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2023-03-17欧旭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欧旭强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三者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目标引领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眼点,教师需要在深度研读课程标准、精准研判学生学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评价目标。深度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教师需要实现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持续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4-0077-04

《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课标》)倡导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三者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教、学、评三个环节都应紧扣目标,实现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引领:“教—学—评”一体化的着眼点

明确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课堂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将无从谈起。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课标》要求、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制定科学、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三个环节都应重视目标的引领作用。

(一)深度研读《课标》内容

《课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度研读《课标》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基础。《课标》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指出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且规定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明确了“考什么”“怎么考”。《课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合理,注重实现大单元、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提倡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性很强,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明确方向。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度研究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为什么教”,深刻理解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准确把握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研究“教什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厘清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明确教学中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制定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三是研究“怎么教”,深度研读《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所传递的核心要义,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过程;四是研究“教到什么程度”,准确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立足学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精准研判学生学情

教学目标、评价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经验、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精准的学情分析,就无法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发现,评课教师经常会按照《课标》要求来评价课堂的深度,这当然沒有错,可是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城乡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差异较大,如果教师没有从学情出发,基于自身对《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的认知进行教学,容易导致教与学分离。同样,在设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时过度降低水平和能力要求,也会造成教与学分离,学生无法实现思维进阶。

(三)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单元主题通常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主要发展特征,折射出历史课程内容的总体编写思路。制定教学目标要站在全局角度,充分考量教学内容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分析不同单元、不同课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编排逻辑。教师要从大单元和大概念的视角,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据课时内容的特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重视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发展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能统领整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但往往不够具体和细化。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改变以往分别列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做法。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注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要做到具体、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四)合理设计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后,紧接着要设计评价目标,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回答课堂上“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问题,以评价驱动教学。课程内容指导“学什么”,课程实施指导“怎么学”,课程目标决定“学到什么程度”,而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怎么考”。评价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评价目标,真正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引领性。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标准编写导学案、学历案,通过导学案、学历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深度学习:“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

《课标》倡导以“学”为中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转型对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尤为重要,深度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在“教—学—评”体系中,“学”是核心,是“教”与“评”的联结点。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出发,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有效历史情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为了让学生了解、感受、体会真实的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以引领学生学习。情境内容呈现的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历史情境创设有多种方式,如展示历史文献,播放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通过当前国际社会和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回溯历史源头,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小事引出历史问题。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科特征、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紧扣教学目标,挖掘学科情境素材,创设真实的、有效的历史情境,避免教与学分离。

(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后,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达成目标。任务驱动将学习过程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学习,这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自主完成任务,或合作完成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不能“架空”教学目标,而是要将学习过程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任务驱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给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创造了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就感。

(三)问题引领学生学习

问题是引领思维的导火线,但是课堂中“多问题”“满堂问”“一问一答”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聚焦和深度学习。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价值,设计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通过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并善于在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创设情境和预设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整节课的教学围绕着核心问题逐步深入。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质疑、反思、迁移和应用。

(四)合作探究激发热情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与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可适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把知识放在具体情境和问题中,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学习、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涵养创新思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基于《课标》和具体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教师要重视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强化自身的深度引导以及学生的深度参与。

三、科学评价:“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

评价是验证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评价要贯穿教学和学习的整个过程。科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不仅不能缺失,而且要与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一)评价内容科学化

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致力于评价内容科学化,以保证评价和教学不分离。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福建省立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实际情况,提出“一核三层三翼”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核”明确“为什么考”,主要内容是“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三层”明确“考什么”,主要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基礎、行为习惯”;“三翼”明确“怎样考”,主要内容是“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设丰富情境,关注核心素养,增强评价设计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充分发挥评价在改进教学方面的作用。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分数和升学率过度追求,客观上限制了他们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的发展。当前的考试以纸笔测试为主,如果将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其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那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会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宗旨,以学生会不会做题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是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主要取决于是否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是否基于《课标》开展教学与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三)评价主体多样化

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凸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起到正面激励和引导作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多,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较少。学生自评是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和改进不足。教师可以制定学生自评表以引导学生自评。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使课堂评价更有活力。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具有教师评价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评价活动时,应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认识和提升自己,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四)评价过程持续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持续性评价,是能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当前部分课堂教学侧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较少,不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实际上,形成性评价能客观地呈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状态,教师应积极将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持续性评价。教师要结合对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量”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综合发展的“质”的评价,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评促学。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三者的目标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所在。目标引领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眼点,教师要在深度研读《课标》、精准研判学生学情、科学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评价目标。深度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切入点,教师要创设有效历史情境,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科学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教师要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持续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5-22.

[4]  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J].课程·教材·教法,2019(9):40-47.

[5]  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责任编辑 袁 妮)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龙岩市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JKYGH23-0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