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科学元素

2023-03-21甘肃宁县新宁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豆荚科学知识科学素养

◇苏 超(甘肃:宁县新宁镇中心小学)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科学素养是新时代下每一位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编版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关于科学知识的文章,是渗透科学素养的有力依据。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世界并认识世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科学教育的价值

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关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宇宙科学的文章,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现实物质世界,普及科学知识,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探究热情以及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通过具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深化对科学的热爱,在启蒙时期接受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科学学习以及探究热情,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探索身边的物质世界,进而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二、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科学元素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科学教育,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科学元素进行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一)深挖教材内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科学素养,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生活与科学现象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初步形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科学品质。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为例,文章从豆荚中五粒豆的视角,运用诙谐幽默的写作手法,讲述了豆子们在离开豆荚后的事情。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研读,教师发现课本中包含了“植物生长”这一科学现象,便以此为切入点,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视频的播放,为学生介绍“豌豆”这一作物,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豌豆的特征以及生长特点。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豆子们在离开豆荚后所发生的事情。在带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文章内容渗透科学知识,如,在讲解“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许多天过去了。豆荚都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豆子们眼中的世界由绿色变为黄色了呢?由此引入豌豆成熟的知识,使学生明白部分作物在春天生长秋天成熟,所以当豆子看见世界变黄后即代表豆荚成熟,为后续豆荚被摘下、豆子们分离做好铺垫。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借助文章后半部分提出思考性问题,启发学生从植物生长角度出发,分析为什么小女孩随着豌豆苗的成长病慢慢地好了。通过此种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通过学习掌握自然界中的科学生长规律。

通过对教材内容科学元素的挖掘,能够促使学生顺利找到语文知识与科学的关联,并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养成乐于观察的科学品质。

(二)渗透科学方法,提供技巧指导,培育科学思想

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是科学的本质内涵。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其提供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运用科学知识揭示自然现象,以科学的角度分析事物、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为例,本篇文章为科普文,向学生展示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不禁使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生物的奥秘。基于文本内容,教师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引入问题:琥珀是如何形成的?由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在文本中搜集关于琥珀形成的片段,通过“两只小虫被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等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随后教师可以文章最后一段中,科学家通过琥珀对几万年前生存环境以及物种生存情况的推理为出发点,向学生渗透科学推理内容,并鼓励大家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自主完成教材第19 页的课后题目,谈一谈以下语段的推测依据。通过此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推理中形成严谨的逻辑性思维,在思维的推动下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最后,教师可以蜘蛛因捕食苍蝇才被松脂包裹形成琥珀这一点切入,引入“生物链”相关知识,促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自然现象。

通过方法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揭示复杂的自然规律,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培养科学精神,基于事实分析,树立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其掌握推理论证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文本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为例,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事例,通过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三位专家学者的故事,向学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内在含义。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别填写三人发明创造的历程,并通过具体事件展示三人身上所凸显的孜孜不倦、细致观察、勇于批判的良好科学品质。通过表格的填写能够帮助学生基于事实与证据,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认识到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事实与理论依据。学生能够通过文本阅读逐渐激发自身科学探究意识,并形成勇于探索、细心观察的科学精神。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以“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100 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剖析,分享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历程,深刻体会“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够忠于真理”。

通过对教材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够促使学生看到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在学习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逐渐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扩展知识内容,丰富学习资源,强化科学素养

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内容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为有效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帮助其通过语文学习,以科学的态度关注身边世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补充并拓展科学知识,帮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收获成长,感受科学所独具的魅力。与此同时,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也可以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科学书籍,了解科学发展进程,通过长期训练逐渐提高自身阅读水平。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课为例,本文是根据《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内容改写的,以白话的方式讲述了农夫为使得秧苗成长得更快一些,于是拔高秧苗,希望借助外力将秧苗向上拔高,结果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使得秧苗枯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并明确: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为使大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引入与此故事相关的趣味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情境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最后,结合《揠苗助长》这一文本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种植植物”这一拓展性任务,鼓励大家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家中花盆种植植物,并记录植物的成长,以日记的方式进行呈现。此次活动任务周期较长,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并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界的生长规律,经历植物生长过程,体会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通过种植与记录,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并以文字的方式呈现植物成长历程,实现写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一举三得。

通过资源的引入以及活动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解读文章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有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倡导发展全民科学素养的新时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渗透,紧跟时代步伐,立足科学精神,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元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现象,打好科学素养基础,为其日后学习发展做好准备。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小学语文教学将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豆荚科学知识科学素养
豆荚儿,嘭!
蜗牛看牙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