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本真 注重做好“加法”

2023-03-21边敦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加法科学课习惯

◇边敦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双减”政策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所以“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成为实现减负的重要前提。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做好教学“加法”,是有效落实“双减”最好的体现。科学课也是如此。

一、学生层面

(一)了解学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的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一只小蚂蚁、一片小树叶、一个小水滴……当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展开探究活动时,它们都生动、有趣起来。

1.结合学情,课前精心设计

有的放矢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授课前,教师需要摸清学情并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探究活动,通过活动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或误区。

例如,在学习“细菌”这一内容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细菌是分裂繁殖的,不管教师如何介绍,学生依然停留在原有认识基础上。

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对折报纸的体验活动。“一张报纸,你可以对折多少次?每次对折后,报纸会变为多少层?”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理论上报纸对折50 次的数值,学生在吃惊之余,更加深了对细菌繁殖的认识。

2.精心谋划,实现预期效果

课前,教师结合学情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探究环节,课上要通过精心运作,让该活动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比如,我们常说的“设疑”,如果没有实现让学生“疑”的效果,那教师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打折扣。

在教学“磁铁”时,为实现“设疑”的效果,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拨动指针抽奖的活动。奖品(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有男生喜欢的,也要有女生期待的)放在讲桌的东、西方向,指针是磁铁制作的,放在奖品中间。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几件礼物。”展示玩具熊和小赛车。“喜欢吗?”通过教师的渲染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玩具上来。

“我想把它们送给最聪明的学生。谁想要?”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过,我有个条件。你们看!玩具中间有一根指针。请你们拨动指针,指针停在哪个玩具上,哪个玩具就是你的!听明白了吗?”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法,也暗示了学生需要关注的内容。

在学生体验前,教师可以先询问他:“你想要哪件礼物?”当指针转起来指向礼物时,教师可以喊:“停!停!停!……”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生多次体验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在想获得礼物的心理驱使下,学生开始回忆体验过程,大胆猜想。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3.巧用心理,将探究延伸到课堂之外

课堂探究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探究热情延续到课外。恰当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实现这种预期的效果。

如,学习了青春期相关的内容后,为了让学生缓解青春期的困惑,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瞧热闹”、喜欢“窥探”的心理特点布置任务:“你知道父母青春期的情况吗?课下咱们做一次访谈活动——了解父母的青春期。问问你的父母在青春期做过什么傻事,好吗?”从学生反馈声音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的那种渴望。

当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访谈的时候,要尊重父母,还要有访谈的仪式感。

(二)注重习惯养成,为终身发展奠基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课上,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1.遵守规则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能够有效约束人们的言行。教学常规的建立能够让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有效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课堂上,我们期待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表达、乐于合作……那我们就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不放过任何一个形成习惯、培养能力的机会。

比如,学生兴冲冲来到实验室,看着实验室里摆放的各种各样器材,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动这动那,从而降低了听课效率。在学生出现乱动仪器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适时进行教育。当学生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呢?往往一哄而散。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加强组织,按照原样交接的要求,提醒学生整理好器材,组长带队离开实验室。

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这种提醒教育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最终才能形成实验室教学秩序,也让学生形成实验室规则意识。

2.敢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探究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而质疑的习惯也是需要培养、呵护的。

在学习了“青春期”的内容后,有位学生特意晚走了一会儿,怯生生地问我:“您看我脸上的青春痘会好吗?他们总是笑我!”

从需要出发提出问题,这是学生的真问题。这时候,我就用问题反问她:“你认为呢?”在她思考的过程中,我继续提醒她:“我们可以先考虑青春痘是怎么产生的,或者为什么会长青春痘。”用疑问反馈疑问,让学生的疑问更进一步,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需要正面回答,关键是要让他不断思考下去。现在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利用课下几分钟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善于沟通的习惯

研究表明,合格人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学生如何有效沟通、团结协作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

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在合作中,成员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最终产生1+1>2 的效果。合作已经成为新时代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能够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就不要让学生单独完成,哪怕单独完成能够节省时间。

(三)加强实践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当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实现了。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一块卵石,通过制作体验卵石的形成原因;可以让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更可以让学生观察指甲缝隙里的物质,在了解微观世界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改掉吃手指头的坏习惯;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几只鹦鹉,推测鹦鹉“父母”的样子,从而了解遗传和变异。

科学课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就不要干预;学生不能自己完成的,教师可以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借助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师层面

“双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工作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教师关注的细节越多,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越高。

课前,精心准备。要提前预设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提前预设课堂高潮点。课上,教师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引入广阔的探究空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要关注那些认识暂时没跟上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借助提问、观察等方式,发现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并及时帮助他们,让学生感受“顿悟”的快乐。就因为有了这些着眼点,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求真务实

教学工作务必求真务实。

“科学课可以随便说话吗?”“可以随便尝试使用那些器材吗?”“能随便下位吗?”……这些都是学生想知道的,可能也是教师都讲过的,但如果不落实呢?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教师的课堂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原因。课堂提质,教师有要求就要有落实。

比如,课堂教师提问环节。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见没有学生举手就自己把问题答案公布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回答都可以。而如果教师能够在提问上多下功夫,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时候,及时给一些鼓励,再等一等,再把问题提一遍,再把问题的难度降低一些……提问的效果就实现了。

(三)注重思维训练

科学探究提出后,学生在课堂上或动,或看,或去室外探究,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虽然如此,但总感觉科学课缺少了点儿什么。那就是最关键的科学思维训练。

新课标把“科学思维”作为一项核心素养,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却不是新鲜事物,课堂上的观察、实验、测量……都为最终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积累素材。很多教师把功夫用在学生的观察、实验、测量上,但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过程性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获得数据后的分析、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如果我们在学生收获各种数据后,再给学生一些对数据的思考、分析时间,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收获由量变到质变所带来的喜悦。

三、结语

面对“双减”,就是做好专业的“加法”。需要增加的,还有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真心爱自己的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做普普通通的事,但把普普通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是伟大!

猜你喜欢

加法科学课习惯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例谈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做“加法”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苏州西部生态城:创新思维做好生态“加法”
结构调整的“加法”与“减法”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