的过程诊断报告,绘制学生学习成长画像,持续针对性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最终,基于教学源数据的过程性采集,结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数据,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发挥相互增值评价,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精准评价。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推动新文科建设,而教育数字化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时代的新文科建设,需要针对改进传统文科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依据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科融合,增强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设计公共管理教学课程信息化改革的策略,并拓展了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期能够破解在文科教学中遇到的困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学院与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融合路径,完善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新文科建设提质增效,培养具有创新力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升华,以教育数字化践行中国式现代化。

[ 参 考 文 献 ]

[1]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nnecting schools, empowering learners[EB/OL].(2020-10-16)[2023-06-12].https://www.itu.int/en/myitu/Pub?

lications/2020/10/16/08/37/The?digital?transformatio?

n?of?education.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 (2023-01-12)[2023-06-12]. 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301/t20230112_1039188.html.

[4] 莫蕾鈺,王硕旺,汪诸豪,等.新文科的使命、愿景与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2021-01-01(6).

[5] 刘振天.文科知识生产的本土逻辑及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7-14.

[6] 冶进海.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科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2(Z1):52-54.

[7] 修南.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0-53.

[8] 贾文涛,李怡君.高校新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创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Z1):55-57.

[9] 郭英剑.技术改变人文:人文学科的一场革命[EB/OL].(2020-10-05)[2023-06-1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4299.shtm.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学科交叉新文科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策略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