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2023-03-21孙超刘霞彭娟熊琰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孙超 刘霞 彭娟 熊琰

[摘 要]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面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结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思路,文章提出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贯穿式课程体系,促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新形势下,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地方高校综合办学水平。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体贯穿式教学模式;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004-0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的主体,其培养工作尤为重要。202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110万,与2009年刚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相比,增加了65.5万人。近年来,高校报名人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不同高校的表现存在差异。总体上,名校报名增长停滞,而“双非”高校则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同时,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的报考主流。近十年来,专业学位硕士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已超过60%。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类型优化,重点体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上。《方案》指出,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随着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丰富、人才选拔考试方式的完善,专业学位的报考需求也在不断增强[1-2]。

《方案》指出,以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实践教学体系也不完善等[3-4]。这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面向产业的应用型研究人才的目標存在矛盾。因此,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也需要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相应的改变[5-6]。

国内外学者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因国情差异而略有不同。国外研究更侧重于从合作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发,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关注高校自身的发展、学生培养成效以及绩效评价机制[7-8]。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基于实践经验总结或理论探索出发,但在课程体系改进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9-10]。本文针对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思路,提出构建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体贯穿式课程体系。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产学研合作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地方高校综合办学水平。拟建立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一、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融入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课外学科竞赛等各个环节,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入本专业相关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趋势,使教学内容超前于教材,加大并丰富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创新的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内容优化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引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现代检测技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11]。

规范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在教学内容优化中,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规范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程创新特色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和行业背景,与行业专家共同商定部分课程的讲授内容,并邀请行业专家授课,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学习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

网络课堂授课:通过在线平台,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线上直播授课,为学员提供实时互动交流的机会。

线下授课:邀请行业专家到现场授课,为学员提供面对面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进行实地观察和演示。

研讨会授课:通过举办主题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和研讨,与学员共同探讨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实践培训:通过组织实践培训,让学员亲自操作、体验检测设备和方法,以加深他们对检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类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

将理论课程对应课程实践与课外竞赛、科研项目等创新环节紧密结合,形成一脉贯穿的教学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虚拟到实际。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的自主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建设

电子信息专业作为一门涉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需要对其硬件、软件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作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这个平台将充分发挥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势。因此,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拟建设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体贯穿式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以检测系统综合设计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基础和关键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检测设备

实验室是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平台,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并优化检测设备。首先,需要统一设备管理规范,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其次,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至关重要,应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最后,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和更新设备的机制,以保持设备的高检测精度和可靠性。

(二)建设优秀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质师资队伍是构建实践平台的重要保障。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积极采取“外引内培”策略,打造一支知识渊博、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推行“导师制”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促进科研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的创新需要教育、科研和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以促进技术的持续发展。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可以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此外,还可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实现科研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四)创新实践成果机制的建立

为提高创新实践成果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拟建立“系、院、校多级平台,逐级精选,择优推荐”的成果推送机制。在各院系实践类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遴选出优秀的种子项目,通过学校设立的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及完善项目化资助运作程序,对这些项目进行初级培育。经过一定阶段培育后,表现优秀的项目将有机会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国家级赛事,并提供校级资金的资助,以帮助其进入国家级的比赛。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实践平台建设,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优秀师资队伍、加强科研与产学研结合,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而构建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可以对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推动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持续改进。在研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因素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构建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建立目标函数模型,以获得有效的量化评价结果。拟从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业绩、社会评价这3个一级指标及其所细分的 6 个二级指标来进行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 1 所示。

四、结语

为了满足地方高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兼具行业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解决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产学研合作成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趋势。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提出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贯穿式课程体系,以及构建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本研究创新点如下:一是教学模式方法新。通过“行业专家+项目式理论”教学,建设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实践平台,并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贯穿式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考核视角新。传统的考试模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创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综合改革实践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清富,张铎.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探讨[J].大学教育,2016(4):42-44.

[2] 唐广军,王晴.数说2012—2021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基于供给、规模与结构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10-19.

[3] 杨秀娟,樊恒辉,王宁.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2):4-6.

[4] 谢志勇.全日制教育碩士生实践能力进阶培养的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19-24.

[5] 涂宗财,肖子良,王辉,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1+6”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40-44.

[6] 李勇,王军政,肖文英,等.“四类型七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20-26.

[7] 李伟,闫广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与实践转向:基于分类观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51-57.

[8] 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9-15.

[9] 李桂媛,何钊,成果.新工科背景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研—创”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1-3.

[10] 廖昕,赵晓彦,王静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2):8-10.

[11] 宋海燕,王玉峰,高文华,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包装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J].包装工程,2021,42(S1):6-9.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